现代主义小说《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策略探究

2023-01-20 18:35郝俊雯
戏剧之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意识流思绪斑点

郝俊雯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大同 037049)

十九世纪末的西方文坛是十分活跃的,涌现出了许多新兴的文学思想与流派,其中,现代主义小说(也称“现代派小说”)备受瞩目。在西方文学创作当中,现代派小说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并不是一种文体的简称,而是融合了多种小说创作流派的统称,阐述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现代派小说涵盖了著名的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小说,也有后世人称之为“迷茫的一代”的小说创作,本文主要阐述的对象是其中的意识流小说。

一、《墙上的斑点》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小说当中的一种类型,它与其他多种类型的小说之所以被归类为现代派小说,除了它们都具有现代主义新锐、先锋的文学精神之外,它们还具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内容表达的共性特征。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与隔膜,社会矛盾显著,许多文学家都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表达出内心的苦痛、孤寂和自我彷徨、自我怀疑的情绪,文学创作的情感和内容上呈现空前的“自我性”,显得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现代派小说的创作者总是善于与传统的文学创作博弈,开创出标新立异的表现手法和颠覆认知的表达形式。提及现代派小说,很难不想到“意识流小说”,本文重点探讨的《墙上的斑点》就是伍尔芙所创作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是西方现代派小说当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意识流小说出现并一举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小说样式。之所以称之为“意识流”,是因为这种小说样式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更加重视人物的意识流动,与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固定时间、空间搭建的叙事格局不同,意识流的小说采用对意识的直接阐述来构建小说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时间、空间的禁锢,也帮助人物意识自由穿梭交叉,从而构建出一个强大的精神体系,让人更加注重叙事与情感、意识之间的关联性,也形成了强有力的作品表现力与叙事空间立体性。

《墙上的斑点》是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伍尔芙出生于英国,是著名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也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同时,她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这部作品当中,伍尔芙通过一个普通日子墙上的黑色斑点引发了意识流动,产生了无边的遐想和幻想,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和跳跃的思维穿梭,构建了一个个具体的影像与故事场景,不同于以往传统小说创作的叙事策略,她用看似偶然、随性的一个普通事物,引发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从而反映主人公不断变换的心绪和思想意识,使整部作品看起来飘逸自由,展现了极为精彩的、独特的叙事效果。在《墙上的斑点》这部作品当中,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显现无遗,而伍尔芙也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和世界展示了意识流小说从客观陈述到主观意识流动所进行的独创性探索。

二、《墙上的斑点》叙事策略剖析

意识流小说虽然有着异于传统小说创作的叙事策略,更注重主观意识的流动变化,并不完全依照所谓的时间顺序、故事发展的顺序、空间逻辑等展开故事叙述,但是在这自由的构建当中仍然是有迹可循的,下面本文就结合《墙上的斑点》这部作品,对其叙事策略进行剖析:

(一)流动的思绪,固定的叙事视角

在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读者能够看到的叙事者的视角不外乎两种。要么就是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仿佛整个故事的发展全盘被讲述者掌握,而叙述者自己往往剥离在故事之外,不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过多的纠葛,仿佛在讲述一个他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讲述一个他看到的故事,讲述者就像上帝一般俯视着整个故事世界的发展,既不干预,也不强求。这种情况之下,讲述者在整个叙事层次之上,对叙事当中的人和事进行了重要的评价总结,用自己全知的视角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要么就是讲述者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出发,他的目光时而跟随某个人,用自己的口吻讲述这个人的事件和情绪,时而以自己为中心,讲述自己与他人之间所发生的种种故事。在这种情况之下,讲述者的视角与之前截然不同,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观察角度,在热奈特的观点当中,这种视角被认为是“内聚焦”[1]。此时的叙述者本身就是故事当中的一员,参与叙事的进程,而不是独立于叙事层次之上,与之前的俯视观察大相径庭。

如果将小说当中的叙事者用“我”来作为代号,那么《墙上的斑点》作为意识流小说,“我”的叙事观察视角则始终由内向外形成“内聚焦”,这种视角固定不变,不像传统叙事那样有许多种变化。在《墙上的斑点》当中,主人公站在叙事者的内聚焦视角,她与正在阅读小说的读者一样,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知道的并不多,只是随着自己的思绪流动不断地迸发出更多的猜想与遐想、幻想,而读者也仿佛在这样的内聚焦下被带入了相同的主人公视角,不断地跟随着她去探索,去想象,再去推测,重新迸发新的幻想,意识不由自主地同主人公一道流动起来,产生了主观想象。故事的叙事性在“我”的一次又一次遐想设定与推翻设定的循环中往复,以达到层层推进,幻想确信的指数不断从低到高演变,再由演变推翻而归零,看似周而复始,实际上不断的波动已经将飘忽自由的思绪推向顶峰,再由“一只蜗牛”戛然而止。故事的叙事性就这样回到了现实当中,结束了一波又一波的推进。此时,读者在被拉回现实之后,或许会遗憾,感伤,意犹未尽,又或是怅然所失,种种思绪都是叙事带来的辐射波。

(二)削弱叙事情节,增强叙事意象

很显然,意识流小说由于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叙事性无法与传统小说比肩,这本身就是尊重创作者、观察者意识流动转移的一种小说叙事样式,必然不能用传统的情节推进作比较[2]。伍尔芙在《墙上的斑点》这部作品的叙事性上弱化了情节,从一个普通的“引子”进行观察和遐想,从而以观察者本身的猜测展开无限的思维放大。相较于一般小说,在伍尔芙笔下,故事情节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遐想当中的假设和意象表达。在《墙上的斑点》当中,主人公“我”无意间瞥见墙上的斑点,就此展开了猜测,在头脑风暴的推动下,“我”对这个一无所知的“斑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在每一次想象的过程当中,通过不同的“意象物品”来赋予这次想象新的画面和演变的动力,一些原本难以挂钩的画面和设想被这些意象物品勾连起来,变得逐渐清晰,并赋予了现实的可能,让原本无厘头的想象和猜测变得越发真实可信。那么,“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这是“我”每次猜测被推翻之后重新回归的起点,也是一次新的想象的开始。在这部作品当中,“蓝色罐子”“鸟笼”“水仙花”“白骨”“汽车”“红色岩壁”“骑士”甚至是“生命”“宇宙”等意象的强化,都是“我”与“斑点”之间所产生的意识链接,那些意象代表着现实世界,代表着心中的疑惑,代表着浩瀚无垠的宇宙,也代表着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看似一个小小的斑点,囊括的却是读者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种空间[3]。“我”和“斑点”就像是所有问题与遐想的空间聚合处,以“我”对“斑点”的想象推动层层扩展的意象变化,而一切的尽头,最终都拉回到了“斑点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之上。在这样的情节弱化与意象强化基础上,叙事的情节变得不再重要,人们更关注的核心就转移到了“我”的流动的思绪之上,展现了意识流小说的跳跃性与飘逸感。

(三)弱化叙事时间,强化叙事空间

在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当中,能够看到没有具象化的时间呈现,这也是意识流创作的一大叙事特色。传统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情节的推动和故事的发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叙事策略。在这种策略之下,读者可以清晰地按照时间的节点看到故事当中时间的流逝与情节的演变。一些特殊的代表时间的符号也往往清晰可循,而“时间线索”就成为一般叙事框架下极为常用的叙事策略。但是在《墙上的斑点》当中,遵循了意识流小说对于叙事时间的弱化,通篇几乎没有能够象征或代表时间推移、流动的符号性词语,文中的“我”似乎在研究“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过时间的流逝,但这并不代表着时间没有推移。从“我”一次又一次面对“墙上的斑点”发出疑问的过程当中,头脑风暴无数次展开,各种意象不断充斥着“我”的思绪,“我”也随着飘逸的遐想不断地转换着幻想的画面,“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就像是一颗小石子,坠入“我”思想空间的一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而每一圈涟漪之间荡漾的是由小到大的空间景象,一幕幕愈发壮观,一次次愈发激烈,而在这不断的空间更迭变化之中,难道没有时间的流转吗?答案显而易见。因此,在这里可以认为,伍尔芙通过不断的空间转换来裹挟着思绪的轮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时间不知不觉流走了,叙事性也就在这样的隐隐流动中向着新的方向发展[4]。

(四)始于现实,归于平淡

在英文当中,墙上的钉子写作nail,蜗牛写作snail。有趣的是,两个单词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差异性就在于这个“S”,从形态来看,字母“S”具有扭转螺旋,往复相似的特征,虽然“钉子”和“蜗牛”二者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但在伍尔芙的笔下,通过意识的流动与现实之间的拉扯,最终让二者之间出现了惊人的联系。作品一开始,“我”无意间注意到了墙上的斑点,于是顺理成章地对这个斑点赋予了最接地气的猜想,认为是钉子钉过的痕迹,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展开了一层一层递进的遐想,遐想的涟漪逐步扩散,整个作品构建的庞大空间和世界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无论如何,“我”不可能始终沉浸在这样的主观想象和无尽的猜测当中,虽然这种意识的流动是那么自由,那么无拘无束,但现实世界的问题终归要现实来解答,因此,“我”终于看清了“墙上的斑点”,原来那不是一个钉子,而是一只蜗牛。自此,所有的意识流动得到终结。故事一次次的往复循环都在钉子和蜗牛的会面之后结束了,既解答了开篇的疑问,也紧扣了现实的主题。而这种类似于螺旋扭转的叙事结构与那个多出来的“S”相互呼应,形成了具象化的叙事结构。正如“我”那不受控制的思绪一般,叙事的结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有着巧妙设计的,令人称赞。

三、结语

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构思和设计新锐超前,种种令人不解的思绪转移和空间构建,总能在“蜗牛”出现时得到一个解释,而往复多变的空间转换,以及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共同形成了《墙上的斑点》独特的叙事特色,正如人的思维意识不可固定走向一样,意识流小说的精彩也是难以估量的。综上所述,《墙上的斑点》是一部伟大的、典型的意识流小说,而意识流小说的魅力远远不止本文探索的这些叙事策略,更多的精彩和疑问都等待着进一步的解答。

猜你喜欢
意识流思绪斑点
忆真事,理思绪,露真情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思绪
斑点豹
池塘边静静的思绪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