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学习活动探究
——以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为例

2023-01-20 18:51陈莎莎
读写算(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素养

陈莎莎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优秀古典诗词,从小培养“文化自信”,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的篇目,小学阶段的十二册语文课本中,共收录了111 首经典古诗词,此举正是旨在呼吁语文学习向着人文性的回归。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深度学习、学有所得。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存的问题

现阶段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古诗词教学进入了误区之中,这会直接导致古诗词教学效果下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带来影响。所以做好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的分析至关重要。

(一)分析成瘾

在当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分析解读诗词的意思,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甚至可以分析一节课。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是细致、专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理解,但笔者认为这种钻牛角尖的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因为古诗词的学习不是只有诗词意思的探究,还包括诵读、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感知比研习更重要。所以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完成对古诗词的学习是关键。然而,教师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进行诗词分析,就会导致学生诵读、积累的时间严重不足。这让古诗词教育出现了用力不均的情况,学生的古诗词水平会因此进入到一知半解的状态之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影响。

(二)拆解成癖

所谓“拆解成瘾”是指教师通过烦琐的步骤“肢解”诗文,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拆解成一个个词句,让学生从词句的角度学习诗文,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理解。从教师角度来看,这种将知识“喂”给学生的方式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被自己的敬业感动,殊不知这种错误的敬业正将学生与诗文的距离越拉越大。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每个词意与句意的理解,但这种支离破碎的词意与句意并不能够完全将诗文的特点展现出来,学生对于诗文的理解会因此进入到误区之中。对于古诗词而言,文意理解与情感体验同等重要,教师必须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获得进步,所以改变“拆解成瘾”的教育模式刻不容缓。

(三)套路明显

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无论什么阶段,无论什么学科,套路式教学比比皆是,其中以古诗词教学中的套路最明显,这让原本一篇一意、一文一美的古诗词,成为模式化学习模式下冰冷的汉语意思,作者赋予文中的满腔热血与充沛情因此荡然无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什么年代的作品,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内容,无论作者是谁,课堂上教师一律采用“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这种套路明显的学习模式下,表面上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内容的知识点,实际上他们了解的只是教师主观上想要让他们了解的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对与错并不能够判断。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所出现,在古诗词研究中也并不少见。现代人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具有现代文特征的套路化分析,然后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在文本上,并笃定地认为自己的判断就是作者想要表达内容,这种方式是大错特错的。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敲开古诗词的大门,之后的一切应当让他们以自己的认知去探究,同时教师要给予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认可。因为古诗词原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拒绝学习的套路化,才是让他们真正获得进步的关键。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古诗词教学原则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基础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主体,一切教学内容都应为学生服务。所以当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要先做好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兴趣需求及思维能力掌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工作的设计,保证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完成对古诗词内容的掌握,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要做好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础的工作开展。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篇都极具时代特色,不同的作者创作出的古诗词必然会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其文风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古诗词的特点、内涵进行教学工作设计,保证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能够真正实现对其中情感、文化等方面的感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提升。

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为此,教师要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让他们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进行古诗词的探究,从中获得文本理解、文化认知等方面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做好对教学工作的统筹设计,其中以下几方面工作尤为重要。

(一)明确学习目标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的不同学段,对古诗词教学提出如下目标: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在中、低年级的古诗学习中,重点在于领悟诗词大意,体会情感和感受语言的优美;到了小学高年级才有进一步的“体会语调、韵律、节奏”的要求。整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应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初知大意和背诵积累,对于古诗词中的语言表达特点、思想感情等则无须教得过多、过深。

然而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许多教师存在着拔高目标的情况。教师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上,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小学生受其生活经验有限、生活阅历不足、认知能力尚浅的制约,与教师阅读古诗词的感悟理解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在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上面多做纠缠,而是顺应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抓住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这样才能获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正如著名古典文化学者叶嘉莹先生所说:“理解一首诗,不是那么简单的。小时候有小时候的理解,经过了患难以后有经过患难的理解。不用那么急于求成。”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多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诗词的理解也自然会愈发深入。

(二)整合学习任务

当前的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着学习任务碎片化、套路化的现状。有些教师仍习惯于逐字逐句地讲解,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词“肢解”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词句串讲,古诗词中蕴含着的圆融之美荡然无存。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遑论什么风格、什么体裁的古诗词,一概采取“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的三段式教学法,古诗词的文字美、音韵美、节奏美消失殆尽。

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应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统整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若干学习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驱动学习活动;也可以精选一个任务用来贯穿、统整整首古诗词的教学,围绕任务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为例。笔者构建了以“送别”为主题的结构化的学习任务群:

1.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借助注解读懂《芙蓉楼送辛渐》。

2.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三首送别诗。

3.出示送别诗的四种常见分类:①表明心志;②表达离愁;③激励友人;④抒发感激。学生将四首送别诗一一对应到分类中去,并积累背诵下来。

4.引导学生课后搜集、背诵更多的送别诗。

经过合理统整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了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古诗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此外,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任务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主性,在主动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搭建学习支架

古诗词具有语言生动凝练、意蕴隽永悠长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然而由于距离小学生的日常语言习惯较远,学生对于古诗学习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以达到调动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

1.披文入情,运用情境支架

传统的古诗词逐字逐句串讲,虽以理解诗词内容为目的,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收效不佳。如《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运用情境支架辅助学生疏通诗意的方法。主要环节有三:

环节一:课前热身欣赏歌曲《送别》,PPT 同时出示歌词。旨在通过聆听乐曲、欣赏歌词,为后续关于“送别”主题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

环节二:在教学“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两句诗时,笔者出示三张图:晴天正午送别图、雨天夜晚送别图、雨天清晨送别图,请学生选择哪一幅作为课文的插图比较合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等关键字眼,准确理解诗作意思。

环节三:在教学“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诗时,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洛阳会有哪些亲友,若是相问,又可能会问些什么。”再请学生将诗句融入对话中,体会在王昌龄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志向依然冰清玉洁、不曾改变。

通过创设情境支架,学生在想象中将原本平淡且有距离感的一句诗具象化,理解诗作时便更有代入感,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深度对话,创设读背支架

背诵古诗词,在许多学生眼中是枯燥无趣的。如何将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转变成水到渠成的自然积累呢?笔者主要分以下六个步骤层层推进:第一步,分别出示本诗的楷书、隶书、行书作品,请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幅书法作品,边欣赏边读;第二步,加入标点与间隔符号,有节奏地读;第三步,关注诗的韵脚,有韵律地读;第四步,用诗句回答教师的提问,有重点地读;第五步,创设表达情境,在对话中读。第六步,出示古诗插图,看图背诵。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文化内容本身,也应在于文化形式。中国的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通过出示本诗的不同风格书法作品,既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获得艺术的熏陶,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熟悉诗句。好的古诗插图,能够为学生的背诵创设具体的情境和回忆支架,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背诵兴趣,调动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地理解和积累。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要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古诗词教学也要在“文白”之间走个来回。从古诗词走向白话文,是对信息输入、编码、存储的思维过程,属于内化理解;而从白话文走回古诗词,则是对信息的激活、提取、输出的思维过程,属于外显的表达。将诗句置于具体的对话情境中,在“文白”之间走个来回,才能抵达言意共生,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性认识。总之,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背诵脚手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知不觉处于背诵任务中,在不同的时间点攀上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3.举一反三,构建知识体系

部编版语文教材虽收录了一百多首古诗词,然而大部分是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编排,分散在小学的各个学段、各个单元。古诗词学习较零散,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如果教师每次都按照单元编排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很难对散落的古诗词形成一套知识体系。

基于这样的语文学习现状,笔者提出:教师在教学时应打破单元编排的束缚,以“1+X”的群文阅读模式对所学古诗进行补充。这样就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个文本的阅读教学,学生得以围绕着一个中心议题进行群诗的阅读探究和知识积累。这样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能拓宽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还能完善学生的古诗词知识体系,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因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现状,巧设学习活动,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整合学习任务、搭建学习支架,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素养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