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为美丽中国建设专题作序

2023-01-20 19:44王金南
中国环境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美丽

王金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2018 年5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部署要求,需要在2035 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这一战略指引下,从思路任务、科技支撑、地方样板、推进途径、进程评估等方面加强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研究与探索实践。

第一,思路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形势,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引领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缓解,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当前美丽中国建设体系架构来看,需要进一步明确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领域,提出美丽中国建设重点任务,将美丽中国建设“时间表”转化为指导中长期行动的“路线图”[4]。

第二,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涉及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等多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难题,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力量协同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撑。近十年来,我国以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为导向,规划部署了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多领域科技计划,启动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多项科技专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资源节约及高效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评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理论进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数据、模式,为科技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部署要求,未来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还需重点开展四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的研发,在全国和区域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联机理研究和治理技术的协同集成研究;加强现有科技体系与信息、生命、运载、化工、材料等领域变革性科技的融合创新;构建多维度相协调的美丽中国建设监测、评估技术体系;强化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美丽中国制度建设的科技支撑[5]。

第三,地方样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动美丽中国地方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开展了大量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不同层级的美丽中国建设典型样板。例如,浙江、山东、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和杭州、深圳、烟台、青岛、厦门、赣州等城市积极推进美丽建设规划纲要或意见编制实施,并通过顶层谋划、统筹推进、探索创新、全民参与等方面协同发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新时代对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分区分类、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战略引领和系统设计,创新不同类型地区实践模式和典型示范,聚焦突出问题统筹协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突出激励引导和政策协同,强化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宣传推广,促进形成各地区全社会合力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丰富的地方实践和坚实的基础支撑[6]。

第四,推进途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物质资源是支撑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创造生态和谐的生产模式,亟须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而循环经济发展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路径。然而,随着循环经济发展从概念走向实践,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评价体系不统一、实施路径不明确、技术水平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路径;促进形成政用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优化总体设计、强化部门合作以加强立法及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以全球资源大循环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丽中国建设[7]。

第五,进程评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确保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总目标,建立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科学地开展建设进展监测和评估既是关键手段,也是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目前,有关学者围绕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案、评估方法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评估指标对我国地域差异以及区域特色体现不充分、指标体系未能全面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涵、指标体系缺乏对地方构建指标体系的指导等方面问题与不足。需要在深入解析美丽中国建设内涵基础上,聚焦绿色低碳、环境优良、生态良好、环境健康、人居生活环境等重点领域,考虑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治理水平等实际差异,科学建立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动态监测评估全国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进程差距,切实推动美丽中国建设[8]。

本期美丽中国建设专题选取的五篇文章反映了以上五个方面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建议。需要注意的是,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多领域多层级探索实践,共同支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美丽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