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内容整合

2023-01-20 19:47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22年33期
关键词:流域河流特征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 余 超

普通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现行高中地理课程编排以必修三本教材为主,辅以几本选修。笔者所在省份(安徽省),高中地理教学一般模式是: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和必修2教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教学,然后开始区域地理的教学,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由于缺少统一教材以及教师观念老旧,导致区域地理教学效果较差,尤其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限于篇幅,笔者在本文仅以中国地理教学为例,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现行教学中的误区

笔者之前也同多数老师一样,以《区域地理图册》和市场上的相关配套资料为载体,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以中国区域地理为例,一般的框架是: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域——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中国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自然资源)——中国人文地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分区地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港澳台地区)。然而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这套体系多延续初中地理关于中国地理部分的知识框架,市场上的教辅资料虽然也注重和高考内容相结合,但多以知识点罗列整理和模拟题为主,不符合现代地理教学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要求。教学中,部分教师无法做出甄别和取舍,一味画重点,让学生背知识点,加上很多试题粗编烂造,致使地理学科变成了背诵的学科,在教学检测中效果很差。

二、尝试突破

在完成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学习后,学生对中国区域有了整体上的认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以中国的流域为单元,从地理综合体的角度,以河流为载体,以流域为对象,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将我国划分为九大流域,即: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西北诸河及西南诸河流域,在每个流域教学中,分三部分:自然背景、河流特征和流域开发及问题。

1.自然背景。

在传统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一个很大的学习压力在于区域定位能力的缺失,虽然新高考对空间定位能力要求已经降低,但作为地理学科素养之一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重视对位置特征的把握和分析,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要旨。以流域为单位,采取“九分法”,既能基本涵盖全国所有区域,又能够做到更细致、更具体的学习,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难度。教学中,通过反馈,效果明显。

这部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通过对流域位置、地形、气温、降水、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中国地形和气候等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有了具体的分析过程,通过对各要素特征及演化的分析,找出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深挖各要素之间在每个流域是如何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2.河流特征。

河流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也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但在具体教学中应加以取舍,抓主要方面而不求面面俱到,这样方能处理好教学任务和课时的关系。在河流特征教学中,笔者的思路如下。

(1)松花江:春汛和季节性积雪融雪、凌汛、结冰期、含沙量。

(2)辽河:含沙量及其变化,河道特征和演变。

(3)海河:水库建设、下游河床的演变、水系特征与洪水的形成。

(4)黄河:高含沙量、高输沙量与游荡型河道,地上河的形成及河口三角洲的演变。

(5)淮河:水系特征与洪涝灾害,河流入海通道问题,洪泽湖的“前世今生”。

(6)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河道特征(分析),河口水文、地貌特征(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

(7)珠江:汛期长短,洪水的产生及特征,三江汇流、八口入海(三角洲辫状水系的形成)。

(8)西北诸河:河网密度,流程,常年河和时令河相互转变及成因。

(9)西南诸河:多峡谷、富水能及产沙过程分析。

以上是九大流域河流的一些突出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明确,还有很多方面的河流特征,应由学生自己在掌握了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基础上,自行归纳。

这部分内容既是自然地理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

3.流域开发及问题。

流域是河流的汇水范围,很多河流都包括很大的流域面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河流为主体,更多地强调和河流相关的问题,对于其他问题,除非十分必要,否则从课堂容量考虑,应尽可能舍弃。

(1)松花江:商品粮基地建设和湿地萎缩及水污染问题。

(2)辽河:河流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土地盐碱化问题(南大荒的形成)。

(3)海河:水资源短缺问题,“三生”用水的协调问题,洪涝多发的原因和对策。

(4)黄河:多沙型河流的治理问题,黄河中下游游荡型河床及地上河问题,我国古代治黄策略,水库在河流整治中的利弊。

(5)淮河:水污染的成因及对策(三河、三湖的治理),淮河水灾的成因及对策。

(6)长江:水旱灾害、水能的开发和水库的运营模式选择,湖泊的萎缩及其危害,河流生态安全问题。

(7)珠江:河流梯级开发的条件及影响,咸潮问题。

(8)西北诸河:水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山区水库和平原水库的取舍,干旱区湖泊的演变问题。

(9)西南诸河:国际性河流的开发问题,流域开发及其生态评估。

三、融合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来加以认识的过程。在分流域教学中,以每个流域为一个单独的区域,充分运用各种地图资料,强调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从位置入手,通过分析自然要素特征,得出河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条件,围绕农业、工业等人类活动,对区域发展方式及其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估。如在学习西北诸河流域时,因为范围较大,可再细分为几个地区: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西北干旱内陆河区以及额尔齐斯外流区等。在对每一个地区地形、大气环流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干旱、半干旱区山地产流、盆地(平原)散流的这一水循环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对山地这一特殊区域在干旱区地理环境中特殊地位的认识。

2.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分流域教学中,强调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

咸潮是世界很多大河河口区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在关于珠江流域的教学中,穿插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类活动等两方面对其成因加以分析。学生需要从海洋潮汐、气候、水文、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且结合不同时期珠江口咸潮的范围变化,发现在不同时空综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3.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在流域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自然。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位置特点,在关于长江流域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河道特征及其成因。在教学时,笔者利用周日上午时间,组织学生到长江边,通过观察水流特征,结合对河漫滩和江心洲两种河流地貌的考察,让学生充分理解长江下游藕节状分汊型河道特征的形成。同时,还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如有学生在考察报告中,论述了河道的管理问题、长江白鳍豚保护问题等。

4.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切入点多,可以自由穿插引导。流域包含各自然地理要素,是地理环境的空间单元,而河流附近又一直都是人类居住的最重要场所,也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所以分流域教学中国地理,能够提供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和论证中,深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如: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和湿地保护的讨论;海河流域修建水库有利于防洪还是导致河流断流的辩论;就古人治黄的两种主要思想(宽河固堤、束水攻沙)展开讨论,并结合现代水利工程在治黄中的利弊展开辩论;等等。在这些问题引导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率提升明显。

猜你喜欢
流域河流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压油沟小流域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