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寸情结

2023-01-20 17:45耿天凤
新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集邮邮递员信件

文/耿天凤

“票小纳世界,纸薄值千金。”我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邮票和它的价值一点不为过。邮票,对普通人来说,它只是一纸票证,是用于邮寄信件及物品的一枚枚印有邮资的“小花纸片儿”;但对爱好集邮的朋友而言,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世间奥秘,散发着无穷魅力。

我出生在20 世纪70 年代末的农村。那时的童年生活和现在相比,简直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当时能够强身健体的娱乐方式就是推铁环、弹玻璃球、抽陀螺、丢沙包等,能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课堂外,就只能是听听广播中的“小喇叭”,看看仅有的几本几乎翻烂了的小人书,“奢侈”一点儿的可以欣赏一下电视节目,但是在那时的农村,有电视的家庭少之又少。我依稀记得童年时我们村子里就有两户人家有电视机,并且还都是14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时的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匮乏。对邮票,根本就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集邮了。

我最早接触邮票、喜欢邮票,是从村里的一封封来信开始的。每当村子里谁家来信的时候,邮递员都会把这些信件送到村委会,村委会的村干部通过广播通知大家到村委会去取。由于我家离村委会较近,我没事经常到那里去玩。当邮递员将一封封信件放到村委会的办公桌上,我对信封右上角贴着的花花绿绿的“小花纸片儿”特别好奇。后来我向邮递员叔叔咨询,才知道那叫邮票。慢慢地,我对这些“小花纸片儿”上的山川大河、花鸟鱼虫、风光建筑、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子里谁家来了信件,我就代替广播的呼喊,主动把信件送到来信者手中,并赔着笑向他们索要送信的报酬—邮票。每每得到“赏赐”,我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飞也似的跑回家,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邮票用剪刀从信封上剪下来,收藏起来。日子一长,一张又一张的邮票积少成多。后来,我就索性等着邮递员的到来,甚至有一段时间,总是幻想着长大后能到邮局上班,当一名信件投递员,这样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欣赏到更多、更精美的邮票了。

记得在我小学六年级的那个冬天,爸爸要给在外地的姑姑写封书信报平安,让我去镇里邮局买张8分钱的邮票。当我走进邮局,看到在邮局西侧有一节柜台,里面摆放着大小不一、各式各样图案的邮票时,我着实开了眼界,完全愣住了。我在心里想:怎么这么多邮票呀,真漂亮!从那以后,我只要去镇里,就找机会往邮局跑,欣赏柜台里面摆放的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邮票。当我看到一些集邮爱好者把一枚枚邮票买走,不禁在心中想:邮票都被他们买走了,等我有钱了,还能买到吗?

由于我经常光顾邮局,慢慢地和卖邮票的阿姨熟悉起来。她给我讲了许多关于邮票的知识,使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邮票,为什么邮寄信件和邮寄物品要粘贴邮票,也知道了邮票是由普通邮票、特种邮票和纪念邮票等组成的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邮票不仅仅可以作为邮资凭证,还可以同古玩、钱币等一样,收集起来作为一种藏品。

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我来到了城市读书,对邮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认识到集邮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结交朋友、增进友谊……我也加入了“集邮大军”,开始了真正的集邮生涯。说是加入“集邮大军”,其实就是用平时积攒的一些零用钱到集邮公司买一些没有被使用过的散票。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我根本没有钱用来预订年册,但时间久了,散票也越积越多,我就将它们分成教育卫生、科学技术、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种类,然后将它们用护邮袋装好,整整齐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集邮册中。在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中国集邮总公司为了能将这一历史时刻通过邮品记录下来,特发行了香港回归纪念邮册。我为了能买到当时限量发行的香港回归纪念邮册,特意凌晨三点多钟就起床去排队,足以见得我对集邮的钟爱和痴迷程度。

如今的我,从开始收集邮票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我已步入中年,但我对邮票的喜爱只增不减。虽然每年都会到集邮公司预定年册,固定时间去取就可以了,但每次路过邮局的时候,心里还是痒痒的,还会不时向柜台里的邮票瞟上几眼,甚至走进去逛一逛。如果看到自己比较喜欢的邮票、首日封、小型张等邮品,仍会买上几套。即使不买,也要仔细瞧一瞧,一饱眼福,同时也满足一下自己心理的渴求。

邮票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包含着大千世界,蕴含着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丰富的知识;邮票也是一件袖珍艺术品、一个国家的名片,集艺术性、实用性和科技性于一身。从它们身上,可以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辉煌灿烂的历史成就。

如今,闲暇之余的我,仍会取出一本本邮册,慢慢翻阅,细细品味。因为每一枚五颜六色方寸“图画”的背后,都珍藏着一份份深深的眷恋,一个个美好的回忆。

猜你喜欢
集邮邮递员信件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集邮爱好者,《哆啦A梦50周年》限量版系列邮品上线
My Vacation
快乐的邮递员
王九成集邮漫画欣赏
王九成集邮漫画欣赏
冬天的邮递员
有奖问答
有奖问答
两个邮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