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2023-01-20 22:15聂亮亮
科技视界 2022年26期
关键词:陪伴志愿卫生

聂亮亮 李 静 汪 明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0 引言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人,中国至此迈入老年化社会;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亿人;202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这是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这也意味着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1]。

我国不仅仅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老龄化最快的国家。老龄人口除了饱受一些慢性疾病困扰外,记忆力和智力的减退带来的失智问题也日益突出。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失能老人已经达到了1 000万人左右,老年人患一种及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重高达75%,其中老年痴呆症患病率高达7.8%,这些老年人当中有很多经历曲折、阅历丰富的历史亲历者,他们的过往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对于当下年轻人也负有极强的教育意义,留下他们的宝贵记忆,保存好、利用好这些记忆故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参与老龄化社会服务的意义

1.1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有益尝试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反映和体现[2]。老年人口的健康养老是目前社会所遇到的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积极主动的参与该项社会问题的治理。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拥有较为完整的涉老专业群,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涉老专业有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专业、医学营养、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等,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对于开展老龄化社会服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提供陪伴式的口述记忆存档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的健康照护、日常保健、饮食营养、心理辅导等服务,这种以陪伴式口述记忆存档服务为载体,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社会服务模式,对于卫生健康类的高职院校也是一次有益探索。

1.2 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焦虑,提高老年人的被需要感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群体将会越来越庞大,而心理焦虑作为老年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一方面会降低认知能力,增加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病风险;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血管性痴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3]。通过陪伴和交谈,引导被服务对象回忆其人生中的关键事件或难忘瞬间,通过美好再现的方式,缓解了被服务对象的心理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被社会边缘化,与此同时,老年群体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也在逐渐减弱,甚至会感觉自身在给家人或社会“添麻烦”,陪伴式口述记忆档案服务的目的就是通过深挖被服务老人的记忆故事,发现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价值,强化老年人的价值感和贡献感,满足其“被需要感”。口述记忆档案的整理可以帮助老年人的子女和家人更加了解老人的过去和成长的经历,帮助家人深度理解其养老需求,促进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1.3 在服务长者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对于志愿者服务来讲,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在服务老年人的同时,可以通过老年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发现被服务对象身上值得学习的精神,这对志愿服务者来讲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不管退休前是科研、文化、教育、卫生、管理等岗位的精英,还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共同组成了一部活的历史,如果将他们的积极经历、等身成就与宏观社会联系起来,那几乎就是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微观表达。他们的口述记忆故事,往往以客观的人、事、物为中心构建,寄寓者本人对特定人、事、物的认识与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从个体角度对历史做出解读,其价值不容低估。帮助老年人整理口述记忆档案,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从现实中追寻逐渐从脑海中抹去的过去,还可以达到教育后人的作用,警醒年轻人对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的珍惜,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最终达到服务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目的。

2 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参与老龄化社会服务的路径

2.1 依托卫生健康类专业群建设,展开专业化服务

近年来,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如火如荼,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十大任务之一[4],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专业建设,利用专业优势,在提供口述记忆存档服务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指导、日常保健、针灸按摩等专业化服务,提升老龄化社会服务质量,促进该项特色服务的良性循环。在服务老人的同时,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服务者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历练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快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2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提供陪伴式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培育大学生服务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5]。大学生作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激情且积极向上的年轻群体,他们身上所洋溢出来的青春活力,正是老年人所需要的[6],在与老年人相处交流中,老年人更愿意讲述曾经经历过的往事。在陪伴式服务中,能够让老年人得到身心的愉悦,在往事讲述中,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成就感。

2.3 发挥高校信息服务专长,开展记忆存档服务

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多,信息技术水平高,对于开展口述记忆档案整理具有相对优势。高校信息技术部门通过整合技术优势,建立多媒体融合的资源平台,用于收录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表现形式的记忆档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志愿者带回来的原始材料,进行二次创作加工,整理成便于查阅和阅读的统一形式的记忆档案。参考图书档案的分类方法,将老年人的记忆档案按照城市记忆档案、红色记忆档案、个人成长档案等类别进行分类标记存储,形成条理清晰、分类明确的记忆档案数据库。3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参与老龄化社会服务的实践: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构建为例

3.1 “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的构建思路

近年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卫生健康双领域服务”的办学定位,致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高素质”岗位胜任力强的技术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的构建,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涉老社会服务内容。

“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依托学校“记忆图书馆”双高建设项目,利用“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建立线上数字记忆云平台和线下“光阴故事”志愿服务寻访陪伴团。在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为拥有特殊记忆的老人建立一本属于他自己独家记忆之书,达到留下记忆、传播美好的作用。通过对口述史料、原始物证、老旧照片等记忆资源进行系统性、抢救性的文献建设,最终形成体现个人价值、群体特征、区域特点的数字记忆资源。

3.2 “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线上平台的构建

线上平台以公众可获取的特色资源库的形式建设,依托学校图书信息中心的数字资源平台,通过视频、音频、文本、图表等多模态形式展示浙东红色记忆、城市发展记忆、个人成长记忆等内容,资源主要通过“光阴故事”志愿服务寻访陪伴团,通过陪伴式健康服务,在服务中挖掘老人背后的光阴故事,采用影像技术展示方式,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珍藏老人们的宝贵记忆。最终目的是在寻访、陪伴、服务、回忆中,实现对本土文化的记忆和传承,关爱老人,守护记忆,对失忆症患者起到积极的辅助治疗。并通过在线浏览、多模态展示、真人图书馆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阅读服务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

3.3 “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线下团队的组建

“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线下团队的组建以“平台+伙伴”的方式,输出工作理念,积极发展同城、异地志愿者小组或团队,共同参与该项目。目前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光阴故事”志愿服务寻访陪伴团为主体,形成集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行走新闻”小队、宁波工程学院时光故事工作室、镇海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队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合作资源,积极探索“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线下团队的组建。目前线下团队有志愿者将近100名、合作养老机构12家、指导单位3家、镇院团建基地1个。团队成员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健康养老领域、新闻传媒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的教授学者承担专家顾问,由具有志愿者服务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承担实际团队指导工作。团队管理架构又细分成志愿者工作、业务拓展工作、技术服务工作三部分。

3.4 “甬尚云忆”全生命记忆馆的运行过程

志愿服务对象以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工业发展、革命斗争、地下工作、文化复兴等多主题领域的离退休老人为主,前期依靠主动发掘,后期接收个人、组织委托的方式,确定志愿服务主题和对象。志愿服务小组的组建围绕服务对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卫生保健专业服务组员、访谈组员、信息记录组员、摄影摄像组员等,志愿服务也分为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三部分,服务前的工作主要是服务对象背景资料的收集整理,为高质量服务做准备,服务中的工作主要包括陪伴访谈、健康保健、记忆整理等,服务后的工作主要包括文字、音视频整理制作、与服务对象的反馈交流、资源库的上传维护等。记忆档案入库后,服务小组召开复盘会,总结得失,谈心得体会,利用复盘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小组复盘会结束后,临时服务小组解散,进入下一个服务对象,再重新组织新的服务小组。

猜你喜欢
陪伴志愿卫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陪伴
我志愿……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卫生与健康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