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农业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以黔南州2个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

2023-01-20 22:31汤晓丹
黑龙江粮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示范园农产品融合

□ 汤晓丹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2019年,黔南州长顺县、龙里县先后获批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本文以这2个示范园为例,分析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情况,提炼其成功经验,就贵州省其他各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长顺、龙里示范园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示范园建设情况

长顺县围绕“一园、三区、二基地”开展示范园创建,其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加快推进。

龙里县坚持“两业为主、多品共生、互相融合”的原则,立足刺梨和蔬菜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园三区”发展格局,目前正有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其良好态势逐渐显现。

(二)农业资源利用情况

1.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长顺示范园采取“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做强做优绿壳蛋鸡和果蔬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长顺农产品交易市场、线上线下农特产品专卖店和“贵农网”及“农品台”等营销平台。

2.挖掘农产品衍生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龙里示范园近几年从全国大力引进深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示范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6家,主要从事刺梨、辣椒净菜加工、畜产品等产品精深加工。

3.拓展链条式资源利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长顺示范园把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作为根本,积极建立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构建以“绿壳蛋鸡—有机肥(鸡粪)—果(蔬)”为主导的融合循环农业产业链[1]。

4.优化农村物流资源,促进产销精准对接

龙里县双龙现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全省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水果日均批发量占全省的80%以上,蔬菜日交易量3500吨以上。

5.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长顺县借助凤凰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夜郎文化、广顺州署、高原苹果、紫王葡萄产业,已成功把凤凰坝打造成集“现代高效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旅游、产业生态移民、文化传承、党建扶贫示范”为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

6.用好农村人力资源,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龙里示范园以龙里农产品加工园区、湾滩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茶香刺梨产业示范园区为着力点,搭建工业发展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微型企业发展平台、乡镇创业发展平台,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和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满足不同创业模式的创业需求。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

1.强化科技创建

长顺示范园区的天农绿壳蛋鸡有限公司分别与广东佛山科技学院和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长顺县绿壳蛋鸡分子育种试验基地,与贵州大学动科院创建了贵州大学动科院绿壳蛋鸡课题组科研基地,与黔南职院创建了长顺县绿壳蛋鸡疾病进化试验基地,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参与,有效加快绿壳蛋鸡育种提纯、果蔬的科技管护、市场拓展、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深入支持,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2]。

2.强化利益联结

一是创新利益联结模式。长顺采用“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藤缠树”利益联结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共同发展的方式,建立入股分红脱贫型、生产发展助推型、务工就业型、以养代训发展型等园内企业同农户及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合作社实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二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龙里构建了示范园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土地流转、就业务工、财政资金项目折股量化等利益联结机制。

3.加强品牌建设

龙里县积极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工作。全县有白菜、番茄、西葫芦、莴苣、辣椒等15个产品已经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龙里豌豆尖、龙里刺梨及龙里刺梨干等3个产品获地理标志保护品牌。注册“湾滩河”“农三元”“壹之农”“谷脚刺梨”等生鲜农产品品牌商标十余个,“龙哩邓氏”辣子鸡、“黔宝”刺梨干、“芳馨豆园”豆制品等加工农产品品牌获贵州著名商标。

二、重要启示及主要问题

(一)重要启示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首先,要全方位统筹利用好农业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物流资源和农村人力资源等资源要素;其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定要融入高科技和新知识元素,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资源的过度依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循环利用能力;第三,通过拓展农业的服务功能,带动农业与第三产业良性互动,激发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火花。

2.发展农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进行优化组合和空间重构,以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打造终端型业态;围绕优质林果、农耕文化打造体验型业态;积极推广稻田立体种养,林下种养以及“上农下渔”养殖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循环型业态;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打造智慧型业态;依托美丽宜居乡村,打造旅游型业态;开辟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的“互联网+”的新模式,打造信息型业态。

3.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完善利益链

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和全产业链模式谋划农业发展,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环节为起点,增加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互动体验和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等环节,延长产业链,由此可带来价值链的提升和农民的增收。

4.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紧密融合、统筹推进,通过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卫生整治等方面的投入以及树立乡风文明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注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二是着力构建示范园种养肥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引领和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向更加环保的方向改变。

(二)主要问题

1.资源要素制约发展较明显

长顺、龙里示范园目前还处在初创和起步阶段,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供给缺口很大,仍然是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地方财力承受较大压力,需要中央、省预算内项目资金支持。调查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急缺各类人才,尤其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而这支队伍至少应该包括三类人才,分别是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2.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真正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发展载体不多,部分加工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在产品销售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不敢盲目提高加工产能,从而影响基地建设规模。二是园区一些经营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管理粗放、经营水平不高,参与产业融合能力不够强;三是一部分经营主体创新能力较弱,在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方面没有动作,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组织和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3.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较薄弱

农村的村级道路、供水系统、供电网、网络通信、仓储物流设备等基础设施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互联互通方面,缺乏有效衔接。旅游村寨到干线公路连接路建设、旅游厕所建设、大型生态停车场的建设以及服务方面暴露了短板。农业生产的废气、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集收运处理等设施也较薄弱。

4.农业服务功能拓展不够齐全

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补充附属功能支撑经济的作用不强,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衔接度不高;休闲、旅游方面投资建设回报率低下,三产主体缺乏生命力。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

各地要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吸引外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农民技术培训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等方面,制定和落实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各地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适时掌握国家投资调整动向,用足用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项目支持。各地还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各农口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密切配合,认真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的建设。

(二)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方位规划

通过科学的全方位规划,着重打造当地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或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次级产业、配套产业主次有序、分工协作的新格局。各地要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配套建设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生产基地+加工园区+物流配送+配套服务”等方式,核心建设主导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借力周边农业科研院校,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孵化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群集,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新型融合主体

新型融合主体应该呈多元化发展,各地一方面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的养殖种植以及设施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牌嫁接等内部融合方式,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规模的大企业。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加大对农户进行政策宣讲、教育培训、实践指导和答疑解惑的力度,让农户由被动转为主动,自愿参与到家庭农场、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经营或服务工作中。

(四)推进农村产业的新技术渗透融合

各地要重点推进新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与加工方面的运用,加快农业产业链的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方式,优先支持可以服务城乡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与物联网公司的合作,发展食品冷链、仓储物流、农业养殖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信息化建设。各地要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特别是将“大数据”运用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催生农业物联网、在线农业、数字农业、直播农业等。

(五)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各地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基础。首先应按乡村振兴要求,在考虑生态优良、村庄宜居、经济发展和服务配套等方面下功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其次,重点做好现代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旅游等示范园区的供水、供电的交通骨干网架以及相关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冷冻储藏、电子商务站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性服务平台。再次是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污水处理、农村厕所改造、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等项目。最后还要注重对农民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六)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各地要坚定不移地始终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走一条“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的区域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鼓励经营主体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出发,实行种植、生产、加工、供应、销售等整体生态良性循环。推进生态种植,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基础,对农作物施有机肥,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推进生态养殖,实行全量化处理模式,从源头上控制饲料质量,清洁生产。注重能源环保,推广第三方将农业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通过治理变成有用的新能源。

(七)健全“产地+企业+物流”融合模式

推进农产品生产地、加工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全面合作,加快农产品产地预冷、制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从村到镇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有实力的批发市场通过新建、合作、入股、收购、托管等方式在园区或附近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形成集团化发展。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生鲜农产品直销网点。进一步完善“农校直销合作”平台和“农校结合产品”直供点的建设。

猜你喜欢
示范园农产品融合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东苕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