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电影为依托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2023-01-21 04:25刘梦涵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羌族文化

□ 刘梦涵

作为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影视文化形态,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肯定,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体系越来越成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国愈发重视文化传播,而微电影在传播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方兴未艾的微电影如何通过恰当的影像叙述方式与最新的技术手段,对中国文化进行有效宣传推广,是当今影视行业需要重点探讨的议题。

微电影概述

微电影的基本概念。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在不同新媒体平台上且不受时空限制播放的,有完整策划与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制作”“微投入”的类似于电影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彩,或独自成篇,或多部成系列。这种短视频与电影的构成基本一致,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主题以及故事情节等,因此人们将它叫做微电影。

微电影的特点。一、传播范围广、效果好。对于产品、文化的传播而言,传播范围、效果至关重要,而微电影在这两个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微电影本身就具备极强的观赏性,可添加一些趣味内容,做到寓教于乐,这样的宣传效果远高于常规宣传的效果。[1]其次,现在是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借助银幕上的图像、语言构建成世界性的语言,再加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视觉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让微电影的传播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二、制作门槛低、产出快。微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除了在播放时间、内容、规模上有所体现之外,在制作成本上也有很大体现。具体来说,就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即可制作微电影,可见其制作门槛之低,而且过程也十分简单,所以成本相对较低。若是使用DV、微单或手机等设备拍摄制作,成本可能都不足一千元。既然微电影的时长、规模都具备“微”的特点,那么其制作周期势必也不会太长,因此微电影的产出速度也比较快。

微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

可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特有的美学涵义。微电影的“微型”和中国文化结合会产生艺术中的“留白”之效。纵观我国影视行业,导演无一不想在视听语言中加入中国文化“意蕴性”的审美情感,但是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究其原因,是因为视听语言叙事来源于西方的文学叙事结构,其更看重节奏性,但是东方文化的“意蕴”更倾向于展示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和绘画中的“留白”比较相似,属于对无限空间、无限时间的展示,但是却规避了指向清晰的文学性叙事结构。微电影时长较短,自然也导致影视文学叙事结构中的部分手法、方式被限制,但同时也为指向性的呈现留出了一定空间。比如,创作者围绕某首诗词制作为时15分钟的微电影,那么就会产生许多指向性的“意蕴”,这些“意蕴”并不会因为剧情需要而变得拖拉和乏味,主要原因是当这些“意蕴”到达最适当的时候,微电影就已经结束了。“指向意蕴”自身价值的发挥,让微电影和中国文化之间有了更一致的艺术诉求,也进一步推动了此类题材微电影的发展。[2]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并未将微电影当作电影,而是认为微电影是有着一定剧情的“片花”“MV”等短视频,这相当于模糊了微电影的边界,类似于我国古代文化中诗词歌赋之间模糊不清的边界。而将中国文化与微电影进行有机结合,恰好能够打破以往电影模式的桎梏,生成一种全新的视频结构。该结构加强了电影和视频的边界模糊性,但也开辟了一个新的电影融合渠道,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传播渠道广。微电影最主要的传播渠道是互联网,目前产出的微电影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在线下院线播放,绝大多数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播放,通过不同终端能够实现多屏传播、跨区域传播,而且传播范围广、效果好。比如我国规模较大的微电影分享交流平台“V电影”围绕“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推出了苹果系统客户端,借此增加受众群体,拓宽观影渠道。同时也能及时获得观众的反馈和建议,并据此对创作进行整改优化,从而创作出与观众内心更加契合的内容,激发观众兴趣。不仅如此,近些年各种电影节活动层出不穷,也成为了宣传推广微电影的有效渠道。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传播中国文化为题材的微电影备受瞩目。例如《图腾之旗——佤族篇》,这部微电影以佤族中的司岗里传说为主线,为大家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率真、热情、洒脱的性格,以及他们对天地神明的崇拜和敬畏,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文景观。这部微电影在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中荣获了“评委会大奖”,在云南临沧第一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荣获优秀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

能够实现文化传播的活态化。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展现中国文化的一种全新的阐释方式。中国文化大多是由文化符号、城市精神、礼仪风尚、地理风貌、建筑风格等各种有形物质元素组成的视觉识别体系,然而部分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十分有限且被动,比如旅游、摄影、博物馆、历史资料等,但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并不具备普遍接触的机会。微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像机把这些有形物质予以全面详细的记录,充分融合了影视的制作特点和生动形象的故事。在拍摄制作微电影时,需要对视听语言艺术进行重点应用,和文字、方言相比,其不会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能够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微电影节对于《图腾之旗——佤族篇》的高度评价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满是原始感的画面中还带有一丝野性美,加上现代化的打击配乐,雄伟壮观的东南亚丛林,少数民族的狂欢群舞,全篇没有任何对白,但是却能够突破语言与文化的障碍,为人们展现民族英雄的励志故事。”

导演李蔚然认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故事都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特别是能够触动心灵的故事。”微电影有故事主线、主要人物,在传达表象技术化的同时又融合了人文景观,将文化精神的本质在画面中进行了完美表达。比如《花样云南》《黄衣爱》这类对自然风光真实记录的微电影,通过精致优美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故事将我国自然风情、人文精神予以展现,极具文化穿透力,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

微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措施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在第二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过程中,美国评委大卫·艾伯纳明确指出,本次参赛的微电影作品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与地域特色让他大为惊叹。比如在本次大赛中荣获纪实类特等奖的《黎明之前:追星人》,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画面将雪域高原独有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完整呈现,随后讲述了“天路”官兵驻扎高原,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感人事迹。西藏有一句俗语:“每当有人去世,天上就会多一颗星星,让夜晚更加明亮。”这部微电影中的“追星人”指的是青藏公路建设项目施工到现在的60多年中牺牲在“天路”上的762名军人,以及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祖国边防事业的官兵。这部微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原上空数不清的闪闪星光、连绵不断的皑皑雪山、天寒地冻的恶劣兵站环境以及一直守护“天路”的青年官兵。

2014年上映的《莫朵格依》(又名《天籁羌音》)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音的保护、传承进行了讲述。依娜是土生土长的羌族人,自小就非常喜爱羌族歌曲、舞蹈。因此长大后果断选择去音乐学院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但她同时也对羌山岷水的古音天籁有很大兴趣。因此,依娜专门录制了羌音原生态专辑《云之音》,既对羌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弘扬,又通过此唤起了在他乡务工、学习的羌族人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城里开出租车的小伙子满心激动地回到了老家,他的妻子嘴上念叨着他没事不该回来,但是心中却是满满的惊喜。这部微电影是由尔玛依娜(羌族演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笛的传承人陈海元主演的,其中尔玛依娜扮演的正是上文所说的依娜,该演员曾在2005年火遍全网,被人们赞为“天仙妹妹”,她的装扮、气质以及籍贯均是羌族民族文化的最佳代言。在爷爷知道依娜被民族歌舞团选中且收到音乐学院录取通知书时,感叹道:“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想回家了!”这句话透露处深深的无奈和对羌族古老歌曲处于困境的担忧。影片最后一幕,依娜用羌族语言唱着:“山很青,水很静,天很蓝……不管外面世界多么精彩,我最想念的还是家。”充分表达了依娜对故乡及亲人的眷恋,这份感情直击观众内心。

随着《莫朵格依》这部微电影的不断展映,羌族传统文化以及如同天籁般的羌音也陆续传递给了每个人,增加了羌族文化的受众群体,拓宽了羌族文化的传播渠道,加强了现代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羌族母语传播羌族文化,可全面彰显独属于羌族的少数民族风格以及鲜明的地域特点,希望能够通过此类题材的微电影,加强人们对民族的情感认同,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迈向世界。

除此之外,很多名人故居、中华老字号也积极利用微电影落实保护和开发工作,全力传播品牌,深入发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变为文化资本,由此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中张小泉刀剪就对微电影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运用,在第九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上,张小泉刀剪所在区域人来人往,就是因为该企业围绕主打产品拍摄制作了微视频,通过影像的形式向大家展现了张小泉刀剪的制作流程、工艺技术等内容,再加上专业技师在展会上灵动精妙的演绎,对张小泉刀剪文化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展现,成为了展会的焦点。若是该企业围绕张小泉刀剪文化拍摄制作系列微电影,那么影响力必然更大。也正因为张小泉刀剪在展会上的显著效果,让众多中华老字号纷纷效仿,甚至拍摄了《中华老字号》大型系列微电影,其中包含荣宝斋、唐山鸿宴饭庄等多家老字号。凡是称得上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某个城市的特色和精神,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中华老字号最大的价值就是“老”,但是要想扩大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寻找全新的宣传渠道,而微电影作为当前媒体的一大潮流,有着宣传范围广、成本低、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可以将中华老字号悠久的历史、独有的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全面展现,从而让百年品牌的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强对唐诗宋词的传播。由CCTV-3播出的《文化大百科》节目开头是时长半分钟左右的水墨动画,通过流动的墨彩将中国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景进行了充分展现。第一个画面是红鲤戏水,接着是细柳垂丝、农夫耕牛、江南古宅、笔墨诗词等,一幅幅中国国画构成了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节目,仅是开篇就紧抓观众眼球,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看下去。2013年上映的《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为观众展现了古代诗词的魅力。精心设计、匠心打造,邀请当代著名书画家一起解读作品,即对每一首唐诗配上一幅书法或者情景画,让只存在平面世界的唐诗变得立体化、形象化,通过视频、音频的结合为唐诗创建一种全新的意境,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从而吸引更多观众。比如《春风吹又生》《长风破浪会有时》《江雨霏霏江草齐》《春夜闻笛唤春归》等作品。不仅如此,创作者还对这108首唐诗进行了编曲,当作这些微电影的主题歌,这也是一大创新点。同时还邀请了演唱这些主题歌的歌手以及相关演职人员举办了主题晚会——“唐诗之夜”,并在全国108个城市进行巡演,以此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弘扬。借助微电影对中国唐朝文明的代表——唐诗进行发掘创作,采取最新潮的方法与深厚的历史积淀进行结合,为唐诗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该方式既符合当代年轻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又增强了唐诗的艺术活力,提高了影像感染力与文化传播力,为宋词、元曲等传统文化艺术今后的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

微电影具备一定的草根性、平民性,而且大部分微电影的创作都缺乏专业性,导致艺术手法粗犷豪放,但是这些不足无法遮挡微电影的优势,其蕴含的质朴、原生态特点有助于提升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力。世上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人类的思想,人们在看到接地气、贴近生活的微电影作品时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共鸣,但是同时人们又希望微电影能够朝着高雅的艺术方向进行创作。而《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就满足了人们的全部需求,让优秀的中国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其所创造的文化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另外,四大名著已经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但是其中的人物、场景都可以作为微电影的题材和内容,例如张飞、林冲、史湘云等,虽然他们并非书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却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若是对他们的故事予以发掘,和微电影进行融合,势必会掀起一场传统文化热潮。

结语

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微电影领域正处于朝阳阶段,其会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微电影不单单是一种媒介现象,还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模式与营销模式,需要从电影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使其更好地和中国文化融合,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

猜你喜欢
羌族文化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谁远谁近?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