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理性舆论引导与理性社会构建

2023-01-21 04:25张瑶瑶时宇石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舆论理性

□ 张瑶瑶 时宇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由此可见,舆论引导对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个人、媒体和社会都应该做出努力,进行理性发声,构建理性社会。理性舆论是指公众了解事物全貌之后以理性的态度对事物做出评判后形成的合力,而理性社会则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持有理性思维、理性态度的社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新媒体环境下理性舆论的影响因素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具有理性表达的诉求,但往往会被一些外在因素所影响,比如媒体在提供信息时不全面不及时而形成的拟态环境,由于社会极端情绪的影响而出现的群体压力,以及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普及不到位而造成的民众媒介素养低下等,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理性舆论的形成。

拟态环境限制理性舆论的形成。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提到的“拟态环境”指出,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已有信息的选择、加工,然后重新塑造后向人们所展示的环境。[2]在这种媒体环境下,公众只能通过媒体公布的内容来了解事件的进展,但经过媒体权衡之后发表的内容不可能是事件的全貌,有时还会存在偏颇,而对于未知的部分,公众只能依靠想象和联想进行判断,也就很难形成理性的判断,因而“网络暴力”也常常出现。例如,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国内某些媒体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将舆论矛头指向红车女司机,形成公众认知此事件的“拟态环境”,但这一“拟态环境”与客观世界相差甚远,导致一时间网络上对女司机的谩骂和人身攻击此起彼伏,给女司机和其家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伤害。最后经过调查才发现公交车坠江与红车女司机并没有关系,同时她也是该事件的受害者。但是,在事件发生前期,公众只能通过媒体所展示的“拟态环境”做出判断,才致使非理性的言论充斥互联网,这是对从事媒体工作人员的警示,也是对新闻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拷问。

群体压力影响理性舆论的表达。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中,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必然会受到周遭环境和舆论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人们的看法与“优势意见”相左时,为了避免陷入孤立或者遭受攻击,会转变自己的态度或者选择“沉默”,久而久之,“优势意见”愈演愈烈,“劣势意见”逐渐消失于公众舆论之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持清醒和理性态度去观察事件的人们永远占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在事件发生时,情绪会走在事实前面,他们在未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就做出粗暴判断并占据了舆论主场,消解了理性声音的出现。即使有部分网民确实持有理性的态度参与网络的论争,但其所发表的观点常常由于与众不同反而被群体极化现象所淹没,甚至会遭到围攻。例如,在“鲍毓明性侵养女事件”中,公众在未了解事情真相时就将矛头指向鲍毓明,将这个普通人眼里的“成功人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网民的道德谴责。但在这些舆论中,也存在一些理性的声音,“为何一个母亲会为了给女儿寻求一个所谓的好生活而将女儿交给一位陌生男性抚养?”但这些理性的声音太过微弱,在强大的网络暴力面前微不足道。由此可见,受群体压力的影响,理性舆论很难在社会中大规模传播开来,无论是从众跟风还是逆言受攻,都说明在网络舆论场中言论并不完全自由,理性舆论也难以在此发酵。

媒介素养阻碍理性舆论的形成。理性舆论的形成,除了受制于媒体和社会环境之外,还与公众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媒介拥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具有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合理使用媒介。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尤其在新媒体兴起之后,人们在面对一些新兴事物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同时媒介素养教育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从而影响到理性舆论的形成。例如,在“六旬大妈要嫁给靳东”事件中,由于大妈缺乏对于媒介的认知,不了解网络诈骗行为,长时间给“靳东”打赏,还毅然决然要“嫁给靳东”,让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据调查,被骗的不止这个大妈,而被骗的人大多数都是缺乏媒介教育的中年人群,他们面对新媒体洪流,没有能力和知识体系去应对,很容易迷失方向,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伤害的同时,也阻碍了理性社会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理性舆论的价值

在我国,法律赋予公民自由言论的权利,但公民的言论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在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受到法律的限制,法律的限制是为了保障公民更好地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公众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尼葛洛庞帝曾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这就表示公众可以将任何信息无所顾忌地发布至互联网,自然就导致网络空间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状。尤其我国部分网民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对于网络空间的舆论自由度把握不准,肆意在网络空间发表非理性的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的正确判断与表达,对此必须加以管控和正确引导。对于理性舆论的助推和引导有助于净化网络空间,稳定社会秩序,也有利于激发公众的公共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公众通过理性的监督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理性舆论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理性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理性舆论的营造。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各色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但随着公众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媒介素养的提高,理性舆论成为大多数公众的选择。比如在“于欢辱母案”中,理性声音的大声疾呼使得于欢提前释放,这表明公众不再一味听从于强权的摆布,学会了利用理性舆论来维护普通大众的利益。在“被误判27年的张玉环案”中,公众理性发声,谴责媒体对张玉环前妻的过度关注,影响其正常生活,倡导媒体理性报道,切莫因经济利益而过度消费他人。这些有温度理性的网民用他们手中的“武器”构筑起了理性的城墙,净化了网络环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理性社会的构建。

理性舆论有利于增强公众社会意识。公众社会意识的苏醒有利于社会问题得到更高效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的理性舆论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社会问题上,公众一旦进入到社会这一群体中,由于群体的匿名性和群体特性的影响,往往会做出一些反常行为,这是公众缺乏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是非理性的。但随着公众社会意识的增强,公众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也开始采取理性的态度,而政府也可以根据这些理性声音来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认同,又反过来促使公众社会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理性社会的构建。在我国2020年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整个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媒体通过宣传奋力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尽职维护社会治安的公职人员和在普通岗位上做着微不足道小事的平凡人,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使得公众能够理性看待这场疫情,并且能够激发其身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多理性的声音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公众对于国家的抗疫政策也表现出了理性态度。

理性舆论有利于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体,对于社会事务有参与和监督权。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作为党的“耳目喉舌”,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公众只能主动向媒体反映来寻求自身利益的落实或者社会问题的解决。但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公众的理性舆论能够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助推器。如在“山东女子被婆家虐死案”中,正因为公众理性舆论的大声疾呼,让这起案件得到重审,而不是草草了结。同样在老年人问题上,理性舆论也促进了社会问题的解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人由于不会使用健康码使得出行变得十分困难,网络上随即出现了许多理性声音,“智能时代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到老人这个弱势群体”。在2020年11月26日国务院例行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健康码与老年卡、公交卡进行整合,以利于方便老年人出行,这正是理性舆论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有力表现。

新媒体环境下理性舆论的实现途径

公众的理性表达首先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社会环境,媒体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公众培育适宜理性生长的土壤。理性思维是理性舆论的前提,国家要通过教育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公众的理性思维。社会大众要有博采众长的态度,为构建理性社会提供可能性。只有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才能构建和谐的理性社会。

客观还原真实,多元解读事件。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了解新闻只能通过电视或者报纸等传统媒介,公众接受的信息是单方面的,无法自主进行选择。在新媒体时代,拟态环境的存在使得公众无法正确认识事件的全貌,媒体的失实报道也会阻碍理性舆论的形成。而在如今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公众在接受信息方面更加全面和多元,进而才有可能促进理性社会的形成。鉴于此,首先媒体自身要做到理性,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客观报道事件的全过程,多角度地解读事件,同时也要对发布内容进行把关。这种把关也要是多元化多角度的,而非一刀切,否则就会使公众失去理性基石,出现非理性言论满天飞的现象。因此,媒体的引导在形成理性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体构建了公众正确、理性认识事件、认识社会的基础。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言:“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可见一个理性的媒体在形成理性舆论和理性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重媒介素养,培养理性公众。理性舆论的形成离不开理性公众的助力,公众作为舆论主体是形成理性舆论的中坚力量。国家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当前我国对于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欠缺,学界也缺乏对媒介知识、法律等方面的研究,更缺乏专业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推广和传播。因此,即使国家目前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一切也都还在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真空地带,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媒介的基本情况和使用规则,能够做到不片面不盲从,对于事件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够做到与媒介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理性舆论的形成,可见普及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主流媒体要担负起这一责任,通过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带动,把媒介素养教育渗透进信息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力求让每一个公众都不掉队,在享受媒介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理性意识的觉醒,最终促进理性社会的构建。

营造包容环境,构建理性社会。“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理性舆论也往往是在激辩中形成的,这就要求社会具有极高的包容度,要允许各种声音出现,让每一种合理的声音都有呈现于人前的机会,这样才会激发公众理性思考问题,从而加快理性社会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强调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这为构建网络舆论环境指明了方向,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伦理体系等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公众理性舆论表达的实现途径可以从社会、媒体和个人三个角度入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表达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对于社会和媒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负责任的媒体和有理性的公众共同努力,社会一定会风清气正,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舆论理性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