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的“大题小作”

2023-01-21 04:25张念昭李海坤付晨雨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陌生化电视新闻江西

□ 张念昭 李海坤 付晨雨

随着数字时代的浪潮涌动,传统媒体的原有新闻生产格局被打破,行业壁垒面临消解,播模式亟需迭代,受众思维悄然转型,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被一个全新的时代所裹挟。[1]新的时代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视新闻报道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宣传阵地,它承载着记录时代变革的使命与责任。坚持以精品意识为新闻生产赋能,用心、用情、用智做好电视新闻报道,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是新时代传统媒体的安身立命之道。

用心做好电视新闻报道题材的“大材小用”

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态度和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它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确定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正确鲜明而深刻,并且具有针对性。表达主题要简明扼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出最重要的事实,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务必删去,即使材料再精彩也要忍痛割爱。

首先要站在宏观视角来确立主题,这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只有着眼于整体,深入探究事情的本质,才会避免犯下盲人摸象抑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就能提炼出深刻的主题。赣鄱大地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名,米粉产业是江西的百亿元级名片。2022年夏天,笔者在对江西米粉产业进行调研时充分遵循了主题先行的思路,采编而成系列报道《江西米粉产业调查》。该系列报道以江西米粉新形势为主题,通过对江西省餐饮江湖中的“毛细血管”——米粉店的报道,展现了一碗小小米粉背后的巨大力量。除了宏观把控主题以外,还要注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巧择角度,虚实相生等技巧。重大事情虽难以面面俱到,却能通过截取某个侧面、选取某个角度、遴选某些小事,起到一叶知秋的功效。

其次要化繁为简、简明扼要地表达主题。刚入行的年轻记者由于经验不足,经常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知道取舍,不该提的提了太多,该着重提的却又一笔带过,最后什么都没有讲明白。把复杂的事情讲的很简单是一种本事,这很考验跑口记者的功力。笔者经常对年轻的记者说,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写新闻稿,那么就事论事就可以了。

用情做好电视新闻报道角度的“以小见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电视新闻报道角度影响着电视新闻作品的价值判断,比起那些宏大的时代叙事,见微知著的真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在文学的浩瀚星空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不知使多少作品熠熠生辉。[2]如今在电视新闻业,“以小见大”的手法同样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挖掘平凡小事,深入洞察时代需求。借助电视新闻的独特视角,记者在对壮阔时代的观照与描摹中,往往会巧妙地把宏大的时代命题浸淫在具象的生活片段中。于是乎,在市井街巷的欢笑声里,在车水马龙的霓虹灯中,人们看见了“非凡十年”的变化。在记者的镜头里,那些琐碎的平凡小事都彰显着时代变革的日新月异,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部鸿篇巨著。对于平凡小事的关注,是新闻记者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2022年国庆假期,江西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策划了一档特别节目——国庆海采《我们的新生活》,记者手持话筒走进大街小巷,透过镜头老百姓畅快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与期盼。多少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比不过老百姓的幸福一笑。

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制胜法门。江西广播电视台《老表们的新生活——鸟哥打“鸟”》讲述的是江西省婺源县晓起村的一名职业鸟导余鹏海的故事。余鹏海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鸟哥”,在婺源没有他不认识的鸟类,每年都有很多观鸟爱好者慕名来到婺源请余鹏海带自己去拍鸟。该片捕捉到了余鹏海的几个细节:一是他只有初中文化,野生鸟类的名字多为生僻字,于是他只能认半边;二是他常去野外蹲守野生鸟类,通常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这两个细节体现出了余鹏海对这份工作的热爱,通过这部作品婺源秀美的自然生态风光亦得以体现。

电视新闻报道的篇幅有限,记者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是将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平凡人的故事里自有不平凡的力量。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者和大时代的记录者,记者要立足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实现对受众“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

深耕“陌生化”策略,精准把脉受众诉求。“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主张,它意指通过多维手段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从而延长审美时间,其最终目的在于把人们从习以为常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取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在信息爆炸由虚幻变为现实的当下社会,媒体之间的内容战愈演愈烈。一个选题往往会有多家媒体单位竞相报道。如何摆脱内容同质化的桎梏,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识别度?毫无疑问,“陌生化”是打通电视新闻报道“任督二脉”的可行之法,这是“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在报道角度上的“奇招”。

叙述视角的陌生化能为电视新闻报道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3]这是受众中心论视域下的形式革新之措。2020年10月24日,《吉林新闻联播》播发的长消息《吉林首次遭遇台风三连击“梨树模式”扛住了》以吉林一号卫星显示的台风过境后,梨树县玉米倒伏情况为开头,使得新闻视角极其宏大。灾后作物生长情况的报道多如牛毛,但是吉林台的这则长消息另辟蹊径,将卫星画面与航拍设备相结合,天上和地下的双视角相得益彰。这则长消息也因为陌生化的绝妙处理方式而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

然而,除了在叙述视角上出“奇招”以外,电视新闻报道的“陌生化”处理方式还有很多。[4]归根结底,“陌生化”的手法运用是为了使媒体获得更多的受众注意力,让内容更加精彩。

用智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大小屏互动”

时至今日,媒体融合迎来了它的第九个春秋。从“十三五”时期提出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到今天中央、省、市、县四个层级下的传统媒体均已完成了结构化转型,媒体融合走深走实,对于众多媒体单位来说,或是因为渠道竞争性乏力,又或是因为受众粘性不够,媒体融合只停留在了表层阶段,未能触及根本。很多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只是简单地将大屏上的新闻内容拆条分发到融媒体客户端上,这无异于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根据笔者的调研,部分处于尾部的省级媒体仍旧在其融媒端做着“搬运工”式的工作,并没有真正摆脱对大屏的路径依赖。那么,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大小屏互动”的传播矩阵?

构建“大小屏互动”的传播矩阵,需要坚持内容为王。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之下,传播范式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要以垂直化的内容撬动受众的多元化诉求。电视新闻报道要注意细分自己的受众群体,针对不同的人群制作相应的内容。2022年,江西广播电视台策划了一档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喜迎二十大——对标一流看江西,”电视新闻中心的记者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兵分多路,深入江西多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以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深度直播解码了江西“非凡十年”的幸福跃迁。在对“药都”樟树进行直播报道时,编导把中药炮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请进了演播室现场,在镁光灯下开展了一次刀锋上的较量。江西广播电视台在2022年策划的这档全媒体新闻行动,以生动翔实的内容和精彩的演绎解锁了“大小屏互动”的收视密码。这档大型全媒体行动以江西各个县域内的老百姓为目标受众群体,真正实现了口碑和收视双破圈。该节目也在全网引起了热烈反响,移动端的综合点击数突破了几十万次。

构建“大小屏互动”的传播矩阵,需要整合资源优势。面对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时长的抢夺和流媒体平台对受众注意力的转移,传统媒体要利用自有渠道布局5G内容,为自身的发展“造血”。2022年是中国广电获得5G牌照的第三年,5G是广电当前甚至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优势所在。电视新闻报道要充分发挥5G这一技术优势,在直播的领域持续性深耕。地方媒体要立足本地特色,利用5G手段打造特色内容。

积极打造省级主持人的短视频IP,以新媒体内容反哺大屏,这是电视新闻报道在“大小屏互动”上的又一大创举。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应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载体功能,充分发挥省台主持人的头部效应,利用主持人的外形优势和粉丝基础,打造垂直化的短视频人设。比如,抖音账号“主播潘小蓉”是一名拥有422万粉丝的网红,潘小蓉是浙江经视的一名新闻主播,该账号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展现主持人台前幕后的生活,抖音累计点赞量突破3000万,完播率远超同类账号。为主持人、记者量身打造短视频IP,既能够充分发挥大屏的资源优势,为频道的新闻内容反向赋能,还能使主流媒体释放增量潜力,有力推动媒体转型。

最后,构建“大小屏互动”的传播矩阵,需要坚持技术至上。当前媒介融合向纵深处漫溯,传统的媒介生态被新一轮技术革命所重塑。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里,智能算法好似一双“看不见的手”威胁着传统媒体本就岌岌可危的地位。电视新闻报道在小屏上进行信息分发,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投放的特点,向不同的受众推送差异化内容。此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广泛运用AI技术也是推动“大小屏互动”的可行之策。如今,AI虚拟主播已被频频用于新闻报道中。[5]AI虚拟主播集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多工种于一体,可以进行内容的自动播报,它的使用成本低廉、准确率高。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技术限制,当前的AI新闻主播情感表达能力单一,共情力欠缺,只能作为新闻播报的一种“添加剂”。

在传统媒体黄金时代远去的今天,电视新闻报道依然承担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责。新时代的记者要积极践行“四力”,用心用情用智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大题小作”。

猜你喜欢
陌生化电视新闻江西
江西银行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我爱江西奶奶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