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视角下新闻负面报道的改进路径思考

2023-01-21 04:25陈璇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建设性负面公众

□陈璇

一直以来,我国新闻都是以正面宣传为主,负面报道较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其原因主要是正面报道具有强大的鼓舞、激励作用,而负面报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但矛盾的是,社会同样需要负面报道来警醒人、教育人。想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将负面报道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同时推动其负面效应向正面转化,建设性新闻理念或许可以为此提供有益的思路。

建设性新闻的内涵和发展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通常使用带有矛盾、负面因素的叙事框架来报道新闻,这就使得西方新闻业不得不面临着如何降低新闻的消极影响、增强公众信心的问题。对此,西方新闻业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建设性新闻由丹麦广播公司前新闻部执行主任Ulrik Haagerup于2008年首次提出,主要内涵是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同时,将积极心理学的技巧应用于新闻的生产过程之中,从而生产出具有建设性的新闻报道。新闻的建设性主要体现在与公众加强联系、寻求合作,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更加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Ulrik Haagerup提出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后,学界的众多学者以及业界的各个群体通过学术研究、实践等进一步推动了建设性新闻的发展。2017年,我国学者晏青将这一概念正式在国内予以介绍。在此之后,我国关于建设性新闻的研究逐渐增多,2019年在相关社科论坛和学术期刊的推动下,这一研究达到了高峰。事实上,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民生新闻、服务新闻等新闻多注重积极情绪的传达,可以被认为是我国建设性新闻的起源。但是,由于这些新闻多着眼于微观层面,并未触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宏观层面,因此也不能完全算作建设性新闻。当前,我国建设性新闻的研究依旧较为火热,但是建设性新闻理念在我国的实践多集中于正面报道,它所倡导的新闻理念同样可以为我国媒体的负面报道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由于中西方在政治制度、媒介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在建设性新闻的应用当中不宜将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全部照搬,而应结合我国具体的政治背景、社会发展和现实语境,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新闻。

新闻负面报道的特点

建设性新闻理念不仅可以在正面报道中广泛应用,在负面报道中也同样适用。在讨论建设性新闻在我国新闻负面报道中的应用之前,先要厘清我国新闻负面报道的特点。本文所提出的负面报道是指具有负面信息的新闻,通常侧重于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左的事实。由于语境的不同,中西方负面报道的视角、价值取向等也是截然不同的。我国新闻的负面报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重教化轻细节。西方的新闻思维使其负面报道更多聚焦于新闻信息本身,将新闻当作信息进行传播,着重于渲染煽情的细节。与西方新闻的负面报道相比,我国新闻的负面报道的重心并不在于负面信息本身,而在于消解悲观的乐观精神。我国新闻的负面报道并不会用语言或文字过多渲染负面信息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或是悲伤氛围,甚至刻意减少对负面信息本身的描述,通常会从正面角度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重监督轻揭丑。西方新闻的负面报道多是揭丑型报道,而我国则常常是批评型报道,重点在于发挥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由于新闻体制的特殊性、文化观念的传承等,我国新闻的负面报道同样秉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在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更加侧重于舆论的正向引导,展现我国新闻业监督社会的重要使命。

新闻负面报道的正负效应

国内相关研究常常将负面报道等同于负面影响,这显然是对负面报道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我国新闻的负面报道同样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我国新闻负面报道的正面效应。一、安全预警,提醒防范。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其中一些不安全因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一方面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醒公众对日常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加以重视,对于社会安全与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对于交通事故、家庭火灾等负面信息的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全预警和提醒防范的功能。

二、针砭时弊,警醒民众。社会上总会存在一些违反规定或法律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媒体对这些负面事件进行报道能够帮助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其危害性,起到针砭时弊、警醒民众的作用。新闻报道通过对这些发生在现实社会、寻常生活中的事例的描写和阐述,可以科普法律知识,告知违法违规的认定和后果,既可以进行法制宣传,又可以教育民众,从而减少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三、传播知识,答疑解惑。人们的生活并不处于真空之中,而是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人们会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存在较高的关注度,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于某些信息的好奇和疑惑。这些好奇和疑惑可能会催生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某些伪科学、低级趣味有机可乘,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针对此类信息的负面报道可以揭穿虚假信息,通过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确、科学的知识,为人们答疑解惑,使人们对其生活环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新闻负面报道的负面效应。一、导致焦点偏移。由于负面报道很容易激发人们的猎奇心理,人们对于负面报道总是会格外关注。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负面报道比以往传播得更快、更广,而且负面报道常常涉及社会的敏感问题,很容易引起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由于不同的人对于某一事件关注的角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在负面报道的传播过程之中有时会出现舆论失焦的问题。例如,当“江歌案”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后,人们对刘鑫的关注超过了凶手陈世峰,从而引发大批网民对刘鑫进行口诛笔伐,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凶手犯罪行为的批判。

二、引发次生舆情。次生舆情即由原生的舆情事件所衍生出的次生议题所生发的新的舆情。负面报道若传播不当,则很可能会引发次生舆情。次生舆情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信息补充的正面作用,但大多数时候会产生增加事件复杂性、敏感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催生谣言传播。由于新闻并非是有闻必录的,负面报道中的某些信息可能会引发人们的猜测,而猜测可能会促使谣言的产生。谣言的传播通常具有迅速性、广泛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的关注。一方面,谣言所传达的内容通常是虚假的,而且会快速增殖,谣言的奇异回流会催生更多的谣言,扰乱人们的信息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谣言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得凭空捏造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对社会产生危害。

新闻负面报道的改进策略

与正面报道一样,只要尊重客观事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负面报道同样可以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并且在某些方面补充正面报道的不足。建设性新闻的作用在于将负面报道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水平,在建设性新闻的视角下,新闻的负面报道可以从理念、内容、形式等层面进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转变报道理念。一、摒弃“负面报道=负面效应”的思想。增强负面报道的正面效应首先需要媒体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转变报道的理念,不能把负面报道和负面效应划等号。新中国成立以来,负面报道被认为是一块禁区,学界、业界都很少涉及这片领域。虽然随着国情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负面报道逐渐突破禁区,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是相较于正面报道来说仍然很少。社会中存在负面信息是无可避免的,但取材于这些负面信息的新闻报道未必就会对社会产生负面效果。实事求是应当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不能仅仅因为怕造成负面影响就不敢揭露社会的负面现象。新闻工作者应该将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融入负面报道之中,学会将负面信息纳入正面范畴,在充分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引导人们对负面的新闻事件进行成熟、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二、深化建设性理念,凸显公共责任。建设性新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公共利益与公众福祉,建设性新闻理念被认为是新闻的社会公共责任的传承和凸显(金苗,2019)。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深化建设性新闻的报道理念,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采取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报道负面新闻,提供公共服务,谋求公众福利。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需要新闻工作者去揭露和批判。在报道负面新闻时,新闻工作者一方面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向人们传达新闻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将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寓于负面的客观事实之中,使人们对于事实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使人们受到教育和启迪。媒体的责任在于如何将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尽可能扩大其积极影响。

优化报道内容。一、既坚持新闻真实,又注重积极心理。在编辑报道内容时需要以公众为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如上文所说,当前我国新闻的负面报道通常不会聚焦于负面事件本身,对于负面事件的细节描写很少。新闻工作者需要相信社会公众对于负面信息的接受能力,坚持新闻真实,将细节真实融入到整体真实之中。与此同时,还需对事实进行深度解析,通过深入的调查报道和深度评论将事实的全貌展现在公众眼前。此外,还要注重积极心理的运用,用希望取代愤世嫉俗。在解释负面事件时报道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积极的公众认知与公众的心理体验,无需强调事件的破坏性。然而,积极心理并不意味着只强调唤起公众希望、培养乐观精神,还需要注重负面信息的具体呈现,这需要新闻工作者从中找寻到一个平衡点。

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侧重解决方案。建设性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做社会的守望者,更要做社会的解困者。着眼于解决问题、侧重于解决方案是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特征,它将焦点从报道社会的负面信息转移至解决社会问题上,是对新闻专业理念危机的突围。负面报道需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推动社会的进步,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理性面对解决社会问题所要面临的困境,并及时提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信息报道不再只关注问题本身,有助于补充和深化新闻内容,通过鼓舞人心的报道来为社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与人民福祉和幸福感息息相关。

创新报道方式。一、寻求公众参与,建立对话渠道。建设性新闻吸收了和平新闻和方案新闻的内在理念,以公共利益为落脚点,注重建立与非主流媒体、非专业新闻机构、普通公众的对话与协商渠道。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再是单向的“撒播”,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与互动变得愈发重要。一方面,新闻媒体需要持续不断地了解公众所关注的社会议题,洞悉公众的想法与日常,并积极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新闻媒体需要吸纳外部力量赋权于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公众贡献自己的观点、提供解决方案,为负面新闻的报道获取丰富的信息与多元的思考角度,建构与维护社会共识,实现整个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造理性讨论语境。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意见表达呈现出情绪化的特征,负面报道常常会激发出人们的愤怒、悲伤等心理,这可能会使人们沉溺于情感的渲染与情绪的宣泄之中,而忽略了对负面信息的理性思考。媒体在进行负面报道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理性话语,营造出人们对负面信息的理性讨论语境,规避偏见化、情绪化的表达,促使人们以理性的思维和话语来讨论负面报道。此外,媒体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对公众舆论进行及时、快速的回应,尽量避免次生舆情和谣言的生发和传播,防止由次生舆情和谣言所带来的非理性的话语表达,从而保证讨论重心和舆论焦点不发生偏移。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建设性新闻理念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实践多聚焦于正面新闻,但是它的作用同样可以渗透到新闻的负面报道当中,为新闻的负面报道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媒体在做好事件记录者的同时,还需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以积极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做好负面报道的补充和完善,解决社会问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媒体虽不能传达太多的负面情绪,但也不能过分渲染积极的氛围,要让公众在意识到负面事件严重性的同时又不失对社会的希望与期许。真正有责任感的媒体不会只通过揭丑的方式来吸引公众眼球,也不会因害怕担责任而一味唱赞歌。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还不算成熟,负面报道的创新与改进还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建设性负面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论负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