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型主持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以央视《董倩武汉新观察》节目为例

2023-01-21 04:25杨伯伦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突发性关怀主持人

□ 杨伯伦

纵观中国的新闻行业的发展,目前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新闻人的智慧与付出。记者型主持人作为新闻故事的讲述者,从演播室走到新闻现场,再将新闻事实、正确舆论导向传递给观众,尤其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更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温暖采访对象,感染观众,阐述新闻故事的来龙去脉,挖掘深层次的新闻信息,规避伦理失范、冷漠报道、再度伤害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新闻人一起来探究。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几种体现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会瞬间被点燃,“当地情况如何?受灾群众怎样?政府有关部门处置效率是快是慢……”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来自公众的疑问和关心,但也会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压力。不少记者型主持人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过度关注采访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高效高速完成报道内容,却缺乏对人的情感的关怀。约翰·赫尔顿在《信使的动机》一书中提出新闻工具不应该把新闻人物当作“材料”来看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1]以笔者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所见的几种报道做以下阐述:

在采访中忽视采访对象内心创伤,再度伤害。在采访中,谈话对象是一名女民警,她的亲人在地震中逝去,然而记者却并未有所考虑,在他的提问中明显缺乏温度,甚至在最后还问道:“看见被解救的人后,会不会想起自己的亲人?”采访对象不断被揭开撕裂的伤口,以至于最终悲痛地离开采访地点。这样缺乏人文素养的报道,使采访对象再度陷入了心理困境之中。

在报道时无视现场情况,报道为王。在发回的报道中,CCTV某记者对现场的紧急情况视而不见,在直播时进入到手术室采访,他穿着在当时较为匮乏的无菌手术衣,执意进入手术室,最后严重影响了整个手术的进度。可见在报道中对于现场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只会让人感觉到冷漠。

在新闻现场副语言使用不恰当,增加疏离感。在救援现场,一名记者向专家提问:“你觉得这位伤员情况怎么样?”看似正常的提问,但是这位专家已经八十高龄,在记者的语言中明显缺乏尊重和关怀,镜头前的他也并未传递出关切的心情。这样的报道自然会使整个谈话场被注入冰冷的情感,很难引发深刻的共鸣。

《董倩武汉新观察》节目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2020年1月23日,武汉这座千年古城、英雄之城、活力之城宣布封城,董倩多次主动申请前往武汉,她想到第一现场做前方报道,终于在1月25日动身赶赴武汉。在武汉,董倩整整坚守了95天,这样的坚持幻化成节目有温度的力量,在当时的背景下势必会成为一种安抚民众情绪、提振士气的表现,也作为一种积极的引导力为主流媒体守住了话语阵地。

直抵内心的语言:体现人本精神。董倩拥有她独特的主持报道风格,善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来说,要善于在不同环境中把握恰切的语言及特定情景的语言节奏,在突发性事件中体现语用学研究的妙处。语用学研究动态的言语交往中的话语含意,即研究特定情景的特定话语的含意,关注话语行为,特别是关注各种语境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2]在《董倩武汉新观察》节目中有不少经典镜头表现出董倩在温暖着采访对象。

一、话语细腻温和,与采访对象平等交谈。以“在这里,等待人与书的相遇”这一期为例,其中的采访其实更应称之为“聊天”,董倩在书店先后和武汉卓尔书店总经理、武汉卓尔书店运营经理、武汉卓尔书店图书管理员展开了对话,书店管理图书的小伙子在镜头前很明显有些紧张不自然,他似乎被眼前这个带有“央视知名主持人”头衔的“顾客”影响到了。此时,董倩走到小伙子身边,问道:“小伙子,您在忙活什么?”很显然镜头下小伙子的反应非常真诚,但由于紧张并没有完全回答清楚,接着董倩耐心地继续问:“怎么做的,做的是什么工作呢?”在一来一回的问答中小伙子也渐渐松弛下来。在之后与书店总经理的交谈中,当讲到一名在这家书店度过六年时光的读者时,总经理的眼神中满是泪光,董倩温柔地问道:“为什么说到这就想哭呢?”书店总经理说:“就是每次这些读者给我们的鼓励特别重要。”之后泪水就涌了出来,往往真情的流露就在与采访对象的共情中展现。

二、遣词用句质而不俚,和蔼又幽默。在一期节目中报道的是一对受武汉疫情影响迟迟没有进行婚姻登记的新人,在今天他们将步入到下一个人生阶段,画面之始就是在民政局门口两位新人坐在门口,幸福感充盈着整个画面,董倩在一旁诙谐地说:“看这笑得,这眼睛都笑成一条缝了。”当得知本应是2020年2月2日领取结婚证的这对新人受疫情影响只能在4月20日来民政局登记,董倩问道:“为什么这么喜欢2这个数字呀?”立刻就把采访对象从刚才讲述的略带遗憾中分离出来,这样幽默聪敏的问答方式是一种正向思维是对采访对象心情的关照。

三、习惯在采访最后做一个温暖的鼓励或祝福。列举几处颇具典型意义的采访结尾:“穿得真漂亮,都是红,祝你们幸福,再见再见。”“我今天得让您开个张,您做什么菜最好吃?您给我做一个。”“不管怎么样,你毕竟还是武大的学生,最后你还有几个月是属于武大,武大也属于你,总会有机会到学校来的,好的那就这样,谢谢你啊”这一系列的采访结束语,不仅仅是见证了一位记者型主持人所需具备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道德素养。有时候一句关怀胜过千言万语,在见微知著的理性之上应当是真情实感的表达。

强烈的问题意识: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将心比心。董倩在节目中所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极具灵活性,有从刚刚的交谈中延伸出的新问题,有从采访对象角色出发,问处于疫情下的武汉会对其产生什么具体影响,规避掉一切假大空的形式,提高了节目的可信度。在一期名叫“不能上课的日子,他们这样隔空相见”的专题片中,董倩来到了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眼看高考临近却还是迟迟不能开学,看到校门口有些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发放卷子,董倩很真诚地问:“这眼见着这高考就近了,那有谱没谱啊现在心里?家里面赶上了一个要高考的孩子,又赶上这么一件武汉的大事,你们心里什么滋味?”这是两个母亲间的相互倾诉,孩子家长之间的敞开心扉,只有善于捕捉每一处细节,去抓准人物的定位才能真正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不受制于策划,做到与受访者共情。

在与老年人群体交谈时,董倩的每一个问题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困境,提问也更柔和。在此次新冠疫情突发性事件,中老年人所受到的影响、干扰甚至是伤害往往比其他群体程度更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体力到心理都亟需照料,一个简单的作息习惯一旦打破,可能就会对老年人产生巨大负能,所以面对老年人群表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必要的。在“社区管控没松,继续宅”这期报道中,董倩大部分出镜都是与小区仍未完全解封的居民在一起,其中大多数都是老人,在超市门口正好碰到一个没买到小葱的大爷,董倩说:“您看老魏(社区书记),您没给人家准备好小葱。”“那怎么办?没小葱没法吃啦?”董倩不是急于讲出道理,而是为大爷说出诉求,大爷自然也就不再心急,还为书记解围。在突发性事件中与采访对象基于共同心理才能达成更多共识,在聆听倾诉时还会收获更多善意。

自然得体的副语言:拉近“心”距离。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张颂曾提出对于“副语言”的看法:“副语言是语言的副产品,伴随着语言,附属于语言,辅助语言共同完成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任务。”在有声语言的传播中,副语言可以帮助谈话者突破语言内容及情感不足的局限,以更加明晰的外化方式确立话语意义,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对人际交往的情感体现具有深刻影响。以《董倩武汉新观察》为例,面对采访对象董倩的副语言极具亲和,为采访对象给予更多心理支持。处于疫情中的武汉,几乎对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即便做好了一切准备也必须遵守政府的防疫政策的要求,在此情景下极易出现焦虑情绪,造成心理焦虑,而融入自然得体的副语言能表明真实的态度,拉近心理距离。

眼睛是情感的窗口,眼神可以传递出最直观的信息。在节目中董倩的眼睛就时常充盈着关怀,真切反映出她此刻的心里变化和情感态度。除此之外,身体的略微前倾,聆听时肯定的点头,即便在口罩背后也遮掩不住那发自内心的笑……一系列微妙传神的细节之处,使采访过程朴实自然,呈现出生动感人、明白晓畅的观感。

提升记者型主持人在突发事件中人文关怀的路径

营造氛围:消除采访对象的镜头恐惧感,营造和谐恰切的采访氛围。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与采访对象的对话通常是节目中最主要的环节,它能最真实地反映事件中人物的感受,也是给受众提供重要信息的一个环节。主持人一般都擅长开启一个话题,但如何营造一个融洽的氛围,使采访对象自在从容地应答,则需要主持人费一番心思。主持人首先就需对镜头有一定的把握,找准分寸,既能调动自身在镜头前的状态,又能以生活化、正常化的语流提问,使采访对象在轻松状态下回答。在采访中要注意使用的语言,采用日常问候聊天的方式展开对话,使采访更具生活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平常不代表庸常,通俗也不是庸俗,要寻找贴合且得当的话语,体现记者型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另外,倾听也是一种美德,在交谈过程中如果过分关注采访效率、采访大纲,很可能导致采访的最终呈现缺乏真诚感。尤其在此类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给予采访对象更多倾诉的机会,观众所在意的不单是新闻背后的信息和价值,更多是为了解采访对象的真实感触,记者型主持人要在倾听中掌握谈话节奏,寻找提问的最佳时机,以此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

广博阅历:丰富阅历博闻强识对事件及人物有深刻认识。此处的阅历指自身的经历及日常积累的经验,每个人的经历见闻有所不同,所形成的认知、感受、视角也具有一定差别,只有不断丰富阅历才能更好地增加体悟和认识。一个有足够阅历的主持人会尽量规避“隔靴搔痒”的举动,而展示出良好的共情能力,同时为了引发共鸣,彰显人文情怀还需在前期就做好周密的调查。博闻强识从广义上讲,指日常书籍、热点新闻阅读量的累积储备;从狭义上讲,指就当下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相应的功课,例如要了解“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而在当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省份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76天的不懈努力后,2020年4月8日武汉正式解封,但武汉很多小区却还不能完全解封,将这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解封后当时很多居民的生活还是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要继续深入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只有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收集大量资料,才能对采访对象所处境遇有深刻认识,方能在节目中提出实际性问题,实现平等的沟通,最终达成内心的同频共振。

人文关怀:运用副语言体现具体而微的人文关怀。在一段语言链条中,副语言与语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研究副语言并将这种研究与话语研究结合起来,无疑将深化人们对自身各种交际手段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段,使交际得以更为流畅地进行。[3]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变化等一系列的副语言,再结合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现场话语的输出及语气的变化,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可以使受众得到多层次的情感体验。当记者型主持人外化出充满关切的副语言时,有助于增强采访对象自身的认同感,强化两者之间的情感衔接;当处于聆听阶段时,眼神交流和点头示意可以突破空间局限,向采访对象传达敬意和温暖;在采访过程中多以微笑示人,通过善意温和的笑容可以增进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塑造出具有亲和力的形象,让采访对象对主持人增加信任。副语言的学习作为记者型主持人必备的一项职业能力,是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维度。

结语

董倩曾在她自己接受的一次采访中说:“记者职业交浅言深,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信任,真诚就是捷径。”她把自己比作一颗种子,把武汉比喻成一片土壤,静静地生根发芽,去观察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既成为了他们又能抽离出来观察他们。”笔者认为,突发性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去尊重和书写的个体,当镜头拉近的那一刻也意味着一段故事的大幕拉开。作为故事的建构者,每一个媒体人应该不断去提升人文关怀意识,在当下这个全媒体时代做出更有人情味的报道,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突发性关怀主持人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主持人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