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新闻的创新传播
——以《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系列报道为例

2023-01-21 04:25万芳史筱娅何灵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江西党史家乡

□ 万芳 史筱娅 何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红色新闻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在党的百年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故事化积淀,[1]如何在新媒体技术变革的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江西广播电视台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党的新闻工作者走遍江西一百个县市区,采写90多篇专题报道,从“支部史”的独特视角出发,感悟党的初心伟力,礼赞党的基层组织,展示在党的领导下的红土地巨变。整组报道在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中独树一帜,地方特色鲜明,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组重大主题报道主要在以下方面探索了红色传播创新。

讲好故事:全媒体时代红色新闻的契机

构建全媒体矩阵,推动媒体形态融合逐渐成为各大媒体的共识。单兵作战的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跨部门协同作战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刚需。[2]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新闻文化孕育于党的新闻传播事业,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沃土,遵循新闻传播演进规律”。全媒体矩阵为红色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破解了红色新闻传播长期以来存在的难题。

在传统媒体时代,红色新闻传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众兴趣不高,比如年轻一代受众对红色历史不了解,缺乏认知,传统的表述报道方式不够活泼等;二是内容呈现不够生动,受制于原来的技术,语言、画面、细节、现场感的表现都不够充分;三是传播覆盖不广,渠道之间缺乏沟通互联,不能形成合力对受众产生影响;四是制作流程复杂,成本高,难以形成大体量的报道。在全媒体时代,“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全媒体传播为红色新闻的创新传播提供便利。它不是传统传播方式的嫁接、弥补,而是变红色资源为新闻富矿,破时空藩篱,在红色场域中呈现细节,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型传播形态中,多维构建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和效果,增加红色新闻的形象性、故事性、体验感。

江西是一块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讲好红色故事是江西广电人的使命担当。江西广播电视台从2019年起推出了不少红色题材力作,如红色书信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红色讲演节目《闪亮的坐标》、红色思政节目《闪耀东方》等,红色传播的持续创新逐渐成为广电赣军的一大特色。2020年底,受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中共一大旧址的启发,《找到家乡第一党支部》主创萌发了寻找江西一百个县(市、区)第一个党支部的想法,重温初心使命,抢救性挖掘整理地方党支部故事。

五维破题:“百年”报道选题的深度挖掘

《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全媒体报道从五个维度体现创意。一是抓住百年契机,主动融入主流舆论场。建党百年报道是一次媒体“大阅兵”,大家千方百计创作经得起检验的作品。百年党史江西红,江西100个县市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哪?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回到最初的出发点,重温初心使命,抢救性挖掘整理缺失的“地方支部史”,彰显主流媒体价值。

二是立足本土资源,主场讲好红色故事。《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有意识地着笔于家乡视角,开辟建党百年宣传教育的新空间,以本土主场的精彩讲述吸引广大受众。如上饶横峰县第一个党支部书记黄道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高等学校(北师大),是北京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三·一八”请愿游行的参与者、幸存者。吉安万安县首个党支部书记张世熙曾经受邀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作了题为《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赞赏。报道突出了这批早期共产党人义无反顾、信仰至上,用青春和生命定格最美芳华的感人事迹。有受众称赞报道“寻找本地革命前辈、用我们身边的家乡革命人,教育我们现在人,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三是构建“第一”效应,锁定报道方向。江西土地上的第一个党支部在萍乡安源煤矿,景德镇市第一个党支部就“藏”在古御窑厂,上饶婺源县第一个党支部曹门支部的成立过程竟然与中共一大惊人相似……《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突出各地的“第一”,篇篇报道都有看点,形成“第一”效应,引人入胜。

四是时空线索交错,展现百年沧桑巨变。《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以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视角,深情讲述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于今昔对比中展现党领导下家乡的沧桑巨变。比如,1926年中共万安县支部干事会成立时,全县党员不到10人。今天的万安县处处欣欣向荣,2018年已正式脱贫“摘帽”,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从时间维度突出今昔对比,升华“找到”的意义与价值。“找到”先烈的故事和奋斗足迹,理解他们为什么而活,不仅是回望过去还要把握现在、面向未来,让当下青年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是持续内容输出,形成社会热点。从2021年1月采访启动至12月底报道结束,一年间报道组行程数万里,采访了党史专家和烈士后代总计一千多人,播发录音新闻和专题报道184篇,社会好评如潮。2021年“七一”前夕,同名专著《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正式出版,读者争相抢读,围绕该组报道还举办了分享会、品读会等活动。到现在,报道成果还在不断巩固扩大。

重构现场:故事化的细节呈现

《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报道组坚持实地探访每一个党支部旧址,看望每一个找得到的支部成员后代,尽量找到第一手资料,尽量把英雄人物去概念化、程式化、标签化,收集到大量有思想深度、情感浓度的细节,让那些隐没在历史深处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及江西各地第一个支部故事得以重现,注重“现场”是该报道的鲜明特点。中共南昌市支部旧址(解家厂)如今已不复存在,党史研究中缺乏有力的物证,记者就从南昌地名文化入手,根据当时绘制的地图精确还原,让那段历史“复活”。与党支部及成员有关的“现场”是报道的着力点,一段段情景还原的“现场”不仅带领受众仰望共产党人革命信仰的“山之巍峨”,而且去往“山的另一面”,感受革命英烈钢铁之躯下的柔软与温情,他们对家人的眷恋、牵挂,通过故事细节化讲述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贵溪市第一个党支部创建人汪群和同为共产党员的妻子被敌人押往刑场时,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微笑着迎接死亡。许多江西党组织早期工作者的生命都定格在35岁以前,因为信仰,他们的海誓山盟、儿女情长更显壮丽动人、气吞山河。

《找到家乡的第一个党支部》系列报道还披露、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在抚州采访,记者得知中共临川区支部宣传干事许瑞芳为革命离家,他离开孕中的妻子和11个月大的孩子参军,随部队攻克抚州金溪县浒湾时过家门而不入,直到儿子许福林收到了烈士证明书,才得知父亲已在15年前红军长征的石城战斗中牺牲。在赣南,报道组找到寻乌县第一个党支部书记潘叶煌的女儿、97岁的潘守珍奶奶(报道播出6个月后离世),潘叶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她才4岁。她深情回忆与父亲最后相聚的那个夜晚,父亲将自己紧紧搂在怀里的那份温暖,也清晰记得奶奶含着眼泪一针针将父亲的头部缝合后下葬的情景。

《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报道组在吉安青原区采访烈士梁一清(吉安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8月被国民党杀害)的后代看到了一张拍摄于1926年的老照片。这张七人合影里的唯一孩童是梁一清的儿子梁必善,他将合影中父亲的革命战友名字全部端正地写在照片背面,随着他的离世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已无人知晓。当记者采访时翻开照片的背后,竟有了意外发现:这张老照片上有吉安青原区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周文波,在记者帮助下他的孙子周启槿72岁时得以一“见”90多年前为革命牺牲的爷爷。另外,记者还帮助地方党史部门找到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和西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红20军局长曾炳春,吉安县党组织最早领导人之一、曾任吉安县委书记梁明哲的“原始照片”。一次次感动和震撼伴随深入细致的采访频频再现,如方志敏被捕后的关押处,与中共玉山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相隔不到10米……90多篇专题报道让早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填补了江西百年支部史的许多空白。

多方印证后的细节才能落笔。为了准确地讲述江西这批最早共产党人的事迹,记者穷尽一切可能。在寻找中共南昌市第一个党支部时,支部书记、早期江西党团主要创始人赵醒侬的党史资料不多,记者赶到他的家乡南丰县,联系上地方文史学者曾志巩老先生,80多岁的曾老(现定居上海)接触过大量赵醒侬生前的同事、同学、朋友,几十年来在江西、上海、浙江等地围绕赵醒侬的革命活动轨迹搜集资料,书写专著。但是仅凭他一家之言还是不够,记者又大量翻阅历史资料,通过江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的资料库,查到了1980年出版《江西文史资料选辑》上有一段珍贵文字,是当时中共南昌市支部成员之一邓鹤鸣回忆的江西建党初期概况。《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系列报道,每一段成文的历史表述都有可靠的出处,每到一地寻找党支部都要采访地方党史专家、烈士后人以及相关研究者数人,每一篇报道播发前都交于他们认真审定,确保准确无误。报道引发党员干部群众持续热烈关注,成为江西多地党史学习教育的读本。

流量出口:交叉覆盖的全媒介传播

全媒体传播就是要改变传统媒体的思维,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去传播,不是仅在电视、广播上播放,而是通过社交媒介去发酵二次传播,形成延续传播和“爆炸声”的点击率。

《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全媒体报道首先是用“好声音”记录变化。如《吉安篇:今日中国如您所愿》讲述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当时的中共青岛市委负责人罗石冰临危受命,紧急从上海回到江西,组建家乡党团组织的故事。他在上海被捕后在狱中顽强斗争,坚贞不屈,写下的言志诗中“革命总有胜利日,祖国处处黄金屋”,与这期报道最后的采访同期声“90多年前,他坚信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一定有胜利的那一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处处黄金屋,今天我们十四亿人口奔小康,就已经是黄金屋”相呼应,彰显了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的生动实践。一篇篇专题报道,由优秀播音员声动演绎,触动人心。

报道还灵活运用海报图片、文字等形式,综合移动、出版等多渠道,实现了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多元化、互动性传播。2021年“七一”前夕,《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一书正式出版,作为“江西党史优秀读物”上架在江西新华书店、当当网。报道还推送到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今视频)同步播出,浏览量约1000万人次,相关篇目在地方政府官方平台、“学习强国”阵地上转载进行二次、三次……多次传播。报道牢牢把握“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个鲜明主题,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精神永续的思想内涵,带给受众强烈的思想共鸣,网民持续点赞。

《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全媒体报道调动了社会资源,扩大报道影响、衍发新的传播热点。由于江西这批早期的共产党员大多都牺牲在35岁以前,有的全家都是烈士,很多人没有结婚没留下后代,有的留下了珍贵的照片但破损严重亟待修复或进一步厘清党史细节。有的烈士后人从未见过先辈模样,连革命事迹都所知甚少。为了进一步抢救性挖掘早期共产党员故事,让英烈事迹更广泛传播,2022年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开展“初心·英雄——江西百县第一个党支部影像故事展”系列活动,通过红色新闻资源的持续挖掘与传播,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勇毅前行凝聚奋发力量。

线下闭环:创新活动拓展新闻价值

2022年9月30日,一场由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共同主办的“初心·英雄”——江西省2022年烈士纪念日诵读故事会,在陈列着全省近26万名革命烈士英勇事迹的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举行。活动以“铭记初心致敬英雄”为主题,在一个半小时中采取诵读+故事会的形式,创新性的将新闻故事采访挖掘、诗歌朗诵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设置初心诵读、初心故事会、英雄诵读、英雄故事会等环节,刘和珍烈士母校豫章师范学院学生参与诵读,首批重画、修复的江西早期共产党员先烈画像被赠与烈士家属。江西广播电视台对活动全程进行视频直播。

它是《找到家乡第一个党支部》全媒体报道的线下衍生系列活动“初心·英雄——江西百县第一个党支部影像故事展”的第一场。系列活动将发挥公益+数字力量,集聚广泛爱心,为江西百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英烈们重画和修复老照片,发挥党史+故事赋能,提升红色故事的覆盖面、到达率,计划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举行“初心·英雄——江西百县第一个党支部影像故事展”并在全省巡展,还要举办故事分享会、红色公益课堂、创建红色音像资料库,深入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系列活动将线上报道向线下拓展,深度发掘新闻价值,整合了社会资源,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江西省红十字会、腾讯网等部门或机构都能直接参与,增强了体验感。它突破了阅读、浏览之限,更好地传播党的发展历史,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它还能实现二次传播,参与者可以用自己的社交媒体进行传播信息,扩大社会影响,像诵读、画像都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会对党的历史、烈士的牺牲精神的感悟,以艺术的形式感染更多的人,在社会层面掀起更大的关注。

猜你喜欢
江西党史家乡
江西银行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夏天的家乡
江西是个好地方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