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育人模式探索
——以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为例

2023-01-21 04:23丁骁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5期
关键词:技艺办学育人

□丁骁/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活态性手工技艺类项目,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任务、职责使命有高度相似性。将相应的项目融入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构建专业发展的新型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培育青年学生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促进专业发展“提质培优”。同时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时代内涵,挖掘并激活现实价值,更好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本文以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融合办学、构建新型育人模式为例,对模式构建的思路、策略、方法和成效等进行了分析、探索,为国内相关职业院校开展此类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样例。

1 基本思路

1.1 项目遴选

案例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办学定位和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禀赋资源、技艺特点、传承人现状等进行分析,最终遴选确定了与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契合度高的省级非遗项目——“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并聘用代表性传承人同步入校。

1.2 融合专业

实施双文化融合办学、促进品质提升的“五融合两平台”工程,即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手工技艺与专业技能实训、文化环境营造、课外活动与实践等五个方面开展融合,打造一个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创建一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2 实施策略

2.1 推动“五融合”

首先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岗位要求,优化明确出“工匠精神引领 非遗传承助力——培养有滋有味有情新时代儒厨”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将非遗项目蕴含的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文化内涵与课程标准对接[1];三是将非遗手工技艺与专业技能实训融合;四是对专业学习和实训场所进行双文化环境营造,悬挂知识普及和成果展示图片、宣传画,设置传习所,并组建非遗传习和专业技能融合学生社团;最后是借力非遗项目的社会资源与影响,在校内外组织开展非遗与烹饪专业技艺技能展示、传播、交流的文化融合实践。

2.2 打造“两平台”

立足“五融合”,组建教师团队,搭建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业教师等共同组成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具体负责“五融合两平台”工程各子项目的推进实施。打通校内外资源阻隔,申请成立山东省职业院校中餐烹饪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开展文化研讨、课题研究、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交流学习等活动。

通过上述两个“平台”,推动非遗文化+专业文化、非遗技艺+专业实训、校内办学资源+校外育人资源的相互融合,促进教育内生变量与外部资源共同发力,培养有文化素养(有滋)、有专业素养(有味)、有道德素养(有情)的新时代儒厨和更多非遗项目传承人,产生专业办学品质提升与非遗文化更好保护传承的耦合效应。

3 具体实践

3.1 教师团队建设

聘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文平为学校教师兼项目带头人,与专业教师、学生群团工作教师结合,组成师资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开展“匠心传习”“青蓝结对”“非遗技艺六进(进教师、进专业、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进社区)”等“五融合”子工程建设,推动非遗文化与专业文化、非遗技艺与专业理论加技能相互融合的实践,实现技艺与技能在产学研中相互融合交流、校内校外育人资源有机整合。“五融合”工程建设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该专业打造了一支“教学有风格、科研有专长、行业有权威、文化有影响”的师资团队。

3.2 发挥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效能

依托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建鲁菜研发中心,打通学校与餐饮行业企业的人才与技能阻隔;融合非遗技艺和专业技能要求,编制《实训标准化菜谱》《实训标准化面点》等校本教材,将220种实训教学品种,进行量化并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非遗技艺与专业技能借力平台和研发中心,同步实现传承与创新。

3.3 开展文化与技艺传承展示活动

成立“金勺子”学生社团,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在校内面向全校师生,校外面向餐饮行业企业、社区乡镇,利用职教宣传周、学校重大活动、创城文明帮扶、社区志愿服务等时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非遗技艺+鲁菜烹饪”县乡巡回品鉴会、送厨艺进社区等“非遗技艺+专业技能”传习展示传播活动,志愿推广中华餐饮文化,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级职业技能比赛。

3.4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文平的支持下,学校拨专项资金,在校内建设了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鲁菜文化融合育人的文化场馆——鲁西运河饮食文化博物馆,挂牌了“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传习所、齐鲁工匠大师工作室和菜品研发室,同时对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教学及实训场所进行信息化技术提升与文化环境改造,对专业班进行冠名并对学生从着装到言谈举止,均提出了文化规范与礼仪要求。

3.5 完善评价机制

从专业影响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发展、非遗项目传承创新等4个方面对非遗与专业融合的新型育人模式进行监测与评价,构建起“42444”评价机制。

(1)专业影响与发展。横向参照省内外同类院校同专业、纵向分学段,从专业的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状况2个向量共十二个项目,跟踪、评价融合育人实践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2)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团队在行业企业及双平台影响力、教科研能力与成果、推进“三教”改革及“五融合”育人、教学与技能指导所获荣誉等4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纵向对比与综合评价。

(3)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在适用全校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加本专业学生在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校内外比赛)、技艺传承传播与社会实践活动等4项内容的评价分值。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涵养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2],更好掌握和传承中餐烹饪技艺,成为有文化素养(有滋)、有专业素养(有味)、有道德素养(有情)的新时代儒厨和非遗文化自动自发传承人[3]。

(4)非遗项目传承创新。非遗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其与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承载着传统文脉中丰富的文化知识、精湛的工艺技能、明确的伦理道德和鲜活的审美旨趣,蕴含丰富的教育元素。通过与教育资源融合的途径,可以助力职业院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能激活并推动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与创新[4]。按时间、师生、区域、事件四个方面,对“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从引入专业办学开始,产生的变化与影响进行跟踪,主要观察该非遗项目的校内文化与技艺影响、校外传播活动和知名度影响、传承人及其教师团队取得教科研成果获得校内外荣誉、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满意度变化等4个向量,对该非遗项目传承创新效果进行比对研判。

4 取得成果

4.1 突破专业发展瓶颈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2017年引进非遗项目“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及代表性传承人与专业融合办学5年实践,扭转了该校传统中职烹饪专业注重知识本位教育,忽视学生能力本位和全面发展的办学偏差;改变了教材教法陈旧、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手段老化及菜品设计更新能力落后的状况;化解了专业多年“封闭”教学叠加餐饮企业技艺工艺保密性,令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餐饮企业岗位用人需求的困局;消除了影响学生实习及向餐饮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掣肘因素,提升了专业的文化品质和品牌形象,推动专业发展走出低谷,步入高水平、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成功承办了省级、市级职业院校专业技能(中职组)比赛,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大赛中获得佳绩。目前,该专业师生足迹和技艺成为校园重大活动、校外餐饮行业企业、社区、养老院、地方节假日非遗展示活动中的亮点。中央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对此进行宣传报道40余次,接待区域内职业院校同仁到校考察交流10余次。

4.2 师资队伍建设及融合育人成效明显

以代表性传承人为首的教师团队,抓教学、搞科研、带学生、传技艺,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教师团队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成果性论文10篇,研究课题3个;代表性传承人获山东省“齐鲁工匠”“齐鲁名师”称号,两位年轻教师被确定为省市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学生累计获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27项,学生就业订单不断,校企合作持续深入,该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的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高水平特色化专业建设项目先后荣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

4.3 育人体系产生复制效应

继该非遗项目与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探索构建融合育人体系初见成效后,该校又先后引入省级非遗——“聊城剪纸”等3个非遗项目入校,分别与幼儿保育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等融合办学,传习技艺技能、丰富社团活动、开展社会实践,传播非遗文化,在校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教学改革氛围,为办学提质培优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4.4 非遗项目得到传承传播

非遗项目与专业办学深度融合以来,以代表性传承人为首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在校内外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传承、技艺比武展演、厨艺回馈社会等活动,改造提升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这一传统专业的办学品质。2022年6月,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为首批100余所高中小学校中仅有的4所中职学校之一。双融合实践也为该非遗项目的传播与创新插上了美丽翅膀,高氏烹饪技艺和“义安成”品牌在山东省餐饮行业及本地行业企业中声名鹊起,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山东省12项菜品标准的制定,其携“琉璃丸子”制作新技艺被选派参加了外交部蓝厅招待活动,获得国内外嘉宾的品鉴与交口称赞。一届届学生像火种一样身怀该非遗制作技艺,到省内蓝海集团等多个中高档酒店就业,在本职工作中自然融入并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传播。

5 结语

非遗项目尤其传统技艺类项目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构建起有机有效育人模式,可以助力职业院校挖掘并发挥促进办学质量提升的全要素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推动“三教改革”,更好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满文化自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提质培优”。同时为政府、相关社会组织化解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难题,更好激发和延续文化生命力提供有效路径参考。■

引用

[1] 李淑玲,陈功.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人才培养[J].人民论坛,2019(30):68-69.

[2] 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J].党建,2017(5):6-10.

[3] 韩雪平.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0(9):66-71.

[4] 王鉴,姜纪垒.“立德树人”知识体系的百年演进及其经验总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0-21.

猜你喜欢
技艺办学育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