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2023-01-21 05:31
智库时代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协同机制

王 洁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处)

协同创新概念已经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而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理念仍旧较为独立且局限,如果能够将协同创新理念应用到其科研管理中,将会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凝聚社会企业、政府以及校内各部门的力量,进而达到提高自身科研管理效能、推进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事业发展的目的。

一、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特征

协同指的是同心协力,紧密配合,是对资源进行整合后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创新则是近些年我国大力提倡的观念,指的是利用全新的想法、思维,跳出原本陈旧的思维模式,对事物进行改造或者创造新的事物。而协同创新概念则是由美国学者彼得格洛教授基于上述两词汇的含义所提出的,教授认为,在当前时代,协同创新指的是科研人员在同一个集体愿景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互相了解科研思路、工作状况以及相关信息,整合资源后共同实现目标,此过程属于“协同创新”。具体来说,协同创新指的是将协同、合作的思维融合到高职院校的创新活动中,使得各个不同的创新活动都能够在合作、协同之下发挥作用,进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的。而在高职院校传统科研创新中,由于缺乏合作概念,各类创新活动通常都局限在不同的领域中,这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固化,很难实现对科研资源的整合,容易出现科研效率低下,科研成果较少的现象。然而协同创新概念的应用便可以充分调动不同科研项目中的资源,对项目中存在的人才、技术以及数据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打破专业、技术、行业等壁垒的限制,为高校科研活动创造出一种多元化的科研环境,使得科研人员在不同思维碰撞下迸发出更多火花,最大限度降低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从而达到提高科研质量的目的,因此,从该角度看,只有将协同创新概念应用到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才能使得高职院校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么协同创新下的科研管理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如下。

一是互补性。在高职院校的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中,各类科研要素都是独立的,这便对科研效率造成了影响。而在协同创新概念的指导下,能够将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产学研等创新主体全面调动起来,并在各类科研活动中实现取长补短,最大限度防止科研人员被固有的思维模式限制住,从而达到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是共有性。除上述互补性以外,协同创新概念下的科研管理还应当具备共有性。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优秀的科研项目来吸引社会中的企业以及政府参与进来,从政府以及企业处得到一定的资金扶持或者政策扶持。高校中的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企业或者政府所遇到的难题进行解决。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企业、政府的难题,还大大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在此类型的科研项目中更能够了解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从上述分析可得,在协同创新概念指导下的科研管理,对于科研项目中的政府、企业、高校都存在益处,而从该角度来看,科研项目并不独属于高校,而是属于所有参与主体,所以说,该概念指导下的科研管理具有一定共有性[1]。

三是拓展性。协同创新概念指导下科研管理的拓展性不但表现在上述科研项目的参与主体方面,还表现在科研方向,受众群体上。其科研主体和从前以高职院校为主的科研管理转变为企业、政府、市场等多元化参与主体。科研方向方面,从传统的以高校优势专业作为基本科研方向转变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方向。受众群体方面,传统科研管理的受众群体仅仅只有高校的教师,而在协同创新概念指导下,受众群体转变为了教师、企业、政府乃至全社会。所以说,协同创新概念指导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具备一定拓展性。

二、协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作用

(一)产学研协同发展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市场环境极为复杂多变,产学研结合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高职类院校的首选,同时也是提高科研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并没有对产学研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没有在企业、高校、科研部门之间形成桥梁,这便使得产学研结合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但在协同创新概念的指导下,可以改变产学研三者“独立作战”的工作方式,使其在科研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产学研得到充分的协同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自身也在不断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则是进一步提高,在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年代,各个高职院校都已经将原本的产学研转变为政产学研用,这便意味着协同创新在其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除了要具备培养人才以及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职能外,还要承担起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责任。而对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所院校的办学水平,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仍旧认为,应当是人才培养以及提高院校就业率,很明显此种观念是极为落后且片面的,并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此种理念已经将政产学研用完全分割开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类院校自身的发展。在当前各行各业大融合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只有在协同创新概念的指导下开展科研管理,各参与主体紧密合作,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院校教师成长,更好服务社会的目的。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改革策略

要想充分发挥出协同创新的作用,应当从校内、校外两个方向入手,建立校内协同机制、校外协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成功改革,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

(一)校内协同机制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传统科研管理机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以高校内部的专业、系为最小单位独自运行的,这便使得科研中各专业或者各系中存在的有效资源共享性较差,并没有对科研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协同机制,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对各个专业、系所拥有的师资以及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协调、调动,以此种方式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在实践中,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可以在院校内部建立专门用于协同管理的科研平台,管理人员通过科研平台对某个科研项目或若干科研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将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系具有优势的学科以及师资在科研项目的角度进行整合。此种方法,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系、各专业的资源优势。除此之外,此种模式的建立,不但可以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管理各自为营的局面,提高各专业、系的研究能力,还能提高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对于校内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出率,使得若干学科同时渗透到科研项目中,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从该角度看,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校内协同机制进行科研管理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校内协同机制对于高职院校自身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不但需要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所有学科进行充分了解,还要明确各个专业、系的优势以及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校内协同机制的作用。

(二)校外协同机制

协同创新的含义并不仅仅指的是在高职院校内部进行协同创新,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不可闭门造车,仅重视建立校内协同机制,还要提高对校外协同的重视程度,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就以某国家为例,该国家自身的职业教育极为发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政府、社会企业已经形成了密切配合,协同创新模式的科研管理机制极为完善,这便极大程度上激发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潜力,与政府、企业之间所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可以使得三者之间共享资源,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便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社会需求,在院校内部定向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如此一来便打破了体制障碍,真正将政产学研用融合。在实践中,我国高职院校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校外协同机制[3]。

1.校校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进行科研项目的协同管理已经引起了各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领导的重视。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个高职院校自身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相对又较为独立,不同院校之间的学科壁垒森严,并且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没有相关依据,各个院校教师自身的协同创新意识较差,在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使得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进行科研管理方面的协同创新困难重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在大融合趋势下,所以,院校与院校之间更应该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之下开展科研管理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各个高职院校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合力攻克科研难关,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及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想实现上述几点,便需要构建校校协同机制,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建立一系列科研管理机制。比如,课题合作标准、人才流动方向、院校与院校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合理化的利益分配、切实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只有完善上述机制,才能顺利建立校校协同机制。其次,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可以在协同管理概念的指导下,共同申报同一个课题,组成同一个申报小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合力创建科研团队、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库等。在上述模式之下,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便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科研能力的互补,形成双赢的局面。最后,根据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实际合作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完善、透明、公平的评价体系之下,开展各项协同创新工作,从而真正发挥出协同创新概念的作用[4]。

2.校企协同机制

校企协同机制的作用为两点,一是提高高职类院校的就业率,二是提高高职类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主要方式,通常,高职类院校会以订单培养或者顶岗实习的方式为社会企业定向输送实践型人才,这便直接提高了高职类院校自身的就业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各个高职院校都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但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在科研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也没有在校企合作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研合作。此点从我国近些年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便可以看出,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下,能够顺利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而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在和社会企业进行合作时,并没有顺势开展横向科研协作。二是在对科研成果进行管理时,商业化程度较低,不能实现增值。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多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是会将开拓业务市场放在首位,并不重视科研工作,眼光较为短浅。而在建立科研管理的校企协同机制时,需要在双方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合理利用高职类院校自身的人才优势以及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势,对双方优势进行整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管理的协同创新。比如,在科研项目申报课题方面,高职院校要尽可能站在企业的视角上对市场进行分析,明确市场当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优势以及专业优势进行立项。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真正将企业作为科研项目的载体,以市场需求作为科研导向。最后,在对科研成果进行界定时,要对科研成果所能产生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价,改变传统科研管理过于重视论文、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以此种方式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能够经受住市场检验的校企协同机制,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

3.校政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发展是离不开政府支持的,而且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便是服务于社会。从该角度来看,如果高职院校和政府之间能够形成协同合作机制,一定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寻找与政府相同的关注点,比如社会中人才供求的思考、创新领域的突破等,再加强和政府的沟通,共同探讨与相同关注点相关的可以探究,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进行调研,为政府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决策意见。最后,政府还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尽可能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及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进而实现共享资源、优势互补[5]。

(三)打造协同创新科研团队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过程中,协同创新科研团队打造同样极为关键,该团队需要具备跨学科、跨单位特性,同时保证结构合理、成员素质优良。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科研力量不足、科研人才稀缺、科研水平低下等问题,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缺失情况也较为常见,相互合作、学习的模式及意识也缺失。因此相关改革需要聚焦协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设法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团队,更好服务社会需求,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往高职院校一般基于项目临时组建科研团队,该团队在项目结题后会自然解散,这使得团队存在稳定性不足、力量分散等不足,“单打独斗”问题严重,研究方法单一、创新能力不高、研究领域狭窄等情况也较为普遍。为改变上述现状,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设法加强与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及相关院校的联系,进而打造科研协同创新团队,这一过程需要同时重点培养影响力较高且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进而打造年龄搭配合理、研究水平与方向互补的科研梯队,同时结合实际需要聘请指导专家。通过明确分工的科研团队,在老中青结合下,协同创新科研团队能够发挥“1+1>2”的作用,持续为高职院校提供科研力量。此外,协同创新科研团队打造过程还需要聚焦不同专业和学科的渗透及协作,通过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更好推动创新。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关注省级、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聚焦区域性质的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进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特色的研究项目。此外,为更好创新高职院校科研团队,还可以基于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团队模式,如基于联盟、实体、共同体、项目的模式,保证产学研中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更好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机制改革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建立校内协同机制以及校外协同机制,并加强与企业、政府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实现科研管理协同创新发展,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协同机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rating of Tui-Pushing chest-back manipul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科研项目需求变更与风险管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