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精神培育教学研究

2023-01-21 06:05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娣
办公室业务 2022年24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大学生

文/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邹娣

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精神必须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引领大学生自觉成为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话语转化

中宣部、教育部于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并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均在教材第六章集中体现了法治教育的内容。

2021版教材重点充实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加了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方面的内容,进一步缩减了具体法律部门的篇章,重点落脚在青年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教材体系契合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提出的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即:“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教材体系是比较完整合理的,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很难使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有深刻理解,也很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整体把握。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挖掘鲜活的教学资源,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最基本的法律问题入手进行授课,将教材中生涩的、有距离感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体系。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实践能力和切身面临的问题,恰当地把法律书面语向通俗化语言转化,把大学生难以理解的法律语言用形象的故事或具体的案例形象化、故事化,使其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有助于引起师生同频共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规定的知识讲授层面,更应该剖析法律条文背后的法学理论和价值追求,从而引导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养成。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关的文化资源,挖掘当代社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助于法治精神培育的政治经济资源,这些都是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与拓宽路径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传统的法制教育教学中,教师把教学中心放在法律术语和法律规定的讲解上,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法治教育不应是单一、孤立、分散的某一种手段,而是要多元化,如采用理论精讲、模拟法庭、学生讨论、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等多种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被动式听老师讲的状态,转变为学生参与式主动探讨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学会用法治精神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必须先让学生分辨清楚“法制”与“法治”、“遵法”与“尊法”的区别,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混淆不清的两个概念。这里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分辨“制”与“治”的区别、“遵”与“尊”的区别,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加上老师的不断追问和启发,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法制是静态的,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动态的,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遵法是被动遵从法律,尊法则是树立起了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治思维,从内心尊重、敬畏法律。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关注生活中鲜活的法治事件,尤其是热点焦点事件,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课堂学习交流与研讨。在教学案例材料的选择方面,教师要精心挑选适当的材料,既要使学生尊重法律,又要对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批评,需要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所有方面进行考虑。必要的时候,可以对现实生活案件进行平衡处理后交由学生进行讨论。

对于一些能引发学生激烈争论的案件材料,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将案件演绎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理性认知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比如,网络热议的“王老汉在自制腊肠中加入毒药致人死亡”案,怎么看,如何判?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生的心理活动分享,让同学们感受到王老汉虽情有可原,但手段违法。然后再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果他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会怎么做?通过讨论引导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观。

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不应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应是从知识点的讲授向价值理念的引导,通过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来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敬仰及思维的养成。比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一知识点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掌握了的,大学阶段则要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就需要从历史和国际的视野,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的发展,到国外《宪法》的演变历史,再到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等一系列过程中来探寻。比如,在讲“依宪执政、依宪治国”时,不仅要讲《宪法》实施和监督的具体内容,还要回答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宪法》的实施和监督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更获得了对《宪法》的认同与信仰。

比如,在讲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问题上,以德治国究竟与依法治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之后还要再提出以德治国?两者为什么要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两者又通过何种方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从历史的维度,从我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中去探寻答案。通过分析几个朝代的统治方式及其影响力,使学生在历史的纵深中感悟到“只有法治与德治并举,才能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对于推进以德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讲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时,必须跟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比较的方法,在客观全面的国际国内比较中解疑释惑。通过介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发展道路,让学生感悟到:法治道路的选择与国情是高度相关的,各国自然社会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国家发展的阶段不同,法治发展的道路也各不相同。一个国家主要制度的设计都是基于一国的现实需要,受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可以从西方各国法治建设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但不能照搬照抄。理解这一点,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可和信心很有必要。

三、法治实践常态化

“法治并不体现于公民对法条有多么透彻的理解,而在于努力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行为中。” 法治精神培育不应停留在价值理念的层面,更应体现在日常行为的指引。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常态化开展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在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础上提高“用法”的能力。

“引进来”,即高校要积极加强与社会法律资源的密切合作,与法院、检察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更加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法治教育效果。比如,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到学校做法治讲座、开展法律咨询等“法制宣传进校园”“法官、检察官进课堂”活动,带领学生开展法律调查,指导学生开展义务普法宣传;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法治校园建设,成立学生听证会、学生陪审团、学生矛盾调处中心等,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当下网络高度发达,典型性热点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与大学生有着切身关联的案件,应及时邀请有关法学学者和司法专家进行学理分析与司法评判,通过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梳理法治实践的特征,从而使大学生准确区分识别法治的现实形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达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法治教育目标。

“走出去”,即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法治社会实践与法治调查活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同法治理念。一直以来,法院给外界的印象都较为神秘。神秘造成隔阂,破解隔阂的利器唯有开放。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通过举办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拉近了公众与法院的距离,人民群众纷纷走进法院,亲身感受司法。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审判,参观监狱和看守所等,通过旁听审判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法庭审判的严肃与公正,増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经历法律实务过程,如旁听立法辩论、参与起草过程,担当人民陪审员或者旁听案件审理甚至出庭应诉等。只有通过自身运用法律权力的行为匡扶社会正义,才能从中发现法律的价值和守法带来的益处。开展“法律在我身边”调研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法律调研,逐步养成用法治眼光观察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11·9”全国消防日、“12·2”交通安全日、“12·4”国家宪法日以及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法律知识科普活动,比如在社区设立法治宣传栏,以发放普法宣传材料、举办法律专题讲座、张贴宣传海报、播放视频、表演法治节目等方式传播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宣传活动。这样不仅能加深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也能为小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让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社会整体法治意识和全民族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大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人死亡的法律
让法律做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