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体系亟须重视学困和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

2023-01-21 06:39赵剑锋马艳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00088山东省龙口市教育和体育局烟台657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智力学困生

姚 茹 赵剑锋 马艳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00088;.山东省龙口市教育和体育局,烟台,65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学困生和超常儿童作为教育对象连续体的两端,由于常规班级教学难以避免“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致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亟须抓两端促中间,切实重视学困与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亟须关注学困和超常儿童两端公平

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y)又称“学习障碍”“学习失能”“学习无能”“学业不良”,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在正规教育环境中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除各种残疾以外)致使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的儿童。我国在校学生中有13%~17%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1],按照这个比例来看,学困生群体是非常庞大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特别支持,会严重拖基础教育质量和公平的后腿。

超常儿童又称天才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超过同龄一般发展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智力超常儿童筛查的比率为1%~3%,参照此比率估计,我国0~14 岁的25338 万人中,智力超常儿童就有700 多万,是世界上超常儿童绝对数量最大的国家[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儿童潜藏着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更多可能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障。超常儿童有着超乎常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认知能力,但正因如此,他们对常规教学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情况[3]。超常儿童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不仅对国家来说是巨大损失,还会引发儿童的一些负面情绪和心理、精神问题。

由上可见,学困生和超常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普通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常规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已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和公平发展的瓶颈。因此,抓好学困生和超常儿童教育这两端,对深化教育公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学困生存在认知功能缺陷。学困生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执行功能、问题解决、语言认知等方面都比普通儿童差。例如,有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学生在视觉注意广度任务上的表现显著低于普通学生[4]。阅读困难是导致学困生学习失败或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学困生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学生,很多学困生存在自卑、焦虑、叛逆、厌学、恐惧、不善人际交流、偏执与敌意等心理问题。在社会性方面,学困生自我概念水平较低,自我认知不良、自我评价低,有更多的焦虑、不合群现象,同伴关系不良,感受到更强烈的孤独体验,自我归属感弱,学校适应情况及幸福与满足感较差。在学习心理方面,学困生通常表现为基础不扎实、自觉性不高、意志力薄弱、自卑、易受干扰[5]。一些学困生还存在注意力差、冲动急躁等行为问题。

(二)学困生教育建议

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第一,对学困生做好差异化教育和教学。可以借鉴学生主导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做法[6],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困难程度来制定教育策略。教学上,要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实施差异教学策略[7],即调整学困生的教学内容、方法或方式,对其进行“特别设计的教学”。例如,研究表明,图片信息能够改善数学困难学生的问题解决表现[8],因此,教师应注重可视化学习方法的教学,并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教导学困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9]。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教学,并设计适合学困生的分层作业[10]。要尝试创新学困生评价方式,例如,可尝试为学习困难程度较重的学困生提供学业评估适应性调整服务[11]、替代性评估[12]、表现性评价[13]、动态评估[14]等。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困生的优势才能,“扬优补缺”,开发其潜能,提高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第二,对各类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训练。一要对各类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缺陷的学习障碍学生,要重点进行认知训练和脑功能开发;对于存在情绪障碍的学困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积极乐观、不卑不亢的心理品质,缓解焦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15]。二要针对学困生的共性开展干预。阅读能力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不仅仅是阅读困难学生的阅读能力差[16],数学困难也与阅读能力差有关[17],应注重对学困生进行阅读干预。三要尝试以多种干预形式相结合取代单一的干预形式[18]。例如,可在认知干预或学科技能干预的过程中结合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式的干预[19]。人工智能根据学困生的特征提供多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有很好的干预效果[20]。

第三,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技能。学困生对教育有特殊需要[21-22],需要有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23-24]。这就需要普通教师转变对学困生的消极态度[25],将学困生视为具有独特认知加工特点、对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差异化个体,真正以一种差异化身份的视角来理解学困生与普通学生,并为学困生寻求更多的教育支持来弥合其多元化需求[26]。同时,教师应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自身具备相关理论基础和干预技能,以更有效地帮助学困生[27]。

三、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一)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超常儿童具有高度发展的认知能力。从基本的信息加工能力到复杂的思维活动,如加工速度、记忆、抑制控制、推理、问题解决等,超常儿童的表现均优于普通儿童。研究发现,智力超常儿童的工作记忆广度显著优于一般智力儿童;工作记忆精确度和抑制无关刺激干扰的能力显著优于智力良好儿童和一般智力儿童[28]。超常儿童的大脑活动模式也有别于普通儿童。研究发现,数学超常儿童具有优于普通儿童的显著右半球优势、功能增强的左右脑交互连接、优秀的前额皮质控制功能、增强的顶-额网络以及高效的多脑区联动工作模式[29]。

超常儿童更易感心理障碍。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很高,但情绪智力不高[30],情绪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情绪过度敏感、过度焦虑、过度完美主义等。超常儿童的道德情绪体验更早,容易引起过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道德情绪调节方面可能存在“高智低德”的特征[31]。超常儿童更易感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更高,更易怒,更容易抑郁、焦虑并表现出较高的自杀倾向[32]。

(二)超常儿童教育建议

根据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第一,对超常儿童进行适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特殊教育。超常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使超常儿童的潜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33-34]。应为超常儿童提供一套适合其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课程体系[35]。教师可采用指向超常儿童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36];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多方位探讨,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敢于钻研[37]。教学手段上,可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借助新兴的虚拟课堂、线上直播等教学手段,激发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38]。

第二,注重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对超常儿童的培养与教育绝不应仅仅只关注其智力发展[39],还应提供与其超常智能相匹配的人格素质教育,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40]。应加强对超常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41],引导超常儿童体验自我肯定带来的愉快感,提高其自我概念[42],给并予更多的社会情感关怀,增强其归属感。教师还要关注超常儿童同伴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发散性思维潜能,提高创造力[43]。

第三,提升超常儿童教育教师素养。超常教育教师分为两类,一是专门为超常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专职教师,二是班级中存在超常学生的普通教师[44]。目前,我国承担超常儿童教育任务的大多是仅具备普通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难免在超常儿童教育教学及问题处理等方面存在困难[45],超常儿童教育教师素养亟须提升。普通教师应通过职前教育、职后学习培训等途径提升超常儿童教育专业素养[46-47],提高对超常儿童的鉴别能力和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48],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超常儿童的特殊需求,促进其潜能发挥。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智力学困生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