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从人格特征和家庭因素角度

2023-01-21 06:39崔小林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人格子女社交

崔小林(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 年6 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达到了10.51 亿人,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即手机的普及率)达到了74.4%,远超全球65%的水平[1]。手机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即时交往和信息获取,但随着手机使用的低龄化趋势,大量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打游戏,出现了手机成瘾现象。手机成瘾是指明知道过度使用手机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但仍控制不住实施该行为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长时间使用手机而无法停止,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2]。

研究表明,青少年睡前半小时使用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学习效率,而长期的睡眠质量低下,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长期低头观看手机的姿势还会影响颈椎的发育。在光线微弱的条件下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伤害极大,可能会引起眼睛干涩、视线模糊,进一步加重近视程度。持续且经常性的手机辐射可能会造成脑实质性及功能性的损伤。研究表明,手机成瘾现象和注意力缺失呈正相关关系,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手机成瘾者比非手机成瘾者的得分高5%~10% 。此外,手机成瘾还会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3-4]。

据此,本文从人格特征和家庭因素角度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二、青少年手机成瘾的人格特征分析

(一)外向性和神经质

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风格和思维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和交往活动[5]。大五人格问卷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人格测量工具,研究者对手机成瘾的青少年进行大五人格测量,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外向性、神经质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关系[6]。这可能是由于外向的青少年社交需求更高,当处于校园、家庭等封闭的环境中时,倾向于通过手机寻求更多的社交关系,从而逐渐形成手机成瘾问题;神经质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往往在日常交往中缺乏足够的社交技巧和经验,更易情绪化、冲动、焦虑,在青春期这个情感需求较大的特殊时期,喜欢借助网络满足自身需求,避免孤独感的产生,长此以往便导致手机成瘾[7]。

(二)自尊水平

自尊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情感性评定,它相对稳定,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自尊可以作为一个稳定的人格因素预测青少年的手机成瘾现象。研究发现,低自尊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问题[8]。低自尊的青少年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度低,害怕在交往过程中被拒绝,而手机交往的匿名性和可重复性会模糊低自尊青少年负向的自我认识,从而更容易手机成瘾。

另外,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不仅影响其自我控制水平,还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引发社交焦虑[8]。自我控制是一种依照个人的价值监督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水平与青少年的成瘾现象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我控制水平越低,青少年越容易出现手机成瘾现象。社交焦虑是另一项预测手机成瘾的重要指标。与自尊水平高的青少年相比,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较高,而社交焦虑会进一步增加手机成瘾的概率[9]。

(三)感觉寻求

感觉寻求是指个体在寻求刺激性的感觉体验时具有较高的兴奋性,并为拥有这种刺激性的体验而甘愿冒险的一种人格特质。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感觉寻求会在10 岁至15 岁的青春前期迅速增加[9]。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各种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高感觉寻求的青少年对新异刺激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并且对风险的认知较低。手机上的虚拟社交网络与游戏等新奇事物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当他们被此吸引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便很容易产生手机成瘾问题。

此外,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正向的预测关系,即青少年的感觉寻求水平越高,其孤独感水平越高。研究发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关系,青少年正处于发展同伴关系的关键期,长时间、不间断的网络社交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产生手机成瘾。

三、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家庭因素分析

(一)家庭氛围

家庭作为青少年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氛围不和谐是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中的父母冲突行为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手机成瘾现象,父母因长期冲突产生的消极情绪会被青少年敏锐地感知到,消极且压抑的生活氛围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体验,一旦缺乏良好的情绪排解方式,则容易被纷繁复杂的手机内容吸引,发展成手机成瘾。

父母手机冷落行为在当代家庭中屡见不鲜,手机冷落是指父母被手机吸引而冷落子女的现象。部分父母时常要求孩子远离手机,而自己却展现出沉迷于手机的状态。当父母的要求和自身行为出现矛盾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容易手机成瘾。此外,一些父母对于孩子手机的使用监管过度,一味限制孩子使用手机,这种过度打压的管理方式也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情绪,使他们的手机使用行为转入了地下,更容易手机成瘾。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有效预防青少年手机成瘾,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父母良好的手机使用行为具有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使用手机的行为[10]。

(二)家庭教养方式

粗暴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作为不良教养方式的一种,会通过影响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和自尊水平等方式,加深青少年手机成瘾的程度[11]。

粗暴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包括粗暴行为、粗暴情感和粗暴态度三个方面,例如,对子女吼叫、殴打子女等(外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忽视、反对、拒绝和威胁子女等(内在的情绪态度)[12]。长期处在粗暴的家庭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会显著降低,影响其社会交往活动。缺乏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如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的青少年倾向于借助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和游戏弥补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出现手机成瘾问题。

(三)家庭互动

家庭互动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对手机的关注和过度使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给青少年提供情感和信息上的支持,而家庭成员间缺少互动,会导致亲情淡薄,加重青少年的孤独感,引发手机成瘾问题。

四、应对措施

通过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人格特征和家庭因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各种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的。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如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感情寻求和低自尊,会在不良家庭环境中不断被强化,不良的家庭因素会导致青少年形成更加消极的性格特征,从而加重手机成瘾,导致恶性循环。为了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引导,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应通过定期的手机成瘾问卷测量以及走访调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并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引导。对存在手机成瘾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面谈,找到导致其手机成瘾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果是家庭问题,学校需要指导家长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学校还应定期进行自尊程度、焦虑程度等方面的测量,一旦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沟通和引导。

家庭方面,父母及家人要积极为青少年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对手机的内在需求与手机使用情况,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疏导。同时,父母要鼓励青少年多参与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技能,以获得更多的友谊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母应以身作则,不在家庭中过度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为子女作出良性示范。

作为重要的通信工具,手机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有利也有弊。帮助青少年摆脱手机成瘾,既需要父母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引导子女合理使用手机,又需要学校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人格子女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社交距离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