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23-01-21 07:35吴文明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课共同体

张 敏,吴文明

(安徽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德育系统是 “基于整体目标和内在逻辑的要素之间的交互生成和有机整合”[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质量,必须关注要素间的整体关联和深度融合。 “学习共同体是指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为目标而形成的整体,强调成员在学习交流互动过程中的密切联系、共同目标、归属感和认同感。”[2]对于学习共同体,学界看法不一,有的视为理念、愿景,有的视为组织实体,还有的视为学习生态系统。不论对其内涵如何阐释,以共同体理念推进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提升教育效果。[3]打造彰显多重要素并行关系、互联互通的学习共同体,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参与远程教育的多为在职成人学习者,人员规模大,类别层次多。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构建学习共同体,推进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任务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一、构建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传播知识,更要引领价值,数字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远程教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习成员可以跨越时空参与知识构建;另一方面,师生、生生之间处于准分离状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实现带来困难和挑战。学习共同体体现平等合作,促进情感交融,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实现情感升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需要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以学生为中心,掌握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也要遵循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 “知” “行” 辩证统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学习共同体强调对话协商,推进交流互动,通过议题设置、问题导向,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增强获得感,提升教学质量。

(三)适应远程教育教学的需要

大规模在线教育建构出崭新的线上教学生态,育人空间从线下实体空间延伸至网络。线上教学突破时空界限,形成涉及教师、学生、班主任以及技术保障人员等主体而构成的线上教学生态系统,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共同体统筹多元主体,彰显和谐共生,注重推进资源整合、要素协同,有利于汇聚多方合力,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环境中所呈现的特性,适应混合式学习需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点

作为共生系统,学习共同体包含三个要素,即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4]。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内有共生关系的个体;共生模式,是共生系统中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或相互促进的强度和方式;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内除共生单元外的其他因素。在这三个方面,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均表现出自身特点。

(一)目标性、整体性

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有共同愿景,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绝非单一主体即可完成,而是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为共同目标和愿景的多元主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实践且相互制约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统筹多元主体,整合各类资源。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使成员产生共同体意识,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提高参与度,并赋予行为以意义感。

远程教育学习者作为异质群体,虽然职业、年龄不同,但有着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和愿景。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引领青年、武装头脑的 “人生大课”[5],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教师的 “导” 和学生的 “学” 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将两者紧密结合,做到 “教” “学” 并举、 “教” “学” 合一。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线上教学,具有开放性,更易于搭建多元立体的互动渠道,师生、生生以及教师之间更容易建立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的威力在于能否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诠释,平等地 “化” 为受众感同身受的自我认知和范式。[6]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要培养师生共进的教学文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丰富的共享资源协同作用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把握新知识,坚持学以致用,自觉学习和运用理论,用以指明方向提高能力。

(二)互动性、融合性

共存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共生单元间的平等交流。 “对话、协商、合作、参与” 是共同体发展的基本保障。[3]学习过程本身是互动过程,有效的教学交互是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发生的关键。[7]学生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增强互动,加强融合,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不断提升能力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能够实现教学自主化。但在线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大多异地,在人机交互状态中,缺失了面授所具有的师生互动性,使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心理,影响教学效果。相比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注重价值引领,必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互动。互动是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中的 “动” ,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意义建构引发自身认知结构的变化。[8]教师要推进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学生从独立的个体变为参与知识建构的互动者,从而加强情感交流,获得尊重与认同,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维持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协作、会话,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三)扩展性、动态性

作为共生系统内除共生单元外的其他因素,共生环境通过信息、物质和能量等环境变量对共生系统产生正向、中性及反向作用。[4]在线教学共同体的共生环境包含多重要素, “所有与人相关的、影响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都是现实存在的共生环境”[1],如文化、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共生环境是动态的,具有扩展性,不仅自身处于动态变化中,也会随着共生单元的发展而变化,两者是一个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

对于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来说,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环境中所呈现的非线性、交互性,在社会关系中的扩展性与叠加性特征,坚持 “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技术环境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度,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又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思想状况与兴趣点、行为习惯与成长规律等的有效把握,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但也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停留在仅仅关注技术的层面上,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的真正 “深度” ,体现在人的培养和育人方式的改变上。 “技术中人的成长”[9]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必须牢牢把握 “育人” 目标,实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内化功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推进 “师—机—生” 加强交互, “技术—教育—人” 紧密融合。除了高校内部教育外,外部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在线学习共同体中,师生要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动态互动,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将自身经验和知识反馈给共生环境。

三、构建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路径

构建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应当从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交互关系的场域内整体优化共生系统。[1]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包含学习愿景、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学习平台等多重要素,要通过整合和互动,使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内的诸多要素相互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一)协同增效: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德育主体合力

要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推进协调、合作、参与、提升环节,充分彰显各自优势,形成多方德育主体合力。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显著优势。但线上自主学习绝非削弱教师作用。依托互联网技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从制订教学方案、推进教学改革,到建设教学资源和平台、进行在线辅导,均离不开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信息技术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跨区域 “教师共同体” ,更好地连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教师开展教学互动与交流。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间协同

建设基于网络、分工明确、运行有效,集资源建设、课程教学与辅导等功能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展示、教学观摩等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开展资源建设和科研创新,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协同

专业课教师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开展教学研讨,进行教学展示与观摩、建设 “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助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找准教学侧重点,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互结合,形成合力。

3. 专兼职教师间协同

由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班主任、思政工作者队伍、优秀校友等组成兼职教师团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进行教学指导,打造实践课堂,建设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联合教学团队。

(二)协调共进:注重整体联动,构建共生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作用、整体联动共同完成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指导, 而且应通过及时的交流沟通,消除远程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教师不是现成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而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作为一门关涉价值生成、有着鲜明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照,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1. 研究学生认知规律、接受特点

关照生活,直面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制作资源及线上辅导前,要研究学生有哪些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态、思想状况,以便更好地加强课程建设,确定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与专业教师、班主任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受教者进行系统的精准画像,有效把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兴趣点、行为习惯与成长规律、学习实效与真实情感等,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编排,对授课方式进行适度调整,更顺利地实施个性化教育。

2. 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在线教学环境

远程教育的学生以在职成人学习者居多,远程自学为主、学习时间的分散性和碎片化是其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之一。资源建设及课程实施要着力突出学生主体性,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 “导—学” 学习方式,推动师生共同思考、协同研究。[10]

3. 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参与意识

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设计安排等方面,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帮助、引导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并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线辅导教师可以采用录制自我介绍小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呈现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加大学习指导与引导,提升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效能以及服务的精准性与个性化。

(三)协商合作:推进深度融合,有效开展教学互动

要保持学习者良好的在线学习状态,仅有在线学习资源是不够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更是如此。在建成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线上辅导对于加强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线上学习与线上辅导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有效互动,克服仅有人机交互带来的弊端。

1. 设置活动

教师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因时因势而新,运用学生关注的鲜活事例,开展案例式学习、探究性学习,设置有吸引力、具有交互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推进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助力学生创业就业。线上辅导课要设计好教学及互动环节、用好用足直播及互动工具。通过QQ、微信等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协作活动,共享资源和经验。

2. 聚焦问题

“互动” 不是各方自说自话,而是要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问题,形成共识。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要通过思想相互碰撞和交流来实现。教师对于学习平台产生的教学互动数据、学生成长数据,通过算法或者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认知盲点,发现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设计好教学及互动环节,在网络平台上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通过充分的交互活动,激起观点碰撞,进而完成协同知识建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思想,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素质,锻炼能力。

3. 贴近生活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情境基础。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思政 “金课” ,一方面通过把握总体、串联知识,使学生更加明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状态,立足学生视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具体化,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加关注学生生活,融合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变成学生真正有获得感的智慧课堂。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本土红色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从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能,促进认知的提高。

(四)协作探究:坚持多维发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作为课外拓展、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下,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对于以在职学习为主的远程学习者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立足多维、互动环境,与学生自身工作、单位和家庭生活相结合,注重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开展互动、参与和体验,搭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要贯通 “课前—课内—课后” ,覆盖 “课堂—校园—社会—网络” , “教、管、研” 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形成线上与线下良性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做 “导游” ,更要做 “导演” ,用好实践现场教育资源,推进实践教学成果转化。

1.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深入学生所在单位进行宣讲、交流,打造校企合作联动的育人共同体。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研修,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开展清明祭英烈、红色寻访等活动,打造 “行走的课堂” 。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服务性公益活动等社会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教育、引导学生由情感共鸣上升为理性认知,也利于增强群体成员间的交流沟通。

2.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实践教学模式

以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或师生亲历的生活事件等为素材,找到 “触发点” “共鸣点” ,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故事演讲等,邀请优秀校友相聚云端进行交流分享,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利用 “互联网+大学” 优势,搭建学生活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联唱等活动,探索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之后,可以组织师生共同制作微视频、H5等,使师生不仅成为全媒体时代网络内容的 “接收者” ,而且成为网络内容的 “生产者” ,加强优质网络内容的自主产出,在参与、共建过程中密切师生、生生间的联系,加深学习理解,巩固教育成果。

3. 推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建设

运用5G、XR/VR、AI、大数据技术等,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营造出 “境身合一” 的沉浸式氛围,开展多样化、情景化、网络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虚拟实践教学既可以以虚拟体验的方式重温历史、激发情感,也可以通过网络调研分析的方法来增强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学习得以升华。

远程教育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也推动着育人方式变革。构建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对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做初步探讨,旨在为提升大规模在线教育的育人实效提供有益借鉴。构建优质远程教育学习共同体,推进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课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爱的共同体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生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