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韧性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

2023-01-21 07:28□文/刘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韧性高质量经济

□文/刘 捷

(西安财经大学 陕西·西安)

[提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危机事件正在威胁着世界各国。如何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从韧性城市的内涵、指标体系与方法以及韧性城市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有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并探究城市韧性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和实现路径。

到2021 年,中国城镇人口为9 亿人,城镇化水平约为63.89%,城市化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运行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提高城市系统的抵御性、维稳性和适应性,减少甚至消除城市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成为当前学者的研究重点与热点。

一、城市韧性的内涵

“韧性”这一概念最早为拉丁语,其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本来意义为指材料变形时吸收变形力的能力,即某一事物在遭受干扰破坏后,自身重新恢复到本来状态的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国际上对于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灾害而提出的。之后霍林将韧性的思想应用到系统生态学,引出“城市韧性”,目前国际上最普遍的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以杰哈、迈纳、斯坦顿·格迪斯、Stanton·Geddes为代表的学者,他们将韧性城市划分为基础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这四个维度,而当前的研究主要以这四个维度为主。随着近些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持续深入,城市韧性的相关理论也逐渐扩展与完善,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市管理时逐渐形成了日渐完备的理论框架并不断发展。

二、城市韧性的衡量指标与研究方法

(一)城市灾害韧性研究。早期对于城市韧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防治方面,大多采用因子赋值法、多标量方法等。2009 年日本学者Shaw 等利用不同因子赋值法,研究自然灾害对于城市的影响,建立了城市气候灾害韧性评估指标体系,也是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提出了包括经济指标、组织指标、社会指标、物理指标以及自然指标在内的五个维度,并按照这五个维度具体划分为25 个指标,对城市灾害韧性进行评估。2011 年纽约为研究区域灾害韧性,构建了区域经济属性、社会-人口属性和社区连通性3 个维度,12 个指标体系。Caldarice Ombretta(2021)采用多标量治理方法,研究意大利部分城市案例,形成科学-政策-实践对话的探究机制。

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开始更多的采用多指标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对城市预防灾害的韧性后进行测度。李进涛和熊强利用复合指标,采用熵值法和TOPSIS 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韧性影响的具体灾害进行评价,并验证了灾害风险对城市韧性的中介效应。李京通过建立一种设计者-攻击者-防御者三层数学模型,综合研究电网在城市韧性中对于城市的作用,探究电网韧性的吸收力与适应力。

(二)经济韧性研究。部分学者运用熵值法赋值、灰色关联方法等来分析城市经济韧性。比如,庞冬彦等学者运用熵值法从抵抗性、恢复性、创新性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抵御能力、恢复能力、重构能力以及更新能力这四个维度,对旅游经济系统韧性进行测度与原因分析,并从城市韧性类型、空间格局、空间分异成因、障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城市韧性的情况影响因素。同样,丁煜莹和杨习铭运用熵值法,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判断影响河南各城市的影响因素。张梦菡在研究北京城市经济韧性状况时就使用经济稳定指数、经济多样性指数、经济创新和经济恢复指数等11 个指标等来分析北京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具体影响因素。除此方法外,陈奕玮等为研究其他因素(如产业集聚)对于城市韧性的影响,也运用MRW 模型,得出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显著关系,技术溢出与城市经济韧性并非单纯的负显著关系,而是呈现出“正U 型”关系的结论。

(三)社会韧性研究。(1)社会治理韧性研究。对于社会韧性的研究,一些新观念和新视角正在兴起。比如,芦恒从社会治理的抗逆性和公共性角度分析社会韧性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探究实现社会韧性构建的新途径;刘琼莲从社会信任视角探究社会共同治理的意义和实现路径,以实现社会韧性提升。(2)应急管理韧性研究。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与城市的安全联系密切,城市当中的各个系统都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某一环节的缺失或者失效都会对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产生影响。彭勃和刘旭提出当发生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以往城市管理者更多的是把“预防为主”作为主要指导方针,如今管理者转向依据韧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石佳尝试通过公共部门的危机学习机制构建,以解决存在的制度韧性梗阻、空间韧性不足、组织韧性僵化、社会韧性衰减、技术韧性滞后等问题、。

(四)生态环境韧性研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韧性研究的指标主要建构在衡量城市区域内的生态恢复与弹性力,以及与城市的耦合协调度上。王少剑等借鉴物理学耦合模型,构建“规模-密度-形态”三维城市生态韧性评价体系测算珠三角城市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王思成等利用“源-流-汇”生态韧性评价法,提出生态韧性提升策略需实现生态修复由“问题解决”向“源头治理”的方向蜕变。孙阳等为测量生态环境风险,采用绿地率、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等指标来监测生态环境韧性程度的高低。

三、城市韧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将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依据城市韧性的内涵划分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影响城市社会韧性的因素、影响城市生态韧性的因素以及影响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因素。

(一)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以及管理学领域,这些领域的学者大多致力于探究与挖掘城市的经济动力。城市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往往成为研究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生产率和就业率的提升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增长起着显著作用,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又为城市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与磨合,发展并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吸引城市内的高素质人才、产业技术人才落户,调动城市经济创新能力。王奇珍和朱英明认为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可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韧性。另外一个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城市的企业外资融资能力,外资作为城市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可小觑,往往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创新与技术溢出效应,进而为城市的经济韧性的提升产生影响。

(二)社会韧性的影响因素。社会韧性是城市韧性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城市在面对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时,社会内在系统凭借自身能够调动的各个子系统,对突发事故积极、及时、高效的应对,从而迅速地恢复到自身的正常状态。目前,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社会韧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民生质量和公共服务上,具体落实到城市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以及城市居民等主体身上。吴佳和朱正威在研究公共行政视野中的城市韧性时,发现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在城市韧性中的关键作用。陈涛和罗强强运用数据等方式探究社区公众在防护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主体作用,保障民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对社会韧性至关重要。

(三)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当前,城市生活质量日益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城市的生态系统在面对生态破坏时,有效化解灾害与风险成为检验城市韧性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地震、水灾等的频繁发生,城市韧性的研究对于生态韧性研究更为急迫,一些学者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在分析城市韧性时,将生态环境状况、人均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新能源使用率、生态环境满意度等作为城市生态韧性衡量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影响城市生态韧性的重要因素。

(四)基础设施韧性的影响因素。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韧性城市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具备韧性的基础设施系统。城市医疗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电网系统、城市供水系统以及城市信息网络系统等为城市实施灾情的应急救援,抵抗突发危机事件提供物质保障,也成为基础设施韧性影响因素。仇保兴在城市通讯、能源、交通、防洪、防疫等方面肯定了基础设施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的作用。

四、城市韧性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内外对于城市韧性与城市高质量这两个研究内容有所增多,但是韧性城市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城市韧性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韧性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融合。当前对于韧性城市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运用定量方法,由单一维度或单一指标逐渐形成多维度或多指标体系。

单一维度分析时,管昌玲和张继彤以经济韧性这一维度将高质量发展指标划分创新高效发展、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绿色发展和开放共享发展来测量研究城市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多维度分析时,彭翀以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四个维度衡量城市韧性能力,分析区域内城市群发展质量;陈洁等从设施韧性建设全面化、信息韧性建设系统化、经济韧性建设高质化、生态韧性建设绿色化、社会韧性建设现代化、空间韧性建设一体化六个方面,探讨科技创新助推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二)城市韧性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城市韧性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经济韧性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缘地区经济韧性对经济质量的作用效果更强。在东部发达区域,比如长江流域、城市群等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在发达的经济水平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基本系统,可以对韧性城市建设中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起到有效调节作用,城市韧性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水平较高;那些因结构转型困难,发展遭遇瓶颈的地区,比如东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这些区域因为较为落后的经济水平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存在城市适应系统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城市韧性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水平较低的问题。

五、结论及展望

增强城市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韧性”,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宏观层面,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城市韧性规划理念,制定并实施国家韧性城市规划,构建能够有效且高效应对、抵御、恢复城市内部各类危机的韧性体系。

在中观层面,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地区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产业与高校联合,建立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完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实现技术溢出,为城市建设和企业环保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与生态韧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

在微观层面,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和智慧社会体系来对城市韧性进行全方位提升。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加完备的养老设施与机构,完善城市社区基础设施,提供更加完备与优质的公共养老服务。用科技与大数据镶嵌于政府、社区与公众中,加强三个治理主体的关联性,实现各主体联动响应,以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与扩散,提高基础设施与社会韧性,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探寻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提升城市韧性,顺利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韧性高质量经济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