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2023-01-21 13:07蔡莉莉潘宾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俞穴五脏面神经

蔡莉莉,潘宾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周围性面瘫系面神经核或其以下的面神经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的弛缓性瘫痪,主要症状为患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如口角歪斜、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困难等[1],西医学亦称之为特发性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起病急骤,若无配合积极治疗,迁延日久可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因此,此病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生活,同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出现抑郁、焦虑等[2]。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3-4],选穴多为手足三阳经上腧穴,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联系十二经脉之枢纽,目前背俞穴的治疗多应用于心、肺等脏腑疾病及头部疾患[5-7],运用背俞穴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等头面五官疾患的临床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周围性面瘫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脑病科就诊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8~75(47.16±12.08)岁,病程7~40(16.67±7.91)天;左侧发病16例,右侧发病1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8~75(46.64±12.61)岁,病程7~37(17.85±8.36)天;左侧发病13例,右侧发病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神经病学》[8]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皱额蹙眉困难,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等;②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并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①单侧发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受试年龄在18~75周岁之间;③首次发病,病程在7天~3个月内;④患者知悉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3.2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妇女、孕期妇女及过敏体质患者;②中枢性面瘫;③双侧面瘫者;④经检查证实为其他颅内病变等引起的面瘫者。

1.3.3 脱落标准①研究过程中,受试者依从性差,或因惧针、晕针等未完成全部疗程者;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等,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③研究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689)30mg/d,每日一次,连用5天,之后5天内减量至停药;维生素B1片(上海黄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307)10mg,每次1片,每天3次,服至针刺疗程结束。

1.4.1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穴选患侧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双侧合谷;风寒证配风池、列缺;风热证配外关、曲池;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目合困难配攒竹、昆仑;流泪配承泣;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选择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25mm、0.30×40mm),患者取仰卧位或仰靠坐位,常规施穴部位予75%酒精棉球消毒后,面部腧穴选用规格0.30×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以斜刺或平刺为主,针刺深度10~15mm;四肢其他部位腧穴选用规格0.30×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以直刺或斜刺为主,针刺深度25~30mm;采用单手进针法,针刺得气后,行针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

1.4.2 治疗组 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选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为主穴,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施穴部位予75%酒精棉球消毒后,选用规格0.30×4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以斜刺为主,针刺深度25~30mm;采用单手进针法,针刺得气后,行针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min,针刺背俞穴结束后继续行普通针刺治疗(针刺选穴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面神经功能 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定系统[9],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面部静态、动态及联动评分,该系统得分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面神经恢复越好。

1.5.2 疗效标准 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系统评定[10]。痊愈:脸部双侧对称,面

肌功能基本正常,H-B分级为I级;显效:脸部静止时对称,轻度面肌功能障碍,刚可察觉联带运动,H-B分级为Ⅱ级;有效:脸部可见明显区别,中度面肌功能障碍,可察觉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H-B分级为Ⅲ级;无效:脸部无明显变化,面肌痉挛或瘫痪无运动,可见联带运动,H-B分级为Ⅳ~Ⅵ级。

1.6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ˉ±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面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评分比较(±s,n=30)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评分比较(±s,n=30)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35.25±5.37 35.27±5.94治疗后75.31±7.61①②61.29±8.09①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ƒ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ƒ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痊愈10 8显效9 7有效9 6无效2 9-R 0.4481①0.5519总有效率(%)93.33①70.00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关于本病病因研究较多,有血管痉挛、病毒感染、免疫因素、神经源因素等多种假设学说,目前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有关[11],因此治疗上主要采用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及改善局部循环等综合治疗[12]。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依据,将面瘫归为“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认为本病常因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而发为“口僻”。治疗上,针刺、艾灸、中药等中医特色疗法[13-15]层出不穷。针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应用上越来越广泛,研究证明[16]其可兴奋面神经,增强肌纤维收缩,恢复肌肉弹性,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然而,有学者认为[17]针刺结合综合疗法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从既往研究来看,关于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多重视特定穴位、重视特定针刺方法、重视针药结合等应用,选穴多以三阳经头面部上腧穴为主,而关于五脏之背俞穴研究甚少。有研究证明[5],针刺五脏之背俞穴可以对多个脏器功能进行调理,故本研究选用五脏之背俞穴综合治疗并探讨其临床应用。

背俞穴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人体背部的第一条侧线上,现代研究表明交感干和交脊联系点的体表投影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大致吻合[18-19],而背俞穴的位置与交感干、交脊联系点密切相关,因此上世纪有研究者[20]提出“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的核心”。从解剖位置上来看,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均位于肌肉运动点上,是肌肉神经最接近皮肤的位点,对刺激较敏感[19]。因此,本研究选用五脏之背俞穴刺激局部神经节点,借助脊髓上行通路和脑内通路在大脑皮层处形成针感,再反向通过针刺调节发出相应指令,调节机体整体活动与治疗。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内合机体各组织,外应天地之阴阳。从理论根源上,《素问·五脏生成》曰:“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即诊病根本,应以五脏之脉为纲纪。《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即背俞穴能反映相应脏腑功能变化,并用于诊察和治疗相关疾病。从所属经脉位置上,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是太阳经脉气之所发。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主一身之表,又与督脉“阳脉之海”相交会,作为“内属脏腑”的重要通道,故选用背俞穴既可通达卫外机表,又内联脏腑,增强运行周身之功。从五脏理论上,古籍中早有记载“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五脏外应五官,人体五官受脏腑气血濡养,故五脏之背俞穴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病症。因此,背俞穴除相应脏腑疾患外,亦可用于头面五官疾病,然而临床上运用背俞穴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等头面五官病症的研究甚少见到。故本研究选用针刺五脏之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诊察五脏功能变化的同时,以“五脏合五官”综合调理气血阴阳,以达五脏调和、外濡五官、调理全身之功。同时,《针灸甲乙经·经筋第六》中记载:“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不胜收,故僻。”且面部多为手足三阳经筋结聚之处,因此对于面瘫的治疗多选用手足三阳经上的腧穴。本研究选择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为手足三阳经上的腧穴,均可治疗口眼歪斜等头面五官病症,且合谷又含“面口合谷收”之意,诸穴合用,辨证选穴,共奏气血相和、经气激发,而面部复收之功。

本研究选用Sunnybrook评分综合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动、静态恢复情况[13],用H-B量表全面了解面神经功能情况有效程度[14],肯定了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表明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较好,且患者治疗后Sunnybrook评分显著提高,提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综合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证实了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然而,由于病例收集的样本量相对不足,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相对扩大样本量,同时借助不同评价指标,以相互验证针刺背俞穴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同时由于临床试验的限制,未来可进一步探究背俞穴留针时长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有无相关影响,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俞穴五脏面神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漫画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