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实施策略

2023-01-21 13:06庄子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南京21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集体心理健康班级

庄子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南京 210000)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践中,学校教育管理者们越来越意识到: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制度上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人文”的管理。同时,“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时刻敦促着教师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尊重、保护并积极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既是先进理论在学校扎根落地的最基础单元,又是学生从各种优秀文化产生的积极效应中直接受益的最主要阵地。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班级建设重要的一环。“态度真诚、相互尊重、积极关爱、合作共享”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心理体验,增强集体归属感,形成互助共进的交往环境,并能使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拥有更多的支持性力量去面对和克服,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理韧性,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因而,通过培育“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来提升班级管理效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成长和优化学校管理的重要论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对促进班级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班级常规制度建立与完善

班级运转是否良好有序,关键在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班规既是学生用于自评和他评的日常行为统一标准,也是牢固树立规则意识的具象化内容。因此,班级常规制度的建立与日后细则的完善就显得格外重要。

班级常规初建的时候正是班集体建立的初期,此时的班级成员相互较为陌生,通常班级常规制度是以教师向学生“宣读”的形式建立。但这种班级常规更多体现了“管”的严格,而缺少了“理”的人性化。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浸润下的班级规则会通过类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团体建立”的方式来推进常规制度的设置。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通过团体的破冰游戏迅速熟稔,初步打破陌生的隔阂感,并细致观察团体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结合学校的常规制度和本班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制订“团体公约”,并将班级“私人订制”的常规置于班级醒目处,这种常规制度更有的放矢、平等民主,能促使学生从内心认同、遵从并在日常活动中自觉维护班规地位。当回归班级日常生活后,“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更会在无形中鼓励学生相互认识、督促,时刻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实际情况,并定期与其他成员商量、共享班规条目的更新与修订。渐渐地,经历众人多次完善的班级常规制度才更深入人心、更具有执行力。

(二)有利于“班魂”与集体意识的形成

“班魂”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是班级中每个学生对于本班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印证,更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它包含整个班级里的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班魂”与集体意识更像是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只有当这股风在班级各类活动中刮起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到底是四面八方地胡乱吹还是朝着一个方向吹,是寒冷刺骨地鼓劲吹还是温暖和煦地拂面吹。

在班级发展中,积极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将超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班主任会在班级建设前期就有意识地纳入此环节。如在进行某项班级活动前会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成长背景、长处等,为学生们重新定义“参与”一词,不能因为某位学生没有积极报名某个活动而认为其没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就像一个表演中,台前演出的人是参与者,幕后工作者也是参与者;集体讨论中,发言者是参与者,记录者是参与者,认真倾听者也是参与者。班级中的教师会邀请学生共同分析,帮助每个人找准自己在班级活动中的位置,使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事可干”。这种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自己想去的位置的举措,既不给学生过分的压力,充分依靠集体成员的内部心理动力,发挥他们的所长和潜力,又能促进全体成员的参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可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视角中的每个学生都是有无限潜能的个体,当他们能找到在班级中的位置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向集体传递一种名为“价值感”的能量,也因此会促进“班魂”形成,无声命令回响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他们便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班级的发展也愈来愈有力量。

(三)有利于学生自我服务与教育能力的不断更新

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学生的自我服务与教育能力不仅事关学生个体的发展,也事关其所在集体的发展层次。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毕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充分调动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班级建设与发展时,班主任不仅形成了班干部这一核心管理力量,同时也通过“轮岗”“每日评价”等方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则班级中学生的角色认同会加深,主体意识会增强,自我形象会完善,这也会激发他们在班级工作中的创造性,并追求不断自我更新,体现出主体的崇高人格境界。因此,他们会自觉地将外在的班级制度的相关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由内心获得一种动力,这种动力能帮助他们提升境界、完善人格,并实现所在班级成长境界的提升。此时班级里的学生也不仅仅满足于“遵章守制”“参与管理”的境界,而是迈入追求“实现价值”的境界。

(四)有利于团体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持续优化

在班级伙伴交往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处在轻松愉快、互相信任、平等尊重的人际交往氛围里。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也确实能让身处班级的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和谐愉悦之感,能让班级更和美幸福。强调同理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能极大优化班级中的团体关系和人际交往氛围。

拥有同理心的教师将避免“一言堂”“大家长”“包办”式的发言和举动,他们会选择在适当时候“放手”,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在过程中更关注学生情绪感受的引导,而减少说理与说教;拥有同理心的学生将避免只考虑、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更多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遇到矛盾时平和冷静,能用有智慧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比如在日常教育时,教师的提问方式更多会询问学生在这件事情中的情绪感受,帮助学生分析情绪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能在同一件事中站在至少两种角度“扮演”不同的主人公。这样的方式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相互了解,并促进自我反思,重塑沟通模式,安全高效解决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

二、以提升班级管理效能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培育策略

(一)渗透到学生工作中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有明确计划、明确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指在正常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通过不易被察觉的间接教育方式,如熏陶、暗示、感染等,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塑造良好人格品质、改善自身情绪状态及发挥个人潜能的一种非正式的课程形式。通过在学生工作中渗透隐性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培育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又能使学生产生持久且不易反复的积极心理变化。班主任须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班级心理氛围,借助因班级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生成的集体意识和主人意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内每个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维系情感、支持自我实现、建设团队等组织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来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

首先,教师不仅要对班级有情感倾注,更要有适当的表达,以此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积极情感,并形成共进退的认知;

其次,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平等充足的机会,如提供多种多样的“班级管理员”岗位,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学生产生对班级的感恩之情;

再次,班级里也要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学习小组、个人标兵和常规行为比拼等方式都能促进班级内形成相互竞争、互促共进的良好风气。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丰富成效评价方式,如采用游戏测评、匿名互评、阶段自评等方式使遵守班级规定、认真学习等真正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推动学生思想的“隐性”进步。

(二)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制度建设

“以集体为中心”是一种管理学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如何发挥被管理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以集体为中心的人本原理认为集体中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用有效而适当的方法解决则很可能演变成从内部扰乱集体的破坏性力量。以班级管理为例,如果班主任将班级两个有一些矛盾的学生调离了座位,让两人空间上远离,这只能暂时使两位学生在课上出现冲突的概率变小了,但是他们的矛盾依然未从根源得到有效解决,这种对抗感会一直存在于集体中,也可能慢慢变成小团体之间的抱团矛盾,从而对集体建设与管理会形成破坏性的力量。

因此,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中一定要有机融合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制度建设。从日常管理制度来看,班主任需要斟酌确立符合本班级情况的工作制度,既要保证对班级的有序管理,又要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具体而言,一些可以由学生适度参与的日常制度应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班主任与学生共同探讨班级公约,与班干部共同商定班干部制度,学生因参与到这些制度的建设中,对这些制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比较不容易产生反抗的情绪或作出违反的行为。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一些灵活的奖励制度来加强班级的民主管理。奖励不一定是物质上,也可以精神上的,奖励不仅是明显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对于忘记打扫卫生的学生,通常班主任的做法是严厉批评并“罚”他打扫一次或多次的卫生,这位学生可能并不是故意忘记的,并且也意识到错误,这时班主任的做法可能会使其产生一些不满的情绪。如果班主任可以采取灵活的奖励制度,化“罚”为“奖”,耐心告诉其忘记打扫卫生给其他学生增加了工作量,因此,需要通过帮助其他学生打扫卫生来弥补,“奖”其担任一天的卫生监督员,参与到全天的班级卫生打扫中。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让学生能在另类的“奖励”中主动而非强制地接受管理。

(三)关注全体的班主任谈心计划

对于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而言,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关键在于激发班级中每个人向着统一方向前进的“力”,从而形成一股积极流动的“场”。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这就需要管理者对每一个人都足够了解,并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逐一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因而,营造关注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的谈心工作是达成这一目标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点面结合的谈心,班主任能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直指学生出现问题的核心,并对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形成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应对之策。

班主任一定要有对应的谈心计划与记录,如果与学生的谈心是随意的、即发的、偶然的,则会使得谈心效果大打折扣。在制订谈心计划时,谈心的对象既可以是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全体学生大致的心理状况,也可以是有个别差异的,在某一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而问题较多的学生应当多安排一些谈心的计划。

谈心的时间既要定期安排,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开学前后、期中期末、大型活动前后、特殊时期或突发事件后都要安排谈心,并持续跟踪谈心效果。

谈心的地点要能保证安全性和隐私性,能让学生放下心防,可以是校园宁静的一隅,可以是远离教学区域的花园。

就谈心方法而言,与学生谈心并不一定意味着批评教育,要牢牢把握良好时机,不吝褒奖,并做到张弛有度,实事求是。

最后,班主任谈心后应当做好详细记录,这类似于心理咨询中的个案辅导,因为学生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连续的记录能帮助班级管理者敏锐地察觉问题苗头,并能为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事实根据。

(四)注重学生亲历体验的班级“增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增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互动不断增强的。“增能”就是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班级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过程中收获对个人生活、学习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通过合作互助获得更多的能力。

因而,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亟须改变“为活动而活动”的模式,丰富学生在参与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实现活动的“增能”效果,从而达成对人格塑造、性格培养、认知修正和心理调整的成效。比如想帮助学生“增加”情绪管理能力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心情图画日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学生重新置于过去的情绪事件中,使他们经历多种视角,即学生每日记录一件情绪波动最大的事件,并绘制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写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并做先后对比。如像帮助学生“增加”抗逆能力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天使与魔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两难”境地,使他们体验两极想法带来的不同结果,即学生自己扮演“天使”和“魔鬼”对挫折事件分别提出相同条数的积极看法和消极看法,找到预期的最低点,了解“事情最糟糕也不过如此”的想法,并重拾继续努力的信心。

总之,在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途径,如果在班级管理中能有效运用“增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资源整合,丰富学生亲历经验,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提升学生多种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并反向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形成个人与班级的良性影响循环。

猜你喜欢
集体心理健康班级
我为集体献一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