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德育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2023-01-21 17:12段亚军
名师在线 2022年36期
关键词:德育文本内容

文/段亚军

引 言

立德树人是根本的教育任务。融德育于语文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强有力助力[1]。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与德育有密切联系,是开展德育的关键课程。语文学科有诸多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教育、榜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对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特点,融入德育内容。本文的语文德育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语文课程为依托,以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为基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榜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文化意识于教学全过程的活动。语文教学全过程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构成。所以,教师可以以教学三阶段为立足点,应用适宜策略,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

一、课前:挖掘德育元素

德育元素是教师融德育于语文教学的基础。课前是教师挖掘德育元素,融入德育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研读语文教材,透过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的德育元素。

(一)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公民树立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形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践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使公民将“小我”融入“大我”,提高个人修养,实现人生价值[2]。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如诚信、友善、爱国等。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为指引,挖掘相关内容。

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尽管这篇古文处于至爱亲情单元,诉说了亲人之间的故事,但是,其中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诚信、友善。如当和友人约定好了见面,但一方迟到,这是不诚信的表现。又如,当着孩子的面,细数其父亲的不好之处,这是不友善的表现。通过挖掘这些价值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辨析,找出行为的不当之处,由此渗透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二)挖掘法治教育内容

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尽管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没有专门呈现与“法”有关的内容,但部分内容展现了与法律、法治、律师职业有关的情节,为实施法治教育提供了依据。对此,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用“法”的眼睛审视教材内容,挖掘法治教育内容。

以《变色龙》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塑造了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形象。奥楚蔑洛夫是一名巡警。在处理事故时,奥楚蔑洛夫不按照法律,而依据小狗主人的身份。比如,当他得知小狗的主人是普通人时,其大放厥词,扬言要弄死小狗,并惩罚小狗的主人。当得知小狗的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他立刻变脸,唯唯诺诺,做出不同的反应。从奥楚蔑洛夫的一次次变脸中可以看出,脱离法律的裁决是多么可笑,由此凸显以法律为依据的重要性。此外,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法律,如赫留金提到凡事都要按照法律来。所以,教师可从文章中挖掘法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受法律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三)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塑造健康心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既有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又有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课前阶段,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内容,从不同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以《我为什么活着》为例,这是一篇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罗素对人生、生命价值等哲学命题进行了思考,同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阐明了活着的意义: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间困难的同情。尤其,在文章中,罗素发出如此声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随着成长烦恼的增加,不少学生质疑生命的意义,由此产生消极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可带学生走进文章,挖掘生命的意义,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形成健康心理。

除了如上德育元素外,教师还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等内容。

二、课中:融入德育元素

课中是融入德育元素的关键阶段。在课中阶段,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方式,融入德育元素,生成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一)融入德育元素,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教学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借助适宜的教学资源,创设出的相关场景。德育元素、生活现象等,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3]。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融入德育元素,创设相关情境。

以《愚公移山》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愚公形象,描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赞颂了愚公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实际上,愚公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再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早已借助多样途径,认识了具有愚公精神的人,如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的张桂梅老师。于是,在课前阶段,教师收集与之相关的视频,并进行加工,制作微视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微视频。熟悉的人物一出现,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视觉、听觉的作用下,学生走进了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张桂梅的坚守,被她身上的美好精神所感染。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向学生发问:“大家觉得这些英雄的身上,具备怎样的精神?”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考,感知人物身上的美好精神品质,踊跃发言。此时,大部分学生提到了“愚公精神”。于是,教师趁机引出本节课内容:“愚公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如此做法不仅融入了德育元素——理想信念,还自然而然地创设了真实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初步认知了愚公精神,有利于走进课堂,深入感受愚公精神,品味理想信念,增强德育效果。

(二)细读文本,感受德育元素

细读文本是学生探寻文本奥秘的重要方式。通过细读文本,学生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实际上,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正是德育元素的具体表现[4]。如有些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所以,在课中阶段,教师可以以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德育元素。

以《藤野先生》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了解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几件小事。在了解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藤野先生,同时也借此认识了鲁迅先生。立足于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鲁迅先生原本在日本学习医学。为什么弃医从文了呢?”在思考时,不少学生遇到了困难。对此,教师可适时点拨:“请读一读文章,看看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说一说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中国?”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走进文本中,细细品读,找寻关键信息。不少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想象中国当时的社会情景。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学生毛遂自荐,踊跃表述。如有学生提道:“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标致极了。这一内容反映出了当时的一些中国人不思进取。”基于此,教师可追问:“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他们不思进取?”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深入思考,将视线集中在“宛如”“标致”上,并作答:“这两个词语是反语,鲁迅先生实际上是在讽刺当时的清朝留学生,他们打扮得不伦不类。”教师可继续提问:“打扮得不伦不类,说明了这些清朝留学生思想是怎样的?”在该问题的启发下,不少学生联想到“思想腐朽”“忠军保皇”。由此,这些学生建构深刻认知,提道:“鲁迅先生厌恶这些思想腐朽、忠军保皇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才屡屡遭受西方列强的毒打,从侧面映射出鲁迅先生强烈的‘医人’救国的愿望,凸显了他的爱国之情。”教师可对此赞赏,并做总结。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可以使学生走到文字语言深处,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同时,学生也会因此形成爱国之情。

三、课后:拓展德育元素

课后是课堂教学的拓展阶段。语文学科的德育元素,不仅仅存在于教材中,还存在于校园中、社会中[5]。丰富的德育元素可以使学生加深认知,自觉践行良好行为。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发展情况为依据,把握课后时机,以校园和社会为抓手,拓展德育元素。

(一)丰富校园活动,拓展德育元素

德育是循序渐进的育人过程。校园活动是此育人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有实践证明,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6]。同时,学生通过体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加深认知。对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情,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拓展德育元素。

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通过完成任务一,大部分学生认识了演讲词,学会了书写演讲词。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学习情况,以德育元素为参照,组织演讲比赛,比赛的主题可定为家国情怀。通过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体验现实生活,大部分学生认识了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事,为进行演讲提供了便利。于是,学生在演讲主题的驱动下,迁移已有认知,选定极具代表性的人、事,发挥思维、语言作用,书写演讲稿。在书写后,学生要反复诵读,不断修改。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搭建舞台,鼓励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用动人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爱国故事。其他人通过倾听,受到心灵的滋养,增强爱国认知,塑造爱国情怀。

(二)借助社会力量,拓展德育元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发挥社会力量的育人作用。因为社会中有丰富的德育元素,所以,在语文教学后,教师可以打破校园限制,依据学生学习情况,确定德育元素,将学生带入社会中,使其参与体验相应的实践活动,受到良好熏陶。

以《消息二则》为例,通过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学生感受到了革命先烈身上的革命精神。为了使学生增强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家长通力合作,带领他们到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在此活动中,革命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会用生动的语言,动情地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尤其感受到革命烈士身上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敢于斗争的精神,受到心灵的洗涤。在学生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他们依据活动感受,仿照文本内容,书写一则消息,向他人介绍革命烈士。

这种做法不仅拓展了德育元素,使学生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认知,还做到了读写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融德育于语文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教学内容,锻炼多样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德育精神的洗礼,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剖析教材,挖掘德育元素,并联系课堂教学需要,应用适宜的方式融入德育元素,尤其根据学生学情,组织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德育元素,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增强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德育文本内容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国德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主要内容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