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

2023-01-21 17:12龙增艳
名师在线 2022年36期
关键词:心理学建构心理健康

文/龙增艳

引 言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诸多教学要求,如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塑造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助力学生夯实健康成长的基础。众所周知,高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传统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为主,侧重预防或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出现对号入座问题,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积极心理学批判“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预防性教育内容为主,以“体验式”“参与式”为主要教育方式,以“正面”入手—潜能开发—化解“问题导向”为重要过程,兼顾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化解,由此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力量和人际力量。基于此,教师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引,参照相关依据,遵循适宜原则,重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助力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依据

(一)发展心理学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高中生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1]。简单地说,此时期不少高中生难以清晰认知自我,出现自我混乱。一些学生困惑于“我是谁”“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我今后将如何发展?”等“自我”问题。同时,他们的生理发育仍在继续。在生理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他们的身体外形愈加接近成人时,其社会化进程加快,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但是,他们的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人格不够完善。在遭遇种种问题时,他们仍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便产生矛盾心理:独立性和依赖性冲突。对此,在实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教师要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尊重学生的发展情况,以“自我同一性”发展为主要任务,顺势而为,确定以“自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等,使学生增强自我意识,提升社会化发展速度。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实践表明,高中生的成人意识尤为强烈,他们渴盼独立。但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方面,他们都对父母和教师有依赖心理。尤其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高考的临近,他们学习压力倍增,同时在学业上出现分化。如有部分学生坚持学习,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提升学习成绩;有的学生则半途而废,得过且过,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心理问题愈加严重。这时,教师需要给予其相关辅导,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技能为重点,设定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积极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能力发展,塑造健康心理。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潜能,提倡提升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实现个体的内在价值需要[2]。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看来,当个体的内在价值需求得以实现时,个体便会发挥自身潜能,展现积极人格品质,践行良好行为,塑造美好品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心中积极的人格力量,促使其受到积极的感召,逐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正确认知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建构良好的心理认知,助力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大部分高中生能够了解自身现有状态,积累有关经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当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活动与学生脱轨时,很容易出现“问题导向”情况,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现有经验和实际状态,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内容,同时设计相应的课程活动,使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彰显自身潜能,扎实掌握课程内容,建构良好认知,提升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

(三)注重情境

在传统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依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单向地向学生呈现各类心理问题,机械解读心理问题的成因、危害、应对方法等。学生被动接受,很少产生直接感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情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的依托。情境教学实践证明,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主性,迁移已有经验,积极探究,轻松建构直接感悟。因此,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情境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应用适宜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使学生建构直接感悟,形成积极情绪,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积极体验现实生活。

(四)以活动为载体

与其他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掌握学科知识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相关活动,发挥自身潜能,建构良好感悟,形成积极情感。对此,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空间,使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认知,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塑造健康心理。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支撑下,会自觉投身游戏活动,积极体验,建构认知。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立足导入环节,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相关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

例如,“人际和谐”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内容之一。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设“桃花朵朵开”游戏活动。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全体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站在教室中间的空地上,围成一个圆圈。接着,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进行顺时针走动。在学生走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喊出:“桃花朵朵开”。学生随之询问:“桃花开几朵?”教师则随意给出一个数字,如“8朵”。学生则依据数字,快速地与他人抱成一团,形成8人小团体。这一游戏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少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暴露出问题。如有的学生宁可落单,也不愿意与异性组成一个团体。有的学生则在他人与异性形成团体时起哄。有的学生则因性格原因,次次落单。教师要认真观察每轮游戏,了解具体情况,并在黑板上记录相关问题。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一些学生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问题上,审视自身和他人的行为。甚至一些学生会因此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等,教师则要把握时机,引出课程主题,与学生一起探究,增强学生的感悟。

(二)创设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学生建构认知的途径,建构心理认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已有经验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支撑,课堂讲解环节是学生建构认知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立足课堂讲解环节,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使其建构良好的心理认知。

例如,“乐观与希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乐观的方法、满怀希望的方法。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积累了相关方法。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便可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和小组成员分享经验,介绍自己成长为乐观、满怀希望的人的方法。”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迁移生活经验,联想各种培养乐观心态的方法。在联想后,学生与他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受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能了解不同的方法,并进行记录,丰富经验。

在规定的合作时间结束后,教师可随机选择学生,鼓励其介绍方法。在学生代表介绍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可补充。如学生代表提道:“当自己的意识被悲观占据时,要转移和远离这种悲观意识。”立足于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畅谈转移悲观意识的方法。此时,学生代表和其他学生通力合作,介绍不同的方法,如用手拍桌子大声喊“停”,在纸上写个“停”字一直看着它等。接着,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尝试放松:深呼吸、听轻音乐、看电影、娱乐提醒自己等。此时,不少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汲取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迁移已有经验,积极应对消极意识,逐渐形成乐观心态。

(三)创设案例分析活动

案例分析活动实际上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增强认知的过程,课堂练习环节正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环节。在此环节,学生可以迁移课堂认知,分析问题,提出方法,增强认知。对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课堂认知情况,把握课堂练习时机,呈现有关案例,创设案例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强化认知,为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韧性:在逆境中反弹”这节课上,学生体验活动,了解了韧性的分类、韧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技巧。对此,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案例:

小俊是一个胆怯而害羞的学生,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常常一个人在角落看书。化学教师发现他很喜欢研究有关生活中的趣味化学,于是就在课堂活动中,设置了一些此类问题,让小俊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看着小俊慢慢开始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尝试表达,但缺乏一点勇气举手,教师便让化学课代表站起来回答问题,接着陆陆续续同学们都开始举起了手,想要跃跃欲试。小俊看到课代表表现得很棒,但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于是决定向课代表学习,勇敢站了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们都觉得他讲得很精彩,纷纷为小俊鼓掌。这极大地增强了小俊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小俊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每当开始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默默告诉自己可以做到。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

围绕案例内容,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小俊是如何增强自我效能的呢?你增强自我效能的方法有哪些?”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分析案例时间。在充足时间的保障下,学生迁移课堂认知,分析案例,探寻增强自我效能的方法。之后,教师随机选择学生,鼓励其阐述问题答案。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总结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实践表明,学生通过体验案例分析活动,做到了学用结合,强化了已有认知,积累了生活经验,也为在生活中提升自我效能做好了准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要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依据,遵循相关原则,如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尊重学生主体性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立足不同教学环节,应用不同的方法,创设多样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通过发挥自主性,建构良好的心理认知,践行良好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唤醒积极的情绪力量和人际力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学建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