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音版教材的初中音乐“实践与创造”教学策略

2023-01-21 17:12梁丹明
名师在线 2022年36期
关键词:乐曲旋律教材

文/梁丹明

引 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艺术体验”,要求教师以艺术课程的实践性为导向,组织多样的、以艺术体验为主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发展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为教师指明了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方向——创设以艺术体验为主的活动[1]。实际上,随着音乐教学的深入发展,人音版教材早已以艺术体验为重点,设置了“实践与创造”栏目,为师生提供了艺术体验便利。“实践与创造”栏目包括多样内容,如分析音乐作品要素、即兴表演、改编创作歌曲等[2]。有效实施“实践与创造”教学,可以在实现教材价值的同时,使学生参与多样的艺术体验活动,提高音乐学习兴趣,掌握音乐学习内容,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但当前有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认知“实践与创造”的价值,或忽视此栏目,或机械地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方式单一,导致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兴趣缺失等。因此,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教师、学生及师生共同入手。

一、教师本位——任重而道远

教师本位是指教师提升“实践与创造”教学能力。当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时,就会有效运用教材中的“实践与创造”栏目,实现高效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一)转变观念,优化方式

部分教师因为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此情况,教师要把握新课程改革时机,以日常教学为依托,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方式,增强自身教学能力,有效实施“实践与创造”教学。

以《大海啊,故乡》为例,本节课的“实践与创造”要求为:背唱《大海啊,故乡》,练习3/4 X X X. X X| X X X - |节奏。设计用不同的力度和贴切的情感演唱第3、5、7句中的“大海啊”。此要求驱动教师以生为本。对此,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组织多样活动。如教师可先组织节奏型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建构初步认知,并鼓励其自主、合作观察乐谱。之后,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边聆听边思考,发现3/4 X X X. X X| X X X - |这一节奏型,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增强演唱自信心。接着,教师可组织旋律走向力度判断活动,引导学生聆听、感受、比较3、5、7句的力度,增强认知。然后,教师可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鼓励其发散思维,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不同的力度和情感,歌唱3、5、7句中的“大海啊”。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可以顺其自然地转变教学方式,切实做到以生为本。学生参与多样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轻松地掌握基础知识,自觉编创、歌唱,提高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水平。此外,教师也会因此实现“做中学”,增强自身教学能力。

(二)挖掘教材,课堂实践

挖掘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实践的保障[3]。教师机械地教教材,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低效。《课程标准》倡导“用教材教”。挖掘教材,正是教师“用教材教”的实践表现。通过挖掘教材,教师可以获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课堂实践,实现教材价值。因此,在“创造与运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情,挖掘教材,有依据地进行课堂实践。

以《京腔昆韵》单元的“创造与实践”为例,该栏目置于单元最后。在教学前,教师要研读“创造与实践”要求,结合学生学情,确定具体的教学要求,并前置“创造与实践”栏目。具体而言,本单元的“创造与实践”要求为(1)聆听三段锣鼓经。请根据节奏、速度、音色等特点尝试为其设计表演动作。(2)分小组尝试用打击乐器练习下面两段京剧锣鼓经。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锣鼓经的相关内容,但尚未准确掌握锣鼓经的念法和节奏型。对此,教师可确定教学要求:“聆听三段锣鼓经。请根据节奏、速度、音色等特点尝试为其设计表演动作”,引导学生聆听,从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建立认知。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融入锣鼓经的念法,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在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后,教师可综合“创造与实践”中的两项要求,引导学生迁移认知,设计表演动作,演奏打击乐器。

教师挖掘教材,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学情,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还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及时迁移学习所得,自由地编创、表演,深入掌握所学,发展审美创造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二、学生本位——学而时习之

学生本位是指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夯实基础,积极实践。通过夯实基础,积极实践,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增强认知,自由创造,发展艺术实践素养。对此,在“创造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创造与实践”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积极实践。

(一)探索发现,夯实基础

扎实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创造、实践的保障。“创造与实践”栏目设置了诸多基本乐理知识,助力学生夯实音乐基础。学生是参与“创造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探索、发现是学生主体性的实践体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创造与实践”中的基本乐理知识,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夯实音乐基础。

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本节课的“实践与创造”要求为:欣赏《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以水平线为“1”音位置,按照提示画出前两小节的旋律线,讨论旋律的起伏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影响。在此要求的指引下,教师可先播放微视频,让学生了解电影的背景内容。接着,教师组织复习活动,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联想、交流旋律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回顾相关知识点,踊跃作答,如“旋律由节奏、节拍、力度等结合而成”,从而为探索、发现《辛德勒的名单》的旋律做好准备。然后,教师可组织音乐聆听活动并提出任务:“边聆听边画旋律线”。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挥自主性,边听边联想旋律的有关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节奏、节拍上,用手势或笔“画”旋律线,直观地探索、发现乐曲的旋律,建构良好认知。同时,学生因此发挥创造力,创造性地感知、展现乐曲旋律,有利于提高创造水平。之后,教师可继续利用画旋律线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乐曲情感。

在此活动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一步步地发现乐曲旋律,尤其了解了旋律线与音乐情感表达的关系,建构了深刻的音乐感悟,切实夯实了音乐基础。

(二)调动积极性,主动实践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支撑。在学习兴趣的支撑下,学生不仅可以积极探究基础知识,还可以迁移应用,主动实践,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音乐创造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提高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水平。因此,在“创造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实践。

以《军民大生产》为例,该节课的“创造与实践”要求为:学唱《军民大生产》,欣赏《杵歌》,比较它们在节拍、节奏上的不同之处,结合自己的生活,任选其中一首编创歌词,设计动作并进行演唱。在此要求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可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同时创设一个热闹的劳动生产场景。大部分学生在听觉作用下,能够沉浸在场景中,并对此场景产生向往。接着,教师播放《军民大生产》这首乐曲。在学生倾听时,教师提出任务:“在脑海中想象劳动场景,试着用动作表现此场景”。此任务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发挥自主性,边聆听边想象,并编创、演示动作,直观感受乐曲。在感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这首乐曲很有气势。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杵歌》。在学生建立感受后,教师可组织表演活动,随机选择两名学生,引导其分别聆听《军民大生产》和《杵歌》,表演动作。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昂,用有力的动作,如拍桌子、跺脚等,展现了《军民大生产》的节拍、节奏;小幅度地摆动身体和手臂,展现了《杵歌》的节拍、节奏。其他学生在聆听、观看的过程中,细心对比,发现两首乐曲的节奏、节拍的不同之处,能够对劳动号子建立良好认知。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歌曲,编创、表演动作。学生在兴趣和已有认知的双重作用下,能够积极体验创造活动。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产生了学习兴趣,建构了音乐认知,还实现了“做中学”,发展了多样能力,如音乐感知能力、艺术表现力等。

三、师生本位——润物细无声

(一)实践创造,教学相长

“实践与创造”栏目展现了丰富的音乐活动内容,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实践与创造”内容,采用适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创造机会,使其展现自我,发展素养。

以《我和你》为例,本节课的“实践与创造”要求为:将歌曲《我和你》前8小节旋律编创成三拍子的舞曲,并进行视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欣赏乐曲,如聆听乐曲,做手势;徒手画旋律线条,感受旋律走向;对比旋律,了解民族音乐创作手法;钢琴伴奏,演唱歌曲,掌握旋律;分析乐曲,确定音符;教师范唱,集体演唱。在体验这些活动后,大部分学生对乐曲内容建构了良好认知。于是,教师依据“实践与创造”内容,组织表演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先建立异质小组,接着提出编创任务。在编创任务的作用下,各组成员纷纷展示自我,彰显个性,提出独特看法,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推动了编创活动顺利开展,增强了编创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在规定的任务时间结束后,教师可搭建舞台,引导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弹奏钢琴,有的舞动身体,有的边唱歌曲边跳舞。每个小组成员都用优美的动作,展现了歌曲场景,表达了积极情感。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创造活动,既可以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又可以张扬个性,顺其自然地提高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水平。部分学生因反复聆听、歌唱、表演,感受到了乐曲中蕴含的浓浓深情,有利于吸收传统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因创设系列活动,也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增强了“创造与实践”教学效果。

(二)拓展延伸,综合发展

“实践与创造”栏目除了针对歌唱课、欣赏课设置要求外,还设置了拓展学习内容。拓展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延伸课堂教学于课外,使学生体验多样的创造实践活动,实现综合发展。所以,在“实践与创造”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学习内容,延伸课堂于课外,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使其掌握所学,塑造品质,锻炼能力。

以“乐海泛舟”单元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可结合学生学情和“创造与实践”要求,延伸课堂于课外服务,为学生提供塑料杯、小桶、橡皮筋等材料,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自制拨弦乐器,并自选单元中的一首乐曲进行演奏。充足的课外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造机会。学生在小组中,纷纷迁移单元认知,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拨弦乐器,尝试演奏。

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做到了学用结合,还潜移默化地锻炼了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创意实践能力等,有利于实现综合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实践与创造”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进行艺术体验,掌握音乐知识,发展核心素养,提高音乐学习质量。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教材中的“实践与创造”栏目为“工具”,从教师本位、学生本位和师生本位入手,应用多样策略,将“实践与创造”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实践、创造,掌握所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乐曲旋律教材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父与子
7月,盛夏的旋律
悲伤的乐曲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