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认同:成都博物馆研学旅行设计研究*

2023-01-21 22:08张春阳张可盈白桂湖刘舒宇
文物春秋 2022年5期
关键词:皮影研学成都

张春阳 张可盈 白桂湖 刘舒宇

(成都师范学院 史地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探索与实践[1]。博物馆研学旅行是由文化教育部门、公益机构等组织开展的,以博物馆展览资源及本地文化为依托,以研究性学习和沉浸式体验为主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将博物馆资源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教育资源。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近年来,作为博物馆研学旅行中的施教方及文化内容的输出者,成都博物馆承担起社会教育责任,不断开展和改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都师范学院的研究团队以成都博物馆所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理念与特点,梳理了其课程设计情况,并总结了其成功的原因。

一、围绕地方认同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地方认同是个人或群体与地方互动从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特殊的社会化包含了情感、感知与认知等多种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人与群体将自身定义为某个特定地方的一份子。”[2]学者张琰表示,地方认同包含对地方的认知认同以及情感认同[3]。在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中,活动参与者与博物馆所承载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互动,在汲取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培养情感,逐渐形成地方认同。在认同结构中,人们将“地方”纳入“自我”,那么“地方”就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断强调对学生地方认同的培养,并以此为切入点,厚植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成都博物馆作为四川地标性的文化场所,肩负传承与发扬“天府文化”[4]的使命。古蜀王国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天府文化桂冠上璀璨的明珠,从宝墩遗址到三星堆遗址再到金沙遗址,天府文化早期的历史文化脉络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李冰治水留下的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人民几千年,创造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5]的人间奇迹;杜甫、李白的诗篇光辉闪耀,更是世界文学殿堂中的奇葩……天府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奠定了地方文化自信的基础,带给当地人民身为四川人的自豪感。

在现实语境中,研学旅行是连通教育和旅行的桥梁,用“走出去”的方式,从学校这个固定的教育场所到“地方”上开展新形式的教育活动,以便更好地传承、传播地方文化。它不再是传统的单方面的知识讲授,而是通过可观、可感、可触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输入地方文化、激发情感共鸣以强化地方认同的有效学习方式,“研学旅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建立地方认同的过程”[6]。

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需要有成体系的课程设计,丰富的情境体验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

从2020年9月开始,成都博物馆陆续在周末推出儿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下简称“成博儿童研学旅行”),针对14岁以下学龄儿童,围绕成都博物馆历史展览、民俗展览,在深度挖掘馆藏文物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地方文化基因与发展脉络,结合学龄儿童心智特点,设计了涵盖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内容的研学旅行课程,以及沉浸式手工体验活动和竞技体验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儿童对博物馆文化的探索意识和对地方文化的认知、认同。课程采取线上与线下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当地儿童踊跃报名参与。

“成博儿童研学旅行”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分为前置课程、展厅课程、专题讲堂课程和实操体验课程等四种类型,前后衔接,逐步深化,组成了系统化的研学课程体系。

(一)前置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们参加“成博儿童研学旅行”的兴趣,加强其对研学目标的认识,成都博物馆专门设计、开展了“天府文化进校园”系列前置课程,定期向周边学校,如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锦官城小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成都市石室中学“送课”,课程内容包含博物馆知识、成都历史知识、中国皮影赏析、成都皮影和蜀锦介绍等。前置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开始的研学活动,提前熟悉研学规范,引导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积累的信息及文物历史背景关联起来,为开展下一步的研学课程做好准备。

以成都博物馆的前置课程“影舞万象·中国皮影”为例。此课程以知识讲授的形式,将中国皮影戏的起源发展、流派分布、表演形式、造型特点以及皮影制作流程娓娓道来。课程重点是介绍本地特色皮影——成都皮影。成都皮影被当地人称为“錾灯影”,与其他地区的皮影相比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影人关节较多,表现成年男子的影人嘴上挂着特制的胡须,可以表演其他皮影所不能做出的“吹胡子瞪眼”等动作;其次,头戴羽翎的影人吸收了川剧的绝活,延伸出了本地特色的翎子功。参与研学的儿童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成都皮影,在前置课程营造的情境中对成都皮影所代表的天府文化产生探索欲望,为后期进一步开展研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展厅课程

成都博物馆展馆第2、3层为成都古代历史陈列,第4层为成都近代历史陈列、成都民俗陈列,第5层为皮影与木偶展览。“成博儿童研学旅行”充分利用成都博物馆展陈资源,根据展出文物特色以及展览特色,研发制作展厅课程。

为了充分激发研学旅行儿童学习探索兴趣,避免走马观花,使研学活动流于形式,“成博儿童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者结合儿童心智发育特点,提炼天府文化元素,研发了“趣行成博研学题单”。题单脱胎于成都博物馆常设展的展陈内容,包含民俗篇、近代篇、古代篇和皮影·木偶篇,题目涵盖了成都的历史、文化、文物、民俗等各方面知识,答案则蕴藏在成都博物馆正在开放的展览之中。“趣行成博研学题单”点明了研学课程主题,强化了地方文化符号,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将单向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如2020年9月的古代篇研学题单,按照成都历史发展脉络,将秦代以前古蜀文物、李冰治水留下的石犀、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漆人、东汉成都特有的俳优俑、唐代初年极富时代特色的“陵阳公样”蜀锦、两宋时期表现成都人民生活内容的古代画作、明代气势恢宏的蜀王府等本地代表性文化符号融入其中,并以答题闯关模式呈现,充分调动起了参与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此次展厅课程大大加深了研学旅行儿童对天府文化的个体认知与情感认同,从认知过渡为认同,从地方认同升华为地方自信,提升了他们传承与发扬天府文化的责任感与主体意识。

(三)专题讲堂课程

“成博儿童研学旅行”专题讲堂课程内容着重于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和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展示本地历史文化。考虑到儿童的心智认知特点,“成博儿童研学旅行”组织者利用博物馆空间将富有特色的展演和放映相结合,让参与研学旅行儿童在所营造的空间环境和氛围中强化地方认知,使其思维和感受产生互动和交叉,继而在感受、认知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浓厚的情感依赖和文化自信。

如“成博儿童研学旅行”组织者精心打造的《灵犀传说》皮影剧,是将馆藏文物石犀与传统技艺皮影相结合的有效尝试。15分钟的皮影戏,以石犀与李冰的传说为原型,分为“李冰大战水妖”“李冰苦想对策”“灵犀兄弟”“灵犀化石兽镇水妖”4个故事情节,用地道的四川方言讲述了先秦时期李冰修筑都江堰、打造石犀镇水的故事。这是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也是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为参与研学旅行儿童提供了生动深刻的研学体验,其所体现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元素更是深植于参与者的心中。扣人心弦的演出调动了参与研学旅行儿童的多种感官,令其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传承和发扬天府文化的热情。

再以成都博物馆邀请资中木偶剧团为成博研学旅行儿童表演的《变脸》木偶剧为例。杖头木偶是成都最广为人知的木偶戏品种之一,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剧中,表演者还创造性地将川剧变脸元素与木偶操纵技艺相融合,一张张快速变化的脸谱无缝衔接,比真人变脸更具视觉冲击力,赢得了孩子们的满堂喝彩。从真人演绎到木偶登台,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川剧变脸陡然换了个形式,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方传统文化表演,更是以创新形式激发参与研学旅行儿童对本地文化兴趣的新尝试,为增进地方认同、强化文化自信夯实了基础。

(四)实操体验课程

要想研学旅行活动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在情境互动中体现参与性与趣味性。实操体验课程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激励学生在博物馆研学课程中构建地方文化认知的重要环节。在实操体验课程中,“成博儿童研学旅行”设计者充分发掘、利用四川省具有特色的文物及文化符号,如石犀、蜀锦、漆器、画像砖、老茶馆、木偶、皮影等,研发了多种材料包和实操体验活动。实操体验活动根据难度可分成不同层级,以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参与:低年龄段的学生可更多地参与“石犀布袋偶的缝制”“提线小马驹的制作”“画像砖拼图”与“漆器上色”等课程,高年龄段学生则可以多参与“皮影复刻与上色”“文物创意剪纸”“瓷器DIY”“蜀锦织造”等略微复杂的课程。

如“蜀锦织造”实操体验课程,设计者精心准备了织机展示区,由蜀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和讲授。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亲身接触传统技艺,产生了对蜀锦这一具有代表性地方文化的强烈情感共鸣。

再如“影偶奇缘”实操体验课程,设计者根据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省略传统皮影、木偶复杂、精巧的制作过程,直接让孩子们参与上色、组装等操作较为简单但趣味十足的制作环节,激发其动手参与制作的兴趣,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领悟传统技艺中的“工匠精神”,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课程中,皮影与木偶并非是保存在博物馆中冰冷死寂的物品,而是鲜活可感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曾无数次震撼到国人,现在,新一代接班人也已经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其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魅力。

实操体验课程让走出校门进入博物馆的研学旅行儿童有了沉浸式体验,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有实质性收获和阶段性提升。通过参与这些实操活动,儿童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更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内心深处激发了自豪感,由此唤醒了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与热情,提高了对传承、发扬天府文化的主体自觉意识。

小 结

成都博物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将川剧、蜀锦、石犀、漆器等天府文化符号提炼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成博儿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让儿童在研学过程中提高获取知识信息的主动性,在沉浸式体验中解读本地文化符号并与其互动,从地方文化认同与地方情感认同两个维度强化其参与意愿,从而不断觉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地方归属感,增进他们的地方认同感,从社会教育层面上弥补家庭、学校教育的短板。

从2020年9月至2021年底,成都博物馆共开展了476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线上报名2.2万余人次,线下报名1.8万余人次,累计接待研学旅行儿童4万余人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成都儿童的地方认同成效显著,在成都广大中小学生中掀起了学习天府文化的热潮。新华社、红星新闻、川观新闻等媒体均做了跟踪报道。活动课程之一的“花重锦官城·巡游记”社教项目荣获2021年度全国优秀文博社教案例,得到了文博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总结成博儿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依托本地文化特色和馆内丰富的文物资源,根据儿童的年龄段及心智发育特点开发不同层级的研学旅行课程。失败的研学旅行活动大多数缺乏课程设计,缺少情景体验,教育目的不明确。“成博儿童研学旅行”把提升能力、塑造人格、培养地方认同作为教育目的,其课程设计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深度体验、沉浸式学习方法,既满足了拓宽儿童视野、延展课堂学习的需求,也让本地文化的传播、传承“润物细无声”。

其次,深化馆校合作。博物馆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是地方文化的传播中枢,讲好地方故事、弘扬地方文化是其重要的职能。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进度都需要与学校教育对接,如此方能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成都博物馆已与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小学等多所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天府文化进校园”系列品牌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成博儿童研学旅行”通过优势互补,实现馆校资源的有机整合,让成都博物馆的教育辐射面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发挥了本地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地方文化的体验,增进了他们的地方认同。

猜你喜欢
皮影研学成都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穿过成都去看你
研学之旅
数看成都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