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数字鸿沟成因及其弥合路径研究

2023-01-21 07:28杨千腾胡冰晗张瑾皓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鸿沟代际老年人

□文/杨千腾 张 品 胡冰晗 张瑾皓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提要] 随着信息化与老龄化的发展,代际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代际数字鸿沟问题对于建设适老化社会与普惠的信息化社会至关重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代际数字鸿沟的形成与数字适老化社会建设不足、老年人的个人需求与生理原因、数字反哺责任缺失有关。而弥补代际数字鸿沟则主要通过数字反哺与推动适老化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信息化社会加速发展塑造着公众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无论是平时生活中的即时通讯、生物识别、在线支付、线上预约,还是疫情防控期间关系出行的“健康码”、在线办公等,都证明了数字生活正在加速到来。但是老年人因为其自身学习速度慢以及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执念,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属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上当前的手机软件开发、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应用、智能产品开发等并不注重对老年用户使用习惯与思维的关注,使得老年人与数字社会产生一道鸿沟,也就成为了因为代际、年龄差异而导致的代际数字鸿沟。本文认为,代际数字鸿沟是指因为年龄差异导致的不同代际在使用数字技术方面能力上的差异,同时还包括由此而产生的代际间的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及生活习惯差异。代际数字鸿沟在当前社会的体现更多是老年人无法融入数字社会、无法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社会福利甚至举步维艰。代际数字鸿沟成为影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发展红利普惠更多人民,使更多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阻碍之一。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与政策,旨在积极发挥各方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2020 年11 月24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21 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医疗、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 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分析代际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从构建适老化社会与推动数字反哺两个方面提出填补代际数字鸿沟的路径。

一、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

“数字鸿沟”一词最先出自报纸的新闻报道。1995 年,美国政府发布“Falling through the Net”的研究报告,使这一术语开始流行。从微观角度来看,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道数字鸿沟”即接入沟,指的是在电脑和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第二道数字鸿沟”即使用沟,关注的是电脑和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使用程度上存在的差距;“第三道数字鸿沟”即知识沟,关注的是接入沟和使用沟带来的信息供给、接收及使用上的差异,和由此带来的知识获取上的差异。

在社会整体老龄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如今互联网与数字化的发展,2018 年3 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养老领域要推进“互联网+”,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成良好社会风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积极老龄化”的概念界定,它既包括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也包括老年人对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和公民事务等多种活动参与的能力。这一界定被彭青云等国内学者所接受,即否认单纯的被动依赖,强调主动参与和自治。对于老年人而言,要想适应数字化给工作、生活和教育等各方面带来的变化,就要像幼时学习吃饭走路一样重新学习各种数字化生存的新技能,这是相对困难的,需要学界不断探索和总结积极老龄化的途径。其中,“适老化社会”的发展和代际相互间的反哺逐步成为学界主流研究的方向。

“适老技术”一词最早于1991 年第一届国际适老技术会议上提出,其定义为“综合老年学与现代科技手段,支撑老年人健康、舒适、安全地独立生活的科技与社会环境”。这一定义被国内诸多学者采纳,其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也包括医疗保健、休闲旅游乃至永生安排等满足新时代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及服务。由此引申出“适老产业”的概念,引用率较高的是陆杰华给出的定义:适老产业是目标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口的产业体系,包括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当这些概念融入主流社会活动时,便形成了所谓的“适老化社会”,这一概念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下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数字反哺作为文化反哺的一个层面,与“代沟”“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再社会化”等概念密切相关。美国人类社会学家米德认为,代沟是社会高度技术化的产物。现代科技给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很高的物质享受,这种物质享受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断裂。于是家庭意识淡化,社会流动增加,青年一代经过一段时间的独来独往之后,主体意识觉醒,“他们以全新的眼光对他们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判断,去审视一个以前从来未有的世界”。国内学者周怡认为,“代沟”是指不同代人在社会拥有方面和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以致冲突的社会现象。而因为代沟的出现并基于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并喻文化是晚辈和长辈的学习同时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

“文化反哺”一词最早由周晓虹于1988 年提出,他对于家庭文化反哺的研究时间长、范围广、覆盖全面,力图通过微观的家庭单位揭开社会变迁的宏观图卷,他对于新媒介对代沟影响的发现和结论,影响了后来许多的国内相关传播学研究,他对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等传授给年长一代的现象进行阐释并形成“文化反哺”概念与理论。其对“文化反哺”的定义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并且,周晓虹持续对“文化反哺”进行关注,他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代沟现象愈加明显与普遍,而“文化反哺”对于填补“代沟”的作用也显而易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周晓虹意识到网络时代对家庭两代人的深度冲击,认为代际文化继承断裂的强势表现和重要动因是数字代沟,并对造成文化反哺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总结,认为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是影响代沟的主要原因,并进而引发了学界对“数字反哺”的研究与讨论。

“数字反哺”的定义其实并不明确,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的概念,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比如周裕琼通过问卷对亲子两代新媒体采纳和使用情况,与新媒体有关的亲子互动情况,比如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的收入等都是影响父母使用新媒体熟练度的因素,以及数字反哺后家庭地位的变迁情况做了调查,得出“数字反哺”有助于提高家庭中子女家庭地位、和谐家庭关系。而王倩的研究则主要从访谈质性的角度,对数字代沟的表现、数字鸿沟形成的原因、不同家庭数字反哺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等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不同人群面临数字鸿沟的现状、青年人数字反哺方式与效果的异同、数字反哺对家庭关系的改善结果等。总之,我们可以暂且把“数字反哺”定义为“文化反哺”在数字技术上的体现。刘锦、李珂欣(2018)对数字反哺的研究已进入具体领域,从协助老年人使用微信、支付宝等具体手机软件入手,对老年人使用微信的语言、表情包、主要功能的使用差异与相关能力进行研究,也有注重到大学生在数字反哺。

回顾已有研究与文献,我们发现对于数字鸿沟、文化反哺、数字反哺的定义已经比较明确,对数字鸿沟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数字反哺的实践和其活动的意义的研究较多,就“数字反哺”领域而言,基于微信等媒体的研究已经展开,并且认为应该通过家庭场景来践行数字反哺责任。但是,对于推动“数字反哺”的途径、如何把“数字反哺”行动推广到社会行动、年轻人“数字反哺”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老年群体对于数字技术的需要及当期的使用困难的相关研究是相对不足的。而这些研究空白关系到如何将数字反哺上升到社会行动,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从而解决代际数字鸿沟问题,这些研究空白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方向,以期完善数字反哺理论,并推动数字反哺的社会实践。

二、代际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社会适老化程度低。“数字鸿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原因具有多重性,其中社会原因占很大一部分,可以将区域社会对老年人的不友好归结为信息资源的差距、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政府相关政策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因此,一方面不能仅仅从智能手机或是社区看待这个问题,还要考虑从社会系统的层面剖析其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地罗列数字鸿沟在技术、教育、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产生原因,更要关注原因间的逻辑结构以及每一个原因在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老年人市场方面,老年人消费能力相对较低,产品设计没充分考虑老年人消费需求。现在,一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多站在年轻人角度设计,从而使得青年成为文化占优阶层,并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和稀缺性,通过排斥或贬低其他文化来获取自身文化地位的统治权。

在社区建设方面,智慧服务成本高,比如一些社区采取了一键式叫车服务,供老年人简单快速地预约出租车,但运营成本高,更新换代快,社区难以承担。而且由于许多一键式服务,如一键叫车等,投入产出比不平衡,单靠社区难以永续发展。同时,智能设备发展快,许多家具现在都可以实现智能化,但部分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智能设备更新换代快,老人的自主学习难度大,社区教学想要顾全所有老人的所有需求,难度较大。社区和家庭存在合作鸿沟,许多独居老人的子女在外打拼,他们不愿意麻烦子女,又比较信任居委会和社区,因此在数字问题上他们更愿意寻求社区的帮助,但社区难以长期准确地顾及每个人。而数字操作的远程教学效果有限,社区和家庭之间合作,共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较难进行。

在推动老年人自身融入数字化社会的同时,也要提高数字化社会的建设水平,通过调查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形成困难的原因后,给政府、社区、商场、医院、银行、软件开发商等场景提出改善意见,从而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推动城市解决老龄化与信息化产生的难题。

(二)智能设备适老化程度低。从市场经济来看,老年人市场空间小,智能化产品设计没充分考虑老年人消费需求,一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多站在年轻人角度设计。生活场景适老化不足情况同样存在,包括医院、银行等都需要线上预约或办事,而线上流程过于复杂,使得老人生活更加不便。适老化程度低还体现在老年人使用手机软件时的体验感和效果上。在设计智能手机时,对老年群体的信息安全保护仍有缺失,手机软件对包括老年人银行卡、健康病历等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等活动,大大增加了老年人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老年人对手机软件个人信息保护满意度低,通过手机软件进行的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老年人在享受智能化服务的时候缺乏判断力和防范意识,增加了老年人被诈骗的风险。在便捷度方面,手机软件的界面设计复杂、功能繁杂,使得老年人无法准确找到所需的软件服务,同时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经常弹出的垃圾信息或广告推销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使用体验,增大了操作难度,提高了误点的风险。对于扫码点餐、预约挂号、线上缴费等功能,老年人普遍表示自己不会操作但很希望学会,这与这些附加功能的“隐藏性”,即功能图标和名称含义不清有很大的关系。在舒适度方面,软件的字体大小可以进行调整,但手机软件涉及的验证码和滑动验证以及功能名称含义的不清晰,都会造成老年人的使用不便,阻碍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学习,如勾选同意协议书等延伸问题,都会让老年人使用不方便。

(三)老年人存在使用数字技术的需求

1、个人生活需求。数字化常态下,城市老年群体对老年生活的态度积极,对新事物的学习意愿强烈,许多老年人对于手机里各种功能的使用热情普遍较高,而且有部分老人已经能够灵活使用线上程序比如外卖、打车、买票等来方便自己的生活。但是,老年群体受年龄、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出行会受到诸多限制。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外出管制更加严格,需要相关健康码或者电子健康证明凭证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就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更多不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对使用地图导航以及在线叫车等服务功能十分感兴趣。因此,如果老年人能学会使用微信小程序、在线选购食材、外卖上门,就能有效解决外出买菜等许多问题。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老人仍然因不会使用微信支付、无法网上预约就医和生活缴费等而感到十分不便。

2、个人情感需求。如今,数字科技飞速发展,微信等社交媒体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文字、语音以及视频通话功能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老年人的生理局限,使老年人无需走动就能即时与亲友取得联系,寻回缺位的真实陪伴,增进感情是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子女常年在外,老年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失落的情绪,他们将微信当作与子女沟通、联系感情的重要工具。调查显示,“发/抢红包”是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功能。“发/抢红包”之所以深受老年群体喜爱,主要在于它契合了用户内心的情感互动需求以及在这种互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能量”。

然而在情感需求方面,老年人仍然因为不会使用转换前置或者后置摄像头而产生不便,在线上沟通时存在障碍,也有会点开红包收取但不会发出红包或者转账的情况,从而丧失与子女情感交流的一些机会。诸多老年人会使用朋友圈功能,他们会查看朋友圈了解子女的生活现状,但不会自己发布,甚至会因为朋友圈的广告而苦恼。老年群体对于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不敏感,而且不喜欢功能的单独使用。老年群体是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来一站式全部解决问题。

3、社会融入需求。老年群体在退休后因社会角色的变化、社会地位的转换,落差感随之而来,老年人需要能够慰藉心灵、能够帮助他们和社会有连接感而不至于感觉被社会抛弃的途径。但是,网络文化的主导权仿佛被年轻人所左右,并且两个群体之间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不同,就以微信表情为例,对于老年群体“微笑”就是表达友好的赞同态度,而受网络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看来“微笑”可以用来代表一种嘲讽,这样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是数字鸿沟的来源。

在如今信息轰炸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老年群体接触媒体时间较短、经验较少,缺乏警惕性,有可能掉进社交媒体平台的陷阱中。比如,各类网络活动不乏“返现”“扫码领红包”等虚假信息,需要仔细辨别,不然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发生财产损失,老年人群体由于信息真伪识别能力、媒介素养较弱而容易上当受骗,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是导致老年人抗拒和排斥使用社交软件的原因之一。

(四)客观生理原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也随之下降,如记忆力、反应力的衰退,身体灵敏程度下降,视觉听觉变弱等,都会对老年人智能设备的使用造成阻碍。老人在没有亲朋好友的指导下,独自完成手机的各项操作时往往会因为不熟悉功能而出现差错。记忆力差的老人在一次教导没多久后还容易出现遗忘的情况,长久下去老人对使用智能设备会产生消极心理,如畏惧、不耐、自卑等,进一步影响老年人克服数字鸿沟的信心。

(五)青年群体数字反哺责任缺位。当前大多数年轻人很少与自己的祖代共同居住,再加之生活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年轻人与祖代共同相处的时间受限。以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为例,每年与老人相处的时间只有在寒暑假期间,而且相处的方式往往是拜访、共同吃饭或外出,老年人非常珍惜和回家的年轻人相处的时间,对从外地回家的青年人更有一种“百依百顺”的情感,若是青年人显露出“不耐烦”“不情愿”的情感,老年人便很“知趣”地不再要求年轻人帮助自己了。

而从年轻人自身角度探析,缺乏对老年人数字服务的责任意识与耐心是主要影响因素,沟通方式与传授知识的方式也同样影响数字反哺的效果与意愿。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帮助老年人解决数字技术方面的困难是自己的家庭责任,而且在面对老年人“幼稚”的问题时,年轻人不愿意解答,再加上老年人理解能力差,不能理解一些“洋词”,使得沟通不畅,更加使年轻人不耐烦解答。许多年轻人无法理解老年人使用手机等方面的困境所在,不能有效解答老年人的困惑,而且也很少有年轻人会主动给老年人介绍当前的网络文化与思维,只是帮助老年人解决当下遇到的困难,只做到了“授人以鱼”,并没有做到“授人以渔”。这些都是青年群体数字反哺责任缺失的表现。

三、填补代际数字鸿沟的路径

(一)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政府与社会各界需共同致力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尤其是解决和满足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困难和需求,既要投入与开发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线上、移动端的服务方式,也要选择性地保留那些适合老年人的传统的、原始的服务方式。政府等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应当保证线上与线下服务同待遇,不能一刀切地全部关闭线下服务通道,尤其在银行、医院等场景下,不能强制要求老年群体使用自助柜台机或手机App 办理业务。工作人员应协助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并采取简便、易懂的方式方法为老年人服务。与此同时,合理配备引导人员和现场接待窗口,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精简服务流程,确保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老年人能同等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

此外,社区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对使用数字技术困难的老年人开展培训与协助服务;老年大学、养老机构等老年服务机构也应重视培训,以更好地为老年群体融入信息化社会提供必要支持。

在政府治理层面,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向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普惠资源,组织、整合非政府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以及高校、互联网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的公益资源、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只有让老年人搭上数字社会的快车,畅享数字社会的无障碍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才能更进一步。为了跨越数字鸿沟,我们除了强调老年人的自主学习,也要合理保留“土办法”“传统办法”,让社会适应老年人的生活节奏。

(二)强化青少年数字反哺意识与能力。无论是依赖社区协助,还是政府通过组织企业、高校、服务机构等资源对老年人进行培训教育,都是一种依靠家庭外部力量的“外部协助”,但“外部协助”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例如:活动资金的来源是否持续稳定,政府、社区的意愿与能力是否可持续等。因此,“家庭内部”的协助活动,即“数字反哺”不可忽视,社会应鼓励子女与老年人面对面沟通互动,向年长一代持续传递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通过日积月累的反哺行动,使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提高青少年的数字反哺意识,在社会上形成“数字反哺”的舆论与行动氛围。

(三)践行家庭环境下的数字反哺。作为信息社会原住民的青少年应从身边做起,主动解决家中老人长辈的数字难题,用自身行动弘扬“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美德,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弘扬新家风,塑造新型家庭关系。此模式不仅可以缓解数字鸿沟问题,也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鼓励其子女为其祖代提供协助,并以身作则,为青少年树立榜样作用;同时,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助老爱老活动时,应将数字反哺作为爱老助老的具体方式之一,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四)推动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开发设计。除了让老年人适应手机等智能设备外,智能设备主动迎合老年人需要也十分重要。智能设备厂商在设计操作系统、操作手势、操作思维、页面布局时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切实需要,优先考虑更大的字体、更简化的思维、更通俗的名词、一站式的集成搜索、语音搜索等特性,例如把老年人常用的应用与服务放置于较为明显、易于搜索的地方。目前已有相关实践,上海市政府开发的“一网通办”移动端软件“随申办市民云”就开设了专门的“长者模式”,打造老年友好的服务界面,其主要特色就是将老年群体常用的“随申码”“公交车”“医保卡”等页面放大且放在显著位置,以符合老年人的操作习惯。

综上,本文得出当前数字鸿沟形成原因不仅在于老年人自身的限制,更在于当前社会、政府、企业、机构等对于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支持与包容性不足,即社会适老化程度较低,还有家庭年轻一代成员数字反哺责任的缺失,家庭对于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支持度不足。而弥合数字鸿沟的途径则包括开展数字反哺与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两个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家政策扶植的大背景下,努力解决老年人口所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是大势所趋,更是时代必然。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有关信息化原住民对老年人的反哺路径的相关研究,以求对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鸿沟代际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