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1-21 09:33韦燕燕张秀玲韦翔华
南方农机 2023年1期
关键词:肥料思政土壤

韦燕燕 , 张秀玲 , 韦翔华 , 何 冰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教师的育人功能,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全方面推进课程思政,为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明确了前进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已是必然[1]。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本科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中,“土壤肥料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如何充分挖掘“土壤肥料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知识紧密结合,是该课程每个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广西大学植物营养学教学团队就如何切实提升“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和实践,以期为提高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 “土壤肥料学”课程特色及育人目标

“土壤肥料学”课程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部分内容,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2-3]。在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广西大学“土壤肥料学”课程在充满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教学内容中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并融入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使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土壤与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及使用技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2)能力目标。能够依照农业基本理论和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素质目标。培养了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想政治要素挖掘

课题组结合“土壤肥料学”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实施策略,梳理“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了五类“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1)国家方针政策案例。在绪论章节,介绍国家“十三五”规划“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体现了国家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的重要关系。在有机肥料章节,介绍农业部制订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4],“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深刻解读有机肥代替化肥、秸秆碳化还田对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意义。通过重点介绍这些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大国担当,提高学生国家荣誉感和专业责任感。

2)社会焦点问题案例。在配方施肥及施肥与环境章节,针对全球温室气体效应,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氮肥的施用,经微生物作用会产生N2O、CH4等温室气体,客观认识肥料的施用问题,肥料的施用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但是过量施用肥料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肥料施用问题,科学施肥对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社会焦点问题,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3)中华优秀诗词、谚语。比如《艺圃》“耰锄不惮勤,常恐地力瘦”就直接点出了“地力”即土壤肥沃程度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道出了肥料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形象生动地解析了土壤水分中“毛管水”与土壤热量的关系。通过这些便于记忆的优秀诗词、谚语让学生轻松掌握该知识点,感受我国悠久农业文明,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大国三农”情怀的培养。

4)著名学者学术贡献。如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营养学家张福锁教授事迹,他发现过量氮肥施用引发中国农田大面积酸化,推动作物减肥增效技术和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发展,突破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难题,并首创“科技小院”扎根农村的技术应用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科技进入田间地头带动千百万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6]。通过著名学者的事迹,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情怀,鼓励学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5)前沿科技、有争议的技术进展。介绍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如结合广西红壤“酸、黏、板、瘦”特点,探讨如何进行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结合当前秸秆还田现状,探讨秸秆还田中的利弊问题及对策。课程中融入广西大学农学院相关教师的研究成果,在微量元素锰元素章节,融入黎晓峰教授课题组“锰毒诱导宿根甘蔗幼苗黄化”的相关成果[7]。通过查阅相关前沿科技和文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激发其学术兴趣,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精神、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

3 “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与实践

3.1 注重团队建设,提升思政水平

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效果,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提升课程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核心要点[8]。开课前课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组织团队教师进行思政研讨,每一章节确定至少一个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将各部分思政内容进行汇总,形成“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库。加强对团队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发挥优秀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团队中的年轻老师迅速成长起来,熟练掌握课程中德育元素运用方法和技能。

3.2 丰富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思政

要在专业课程中合理巧妙无痕地以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效果,实现育人铸魂[9]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多媒体授课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思政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广西大学慕课学习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土壤肥料学”翻转课堂,课前上传“土壤肥料学”方面的文献、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资料或链接,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思考的同时,教师结合线下课堂进行重难点讲解答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课堂讨论法。通过开展主题讨论,按学习小组分别查找资料,进行汇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树立自主高效正确的学习方法。

3.3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是一个涵盖教育教学诸多要素和维度的复合型命题,如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理论成果等完全可以实现量化的考核,但对于教学认知、价值内化、课程效能等无法简单地进行量化评价,因此需要引入质性评价[10]。在“土壤肥料学”课程考核中,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素质考核,考核方式由原先的“理论+技能”改为“理论+技能+素质”考核,三者占比分别为60%、20%和20%。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进行全面考量,从而形成全过程、多角度、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4 “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学生的学习风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壤肥料学”课堂上表现活跃,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辨能力大幅度提升。同时,线上相关资料学习进度、讨论的参与度、作业的完成率达到100%。线下学生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态度认真,提交实验报告完整且内容撰写有层次。课程汇报过程中学生分小组查找文献资料、制作PPT,团队合作愉快、参与度高,PPT制作精美,汇报精彩。与历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比发现,学生认知和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明显提升。

5 结语

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课题组通过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素质,组建教学团队,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从更深层次挖掘思政元素,将政治认同、爱国情怀、“大国三农”情怀、历史责任担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融会贯通,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内涵,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与考核的同步化,实施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肥料思政土壤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土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思政课“需求侧”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