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家学说形成的主要因素角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2023-01-22 04:12张俐敏高晓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药发展

张俐敏 周 洁 高晓涵

(1.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中医理论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并随之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想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医,必然要从中医理论入手,未来中医理论的研究发展方向也离不开这些关键因素。

1 历史因素

中医学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在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中产生了不同的疾病谱、不同的诊治思维和不同的用药风格,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从多个角度不断发展完善了中医理论。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记载有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从这一疑问可以看出,黄帝显然已经认识到了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的区别,而岐伯给出的回答让人恍然大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岐伯认为生活、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是二者不同的根源,明确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体质、疾病亦有很大区别。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汲取并总结经验,进而逐步上升为中医理论并形成体系。

2 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对中医学的影响,古人则认识得更早,《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就可窥见疾病、健康、寿命等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指出了地域不同,发病病邪亦不同。而《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更加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域的人群体质各不相同,如东方“天地之所始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为“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处“天地所闭藏之域”,故“脏寒”;南方乃“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不同地域可以形成不同的地理、气候、物产、生活习俗等,同时不同地域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区系,势必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也会对治疗方法、工具创造性发明产生影响,这也许是地域性对中医各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且雨水较少,多为寒邪、燥邪致病,而平原地区气温炎热、降水较多、地势低洼,致病的外邪则以湿邪、热邪多见。即使在同一地域下,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改变地域疾病谱,如四季气候不同,各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中医在诊疗疾病时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面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疾病进行个体化诊疗,逐渐形成了带有该地区地域特点的诊疗特色,地域性医学流派应运而生。它以灵活运用中医理论防治疾病的特色为依据进行归类,其出发点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文化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2]。它既保留了中医学的共性,又体现了地方医疗保健药物方式的特性。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时时刻刻都会对人产生影响,《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异法方宜论》等篇章就展示了地理医学和气象医学的内容。竺可桢作为我国闻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在他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展示了中国近5000 年来气候呈现出寒暖交替的变化规律这一结论,他将这一时期分为4 个温暖期和4 个寒冷期[3]。张仲景作为伤寒学派的开创者,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谓“伤寒”,乃“伤于寒邪”之谓也,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在第2 个寒冷期密不可分。丹溪学派的代表医家从朱丹溪到赵道震均生活在14 世纪,这是一个温暖向寒冷的过渡时期。浙江居于南方,气候温暖宜人,《素问·异法方宜论》有“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之说,因此,丹溪学派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形成滋阴降火的思想主张也不足为怪。明清正值第4 个寒冷期(公元1400—1900年),17 世纪是这500 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河流结冰次数最多,由此可推断,温补学派的诞生和发展与气候因素的影响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第4 寒冷期中还夹杂有2 个相对温暖期(即公元1550—1600 年和公元1720—1830 年),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公元1667—1746年)、薛雪(公元1681—1770 年)、吴瑭(公元1736—1820 年)、王孟英(公元1808—1868 年)基本上都生活在温暖期前后[4]。气候时而寒冷,时而温暖,气温忽高忽低,起伏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疫病的流行,因此,这个寒温变换期是温病学派产生的关键原因。

当某一个时期的医家聚集在某一空间区域内,就形成了医派。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就是孟河医派的发源地。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费、马、巢、丁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使得中医知识争相迸发,进而有所创新,形成知识高地,发展成孟河医派[5]。南宋时期,北方产生了河间和易水两大中医学术流派,而在南方的浙江温州亦形成了以陈无择为龙头,以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等为骨干的“永嘉医派”,他们以《三因方》为基础,围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易简方》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6]。医家们将医疗学术进行本地化创新,通过学术与区域相结合,产生体现该区诊疗特点的新学说。

3 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辽宋金元至明清期间,北方战乱频发,政治腐败,战争使国家基础的水利和耕种的农田遭到严重损坏,民不聊生,民众苦不堪言。反观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再加上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南北之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了最后经济重心的南移。

例如徽商经济的繁荣为新安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成化至清道光年间,是徽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经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比较被轻视的职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对徽商的影响很大。许多商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从商的,他们由读书人转变而来,有因考试不第,有因家境贫寒,长期的儒学教育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们骨子里,他们时刻以儒家伦理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经商积累的大量财富后,致力于发展家乡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徽商中有刻售医籍起家的大书商吴勉学,还有专门从事贩售药材或开药店的商人程宰,都促进了新安医学的发展创新与繁荣。

又如宋代与徽商同为商业中坚力量的晋商,俗语道“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山西地处游牧地区与农耕手工业地区的过渡地区,是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界区域,关外的游牧民族用自己生产的畜牧品,如牲畜、皮货、羊毛等与内地商人的茶叶、食盐、布匹等日用品交换,是晋商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茶叶,不仅有助于脂肪肉食的消化,还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杀菌消毒等药效,在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地区和欧洲的需求量非常大。明中叶以后,晋商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到了盐、米、布、瓷、药材等。“挟资走四方”,晋商的商业资本在全国各地不断地流动、积累与壮大,促进了我国医药的流通、发展和繁荣。

4 小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一年有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中医药抗疫效果显著,中医的疗效和意义逐渐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的病例占比高达92%,湖北省的确诊病例中,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全面的推广使用。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开展中医药抗疫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附属卡雷吉医院植物疗法与整合医学研究创新中心负责人法比奥·费伦佐利就曾与中国专家多次进行了交流,他认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确实有积极的效果,科学实验也证明了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有很多的科研文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一些传统中草药也被列入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中。

面对此情此景,不免让人想到国医大师邓铁涛在谈到2003 年的“非典”时曾说过的话: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不是“实验医学”,中医的方法论是“实践论”。非典、新冠这种严重传染性疾病突然发生时,其实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临床实验”,更不必说“药物实验”了。此刻作为“理论医学”的中医就可以通过观察疾病的临床表现、患者的舌苔脉象、流行特点、天气气候等情况,迅速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作出判断,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解决这一难题。中医理论才是真正指导中医临床的工具,这才是坚定中医药自信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基。

纵观一直提倡的中医药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中医科研”,而结果大多是用科研实验及现代医学的手段“研究中医”,陷入了一个几近废医验药的中医科研怪圈。任应秋先生在第五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提出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 个医学流派[5],从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发展至今,中医在理论方面却鲜有真正的突破与创新。

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应该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尊重其客观发展规律,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影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概念用以提示其科学性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从中医理论发生发展的源头入手,从本质上厘清中医理论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遵从其发生发展的客观趋势,坚定中医药自信理念,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

总之,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中医理论的源头及发展,尊重其自身发生发展规律,是解决中医现代化、中医继承与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方面。也应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药发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