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构建初探*

2023-01-22 04:12王瑾瑾闫国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学考核

王瑾瑾 闫国立

(河南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研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学科[1,2]。相对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而言,预防医学有如下特点:(1)研究对象更为广泛,包括了个体与群体,且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2)突出预防为主,使人群具有更大的健康收益;(3)研究方法多样化,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按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探讨自然、社会与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其最终目标为制定预防对策与措施,达到控制或消除病因,促进健康,提高人类生命质量[3,4]。因此,预防医学学生就需要培养成为除了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之外,还需要能够运用预防医学的专业技能,具备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较强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现有的培养模式与环境下,大部分的教育资源与关注度都更倾向于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预防医学的学生普遍存在只注重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的问题,目前所采用的评价机制也多偏重于卷面成绩与应试能力,重理论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实践教学、综合应用,评价结果多反映的是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而并未体现学生实操能力与综合素质。并不能满足就业后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客观正确的评估一直是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但若评价仅仅是一个等级或一个分数,则很难全面反映出预防医学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如何构建一种评估方式既可以囊括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基础教育目标的培养要求,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迅速捕捉到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从而对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养进行客观、多样化地评价成为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要求,初步探索中医类院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展示学生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历程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1 现有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河南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现行的考核方式采取的大多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指标集中在对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平时作业、随堂测试、实验报告等项目,而终结性测试采取的依然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近年来,学校对于教学考核的评价方式不断在进行改革,纳入了更为多样化的考核路径以及考核指标。但依然存在着缺乏课程特点的个性化设置、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并未考虑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体系不够系统化、评估内容单一、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培养目标达成程度、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所在、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整体系统的评定。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特点各异的,临床医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而预防医学则更为偏重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理念下,实现疾病预防与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方面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急需以培养目标为基准,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立体多维的预防医学复合型人才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

2 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2.1 专业素养方面 作为中医类院校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除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中医学的相关内容。

2.2 专业技能方面 需要学生具备从事防疫工作的能力;卫生检测与监督的能力;分析致病因素与疾病流行规律的能力;对人群进行健康宣教与制定措施计划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与统计分析的科研与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识别与预警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机的能力。

2.3 社会能力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的能力。

2.4 科研能力 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具从各种数据源中检索与分析卫生相关信息的能力;掌握提出科学研究假说、运用科研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 基于培养目标构建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

目前,现有的评价体系只能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评价,并没有办法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客观评定。俄亥俄州霍金学校校长Scott Looney 于2014 年提出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全新学生评价体系的构想,并研发出一套全新的应用于高中生的综合评价体系——A New Model[5]。这套评价体系关注全面能力素养的展示,通过设定学分框架、成绩模型、展示方式来统一呈现。评价结果并不以分数或者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内容包括了分析和创造力(含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全球视野、适应性与探索力、诚信与决策力、心智习惯8 大能力入手,又被细分为61 种具体的考核目标[3,5,6]。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3 年,并不以每年具体学习科目的考试成绩进行分学期分年度的割裂式评价,而是对其在整个高中期间进行持续追踪记录,最终给出一份完整的、系统化的包含了个人及家庭等信息的综合评定结果。同时,评定结果采用了可视化效果极好的饼图进行展示,令人一目了然。本研究拟基于A New Model 的评价方式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评价体系的重组与优化,利于对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养作出更为科学、全面且个性化的最终评定。

3.1 专业素养模块 对于中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模块依然可以延续目前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例如终结性测试等。该部分可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扎实。

3.2 专业技能模块 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对人群劳动、工作、食品、环境等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健康宣教工作;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初级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识别和预警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机的能力。本模块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下列几方面进行评价,包括:(1)预防医学及各种相关基本操作能力:采取各类课程实验实训课的成绩进行评定;(2)识别与预警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机的能力采取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评定;(3)科研能力:采取本科期间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或各类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发表的科研论文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评定。

3.3 数字化素养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办公软件,数字化工具例如音频制作、视频剪辑,网络检索所需信息(不限定与专业相关)等技术手段掌握的程度,以及了解前沿信息技术并能够迅速涉猎的能力。本模块内容采取在某些特定科目例如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的形成性考核项目中设置研究报告等作业形式进行评定。根据学生对于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成度,包括最终呈现形式的可视化程度与自明性进行评定。

3.4 创造性与探索性思维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查学生在不断变化或不确定的研究领域中是否可以迅速适应并立即高效投入工作中去。对于预防医学而言,有许多知识体系在迅速更新,例如方法学部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替,各种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统计分析方法等日新月异,学生对于这种处于动态更新的知识模块,必须具备足够的敏感性以及适应能力。本模块考核时拟对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创新创业能力,参与不同课题时带教教师对其评价,以及在特定科目例如文献检索等对于本领域前沿知识的形成性考核中进行评定。

3.5 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模块 本模块主要对于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团队合作时是否能够高效运作,在发生冲突矛盾时如何解决,是否能够在同伴中赢得威信,对于交付的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共享精神等进行评价。采取在主干课程中对于小组活动以及在班级日常管理事物中学生的参与度与完成度进行评定。

3.6 复杂沟通能力模块 与不同的交流对象或受众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对于外界提供的信息能做到高效、准确的捕捉,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强,能清楚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有效说服受众或交流对象。

这6 大模块独立评价,汇总时按照专业需求赋予不同的权重,且评价体系为动态过程,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出相应的评价,并在毕业时给每一位学生出具一份详细的质性评估报告,方便各类赛事选拔或研究生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等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该评估报告获得学生全方位的信息。

总之,预防医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信息化技能、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公共卫生工作中对于构建起我国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能力,将预防关口前移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对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教改问题,既要体现专业素养又需充分考虑其他多元化目标,本研究所提出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希望可以将评估倾向于全过程、全方位,为真正选拔出优秀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提供思考方向。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医学考核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内部考核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