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热体质研究进展*

2023-01-22 04:12黄麟琅章文春聂建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调理痤疮体质

黄麟琅 章 莹 王 飞 章文春 聂建华

(1.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摇篮班,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3.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

湿热体质是在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作用下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1]。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作息不规律,应酬增多,且易食肥甘厚腻,运动减少,导致湿热之邪长时间损耗人体正气,加上长时间处于湿热环境中,损耗脾胃之气,久而形成湿热体质。该体质者平素面垢油光,形体偏胖或苍瘦,身重困倦,易生痤疮粉刺,大便或燥或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滑数。湿热体质者自身生理病理特点对于某些疾病的形成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搜集近10 年来有关湿热体质理论、实验、临床3 方面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湿热体质概念溯源与特征

1.1 湿热体质概念溯源 湿热体质指的是由于湿热长期蕴于体内,导致人容易烦躁不安、易怒的生理状态。湿热一词最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便有记载:“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2]。《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对饮食导致的湿热致病进行了论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3]。而张仲景则第一次称湿热体质者为“酒客”。清代陆子贤在其著作《六因条辨·伤温辨论》中论及了湿热形成与脏腑的关系:“阳湿者,胃热恒多,即为湿热”。可见湿热体质的形成与胃密切相关。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第一次提出湿热体质。现代医家王琦等[4]则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详细论述了湿热体质的定义、体质特征、成因等内容,为湿热体质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2 湿热体质特征 湿热体质者形体多偏胖,或有苍瘦。大多表现为性格急躁,精神不爽,稍有不顺便心烦不安,易怒,眼睛红赤,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面部常蒙油光,易生痤疮粉刺等皮肤疾患;大便或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则易带下增多,舌红苔黄腻。并且湿热体质者对潮湿或气温偏高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尤其难以适应湿热交蒸的气候。

2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湿热体质人群分布特点如下:(1)中国南部和华北的湿热体质者较多。王琦等[5]对中国的6 个不同地域:中国东部(江苏、安徽)、西部(甘肃、青海)、南部(福建)、华北(北京)、东北(吉林)、中部(河南、江西)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湿热体质者多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华北。(2)男性湿热质者多于女性。冯娟等[6]对福建、浙江、湖南、山西、广西5 省份一般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男性中湿热体质者较女性为多,可能与饮食失宜、嗜好烟酒等有关。(3)年轻人湿热质比例较老年人多。岑澔等[7]对北京市15 岁以上人群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男女性55 岁以下湿热质者都较55 岁以上者多,且男性35~44 岁湿热质的分布出现峰值。(4)商业服务人员和学生湿热质者较多[8]。(5)高文化湿热质较低文化多[9]。

3 实验研究

3.1 基因组学研究 廖岩[10]在对湿热质与平和质外周血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时,发现与平和质相比,湿热质的差异位点共有284 个,其中表达上调109 个,表达下调175 个。参与免疫应答、炎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说明该体质者免疫功能有加强的趋势,参与机体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说明该体质者代谢功能有下降趋势。对生物信息学通路研究分析后发现,湿热体质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炎性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37 条信号通路。从基因组学对湿热体质者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体质形成的内在机制。有学者[11]研究广东地区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与HLA 基因多态性时发现,在广东籍汉族人群中基因频率分布较高的A*02、B*46、DRB1*09 在广东籍湿热组中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可能是自然选择导致某些基因组出现抗病的选择性遗传优势,提示HLA-A*02 可能是广东籍湿热人群的保护性基因。周珊珊等[12]利用表达谱测序技术对比湿热质与正常质人群表达差异显著的相关基因,共得显著差异基因27 个,富集信号通路5 条。这些基因主要与免疫防御、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固醇、叶酸代谢、编码结合蛋白与核小体结构蛋白、细胞外基质裂解等相关,提示湿热质人群基因表达在于免疫防御机能较强、物质代谢紊乱等方面。

3.2 生化组学研究 在生化组学方面研究湿热质有助于寻找湿热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张海林等[13]在对慢性肾脏病湿热质者ICAM1 血清浓度进行测定时发现,与其他质人群相比,湿热体质人群ICAM1 血清浓度最高,因为ICAM1 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提示湿热质者易患慢性肾脏病。马琪[14]对湿热泄泻模型鼠和对照鼠的尿液样本检测后发现模型鼠的某些潜在代谢标志物含量变化,提示核黄素代谢、色氨酸代谢和亚油酸代谢通路紊乱造成模型鼠湿热泄泻。许丹[15]对云南三地脂肪性肝病患者运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脂肪肝发病相关因素时,发现湿热质者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为ALP、FPG。章赛月等[16]对不同体质的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脂水平分析后,发现痰湿质与湿热质者的总胆固醇显著高于其他各型;血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显著高于其他各型。

4 湿热体质的疾病研究

4.1 痤疮与湿热体质 痤疮是一类慢性毛囊皮脂腺疾病,研究[17]发现大于95%的人一生中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的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有学者[18]对中医治疗痤疮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后发现,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处方最多,出现频率达36.76%。李佳凝等[19]对青春期痤疮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进行研究时发现,湿热体质发病的可能性是非湿热质的1.849 倍。张景龙[20]对300 例女性痤疮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多数(87.00%)为兼夹体质,而所有患者中湿热质者所占的比例最大(28.30%)。方程等[21]对2241 名女性志愿者进行面部损美性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调查时发现,随着痤疮程度加重,湿热质占比也明显增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对痤疮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指出汗后湿邪郁于肌表乃生痤疮。赵炳南等[22]认为平素阳热偏亢,肺胃久蕴郁热,循经上犯,又因饮食不节助阳化热,肺胃热盛熏蒸肌表会导致痤疮的形成。

4.2 高血压病与湿热体质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性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23]。我国古代并没有对于高血压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头痛”“眩晕”一类[24]。张进进等[25]通过调查研究944 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提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高血压病患者最常见的4 种偏颇体质,且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证素。尤健赞等[26]对顺德区大良地区合并高尿酸血症的151 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分析发现,患者以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张国辉等[27]对比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与正常血压人群发现,在偏颇体质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的主要体质危险因素为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其代谢指标紊乱情况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袁尚华等[28]指出,正常高值血压者多属于偏颇体质。现代人过量食用高蛋白质、高脂肪类食物均会助生湿热,导致阴阳对立,与高血压病的形成有重要关联。以上均提示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调理体质是根本。

4.3 糖尿病与湿热体质 糖尿病在中国古代多认为是阴虚内热所致,但现代调查研究表明,糖尿病与湿热体质也有密切联系。王梦迪等[29]调查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火热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分布规律时发现,从早期至晚期,湿热证、痰热证、瘀热证、浊热证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郑勇强等[30]对2 型糖尿病与体质相关性进行调查时发现,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在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分布最多。罗嘉莉等[31]对珠三角1600 例老年人进行体质与2 型糖尿病相关性进行调查,其中具有特禀质、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痰湿质这7 种偏颇体质的老年人更容易患2 型糖尿病,并且在单一体质分型中,特禀质、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对于2 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与影响程度更大。因此,研究湿热体质与糖尿病发病机制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4 其他疾病 还有学者[32]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发现湿热质在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痛风等疾病中也分布较高。

5 湿热体质干预研究

5.1 方药干预 王琦[33]教授指出,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决定了体质的可调性,因此纠正或改善体质偏颇,可以减少偏颇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起到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的作用。方药干预利用中药偏性,调整人体脏腑阴阳达到平衡,以改善或改变机体体质[34]。孙学达等[35]对湿热体质调体方药进行深入探析,提出调体主药黄芩、黄连、茵陈、滑石以及调体主方甘露消毒丹,对于湿热体质调理方案的规范化制定和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有学者[36]对42 例单一湿热体质受试者运用“王琦湿热调体方”进行体质调理,提出“王琦湿热调体方”运用藿香、肉豆蔻、生薏苡仁、薄荷、蒲公英、金银花、马齿苋、赤小豆、淡竹叶,清热利湿、芳香醒脾,显著改善湿热体质转化分、湿热症状表现和血清睾酮值、面部油脂值,对湿热体质的改善呈时间依赖关系。此方具有调节湿热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化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5.2 针灸干预 湿热之邪蕴于体内阻滞气机,气机不畅湿热之邪难除,久而导致了湿热体质的形成。针灸疗法可以疏通人体经络、调畅气机达到调理湿热体质的目的。有学者[37]将80 例湿热体质痤疮患者分为2组,一组予以常规针灸治疗,另一组予以调神针法治疗,治疗结束后2 组患者湿热体质及痤疮皮损相对于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且调神针法在改善湿热体质及痤疮皮损方面更有优势,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张瑞雪等[38]运用“易阳通元”法艾灸大椎、神阙穴并配合桂附萸和汤中药方剂,可明显纠正痤疮患者湿热体质,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侯献兵等[39]综合不同针灸方法的治疗层次和优势,采用刮痧、普通针刺及刺血拔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36 例湿热体质痤疮患者进行调治,总有效率达91.7%。

5.3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指的是通过评定健康风险因素,解决相关健康问题,争取实现无病预防、有病早治以及防御治疗相结合的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40],与调理体质预防或改善疾病症状的思想不谋而合。对湿热体质的健康管理主要体现在饮食调理、起居调护、运动调理等方面。

5.3.1 饮食调理 范文昌等[41]针对湿热质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中医药理论,提出湿热质患者在药膳食选用方面应以利湿清热为主,如赤小豆、薏苡仁、莲子、土茯苓、木棉花、猪小肚、苦瓜、茵陈、鸡骨草、溪黄草、车前草、绿豆、空心菜、西瓜、黄瓜、冬瓜、丝瓜等,不宜食用羊肉、狗肉、鳝鱼、韭菜、生姜、辣椒、酒、胡椒、花椒、蜂蜜及火锅、烧烤等助湿生热之品。吴丽丽等[42]对《养老奉亲书》中涉及湿热质调理的食疗方进行分析提出,湿热质的调理在清热化湿的基础上,还需根据病因病机不同,调以宣肺解表、健脾、补肾,加强利湿效果,可用生姜、紫苏、薄荷、葱白、苍耳子、荆芥等解表、宣通肺气;小麦、青粱米、粳米、猪肚、鲤鱼、甘草、蜂蜜等补脾;乌鸡、黑豆、猪肾补肾,助肾健运水湿。

5.3.2 起居调护 杨伟荣[43]认为湿热体质与现代人夏日室内吹空调导致人体不能正常排毒有关,需要人们改善居住生活工作的环境,使之顺应自然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刘含等[44]调查广西166 例湿热体质者提出,湿热体质的形成与饮食偏嗜、运动少、睡眠不规律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提倡合理的饮食结构,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以改善湿热体质。

5.3.3 运动调理 何栩等[45]把48 名湿热体质大学生分为湿热太极拳组和湿热羽毛球组,以观察不同强度运动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提出对于湿热体质人群,大强度运动(羽毛球)较小强度运动(太极拳)更能改善其偏颇体质并促进机能提高。有学者[46]分析大学生不同中医体质的运动能力后,提出湿热质者适合出汗来缓解湿热体质,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前后拉伸时间。

6 小结

目前,湿热体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有关湿热体质的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科学家们正尝试用现代科学手段解释湿热体质形成的内在原因和治疗机制,前景广阔。但目前关于湿热体质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湿热体质与湿热类疾病的区别没有量化标准;(2)对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仍以调查研究为主,有关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且多和痰湿体质形成机制混杂;(3)缺少对湿热体质内在病因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要建立湿热体质的量化标准,其次要对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进行针对性机制研究,尤其要区别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的形成机制,最后要加强对湿热体质的临床试验研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调理痤疮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调理聚合物组合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