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3-01-23 13:04杨志峰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协作育人融合

杨志峰 汪 海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1.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

1.1 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培养新媒体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大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能逃避的话题。[1]课程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载体之一,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定义为:“所有学科(培养科目)的总和,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狭义的课程”。[2]美国卡内基培养促进基金会 1977 年发表的报告《大学课程的使命》曾提到:“课程是代表着知识、信念、价值和技能的课目系统的主体”。[3]

我国教育部在2019年10月30日发布了旨在为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基本原则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建设中国“金课”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建设的核心目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曾指出:“ 什么是‘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同时满足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课程才是‘金课’,也就是一流本科课程。”[4]

我国的一流课程建设为全面提高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尽管不同学科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对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首先,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应当以“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其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最后,一流本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应体现出培养形式的互动性、培养内容的创新性、课堂培养的开放性与培养评价的多元性等课堂变革要素。[5]

1.2 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

在“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背景下,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发展目标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是目前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挑战。新媒体人才培养具体来说需要应对如下挑战。

第一,如何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维度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知识性目标,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时没有导入多维度目标融合的思想,容易导致培养目标的单一和僵化,从而妨碍实现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人才培养过程,使得人才培养过程形式化、模式化。

第二,如何打破封闭式、灌输型的培养模式,形成开放式、探究型的人才培养。知识传授式的培养过程仍然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它依托于传统教材,学生的学习活动被限定于课堂培养的封闭式空间。培养形式和资源的相对封闭性,导致教师很难通过创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探究性人才培养过程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品质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能力,没有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和线上、线下等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资源,满足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求,其中的矛盾有待引入开放式、探究型的培养模式来解决。

第三,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协作探究。“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6]此目标的达成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本质、领悟规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与协作,让学生在感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提升素养、磨炼品格。而传统知识灌输式的培养模式缺少讨论和交流,互动、协作与探究明显不足。

第四,如何改革总结性评价、发展形成性的个性化人才评价。当前以教师为主体、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要形式的总结性评价仍然是常态。这种以考试结果为导向的单维度评价方式,弱化了人才评价的形成性激励功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差异,不利于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等高阶性能力的激励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是新媒体专业发展的土壤,互联网思维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为探索契合时代发展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2.互联网思维的产生和教育运用

2.1 互联网思维的产生

对“互联网思维”这一提法,一般认为是在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其主题演讲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利用互联网的特征、模式和经验思考和解决问题。从此互联网思维的观念逐步被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文彰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7]

2.2 互联网思维的教育运用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互联网思维不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形成了“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范式。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包含的用户至上、互动协作、跨界融合、多元开放的观念和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相互契合,具有深入的教育运用价值。

2.2.1 用户思维的运用

互联网用户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细分化需求,设计和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起用户至上的文化。互联网用户思维重视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8]用户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展业务,在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认为只有深度理解用户才能持续发展。

用户思维的思想可用于构建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培养目标。传统的课程培养过程强调知识性培养目标,围绕教师、依托教材展开培养,通常关注的是教师的培养内容,容易忽视学生个体化差异带来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需求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发。用户思维的教育运用,在于重新审视培养活动的主体在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和用户,而非产品或者容器。必须将“用户至上”的思维迁移到教育领域,就要求学校、教师摆脱视学生为“白板”与 “容器”的陈旧思维,重新审视教育消费的真正用户。[9]

2.2.2 社会化传播思维的运用

互联网社会化传播思维是一种网状传播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进而互动协作的过程。互联网分布式的媒介特征,容易实现互动式的社会化传播,互联网上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是传统媒介很难实现的,这是实现社会化传播的优势所在。创意和灵感需要在交流互动的场景中产生,互联网的社会化传播思维是去中心化的网状传播模式,突破了身份、时间、空间等限制,使得人们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立场和价值取向展开交流、互动和协作,从而达到某种契合。互联网的社会化传播思维是对传统单向、静止交流模式的颠覆。

培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教育传播过程,必然包含交流、互动与观点碰撞。基于互联网社会化传播思维,我们可以在课程培养过程中充分展开交流、互动和协作、探究,利用“线上”和“线下”交融互通的培养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小组协作等多种培养互动。

2.2.3 跨界融合思维的运用

跨界融合思维指的不仅是跨越原有专业或行业的常规界限,进入到新的专业或行业,更重要的是需要形成“1+1>2”的融合创新效果。基于互联网跨界思维可以通过拓展自身的产品或服务的边界,形成与其他行业或企业的相互关联,打造共同的生态圈和利益链,最终实现融合共赢。跨界是一种形式,本质是分享、创新和融合。

跨界融合思维在教育领域有着深入的运用价值,我国正在开展的新文科建设特别强调文科与理科、人文与科技的跨界融合。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应用跨界融合思维,打破分界,支持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学习。

2.2.4 多元开放思维的运用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之精神,它们是互联网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互联网思维的根本来源。多元开放思维不仅包括目标和评价的多元化,而且还包括表达渠道、参与形式和思考角度的开放性。

多元开放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打破封闭、灌输式和单向性的旧教育模式,实现协作式、探究式和互动性的新教育模式。通过多元开放思维的运用,在培养理念、内容、环境、资源和评价等多方面实现开放融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人才培养是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和品质全方面发展为宗旨的体系,培养过程需要满足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要求。实施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不仅在于对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对学生素养和品格的融合与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同时结合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挑战,以下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资源与环境、过程和评价这几个方面探究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从二维目标到多维目标

培养目标是统筹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能为培养过程提供方向与准则。知识和技能的二维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升级为知识、能力、素养和品格的多维培养目标。学生在面对实践问题,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通常并不是仅仅依靠知识和能力这两个维度就能解决,而是需要依靠知识、技能、素养和品格等多维度的综合素质发挥作用。多维培养目标是对二维目标的融合与提升,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回归。

实施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础,通过一系列高阶性、创新性和具有挑战度的探究性育人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格。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实现多维培养目标来达成,由掌握知识和能力延伸至形成素养和品格,最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素养和品格的全面发展。

3.2 人才培养内容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开放融合

人才培养内容是培养目标的载体,能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支持。学生多维培养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依靠知识点的累积,而是需要在交流、讨论、探究和协作中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进而将其内化为能力,同时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

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内容设定的核心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和经历理论联系实践的乐趣。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虽然更加多元和开放,但是仍然必须强调专业培养与行业实际问题的融合与转换。人才培养立足于理论,同时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发挥其作用。在人才培养内容中融合行业素材或者实践案例,设计契合行业需求的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和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人才培养资源和环境建设:构建多维、立体的育人资源与环境

互联网时代的育人资源不仅仅包括教材、教案、课件等辅助性资源,也包括线上互联网教学平台、视频、思维导图等数字化资源。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建设,更重要的是需要建成立体、多维的开放资源平台。

将人才培养资源与课程相结合,可将资源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前预习资源、课中习得资源和课后扩展资源。课前预习资源,是指根据培养目标预先制作的资源,可提供给学生预习使用,如案例、课件、视频、习题等。课中习得资源,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动态习得的资源,如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讨论发言、协作探究、头脑风暴、作品分享等。课后扩展资源,是指用于学习内容扩展和深化的资源,如在互联网教学平台讨论区的学习反思、案例评价等。这三种资源组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育人资源体系。育人资源内容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涵盖图文、音视频、交互习题、问答讨论、头脑风暴、扩展性训练等多种形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资源。[10]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开展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小组协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施沉浸式学习,从而提高育人过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育人环境指的是开展培养活动所需要的培养设备和场所,也包含学习氛围、人际交往、社会信息,乃至生活经验等。学习是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局限于线下培养,而是融合线上和线下育人空间进行交流互动和协作探究。学生可以触及到真实的学习案例,有效地参与探究和实践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育人环境的融合,构建一个交流互动、开放动态、多维立体的育人空间,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接受者,更是学习体验的创造者。

当今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培养环境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智慧的教与学,实现学生智慧发展,是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1]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可以通过融合与拓展线上和线下学习空间,构建一个交流互动、开放动态、多维立体的育人环境。

3.4 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线上、线下与课前、课中、课后的融合

互联网思维下,育人过程由单纯依靠课堂培养走向课前、课中和课后相互融合,由单纯依靠线下培养走向线上和线下相互融合。育人过程的多向交流更加灵活生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探究更加开放多元。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除了保证知识性培养目标外,更加强调知识、能力、素养和品格的有机融合。依托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和工具开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培养探究,围绕知识、能力、素养和品格的培养目标,通过互动、反馈和激励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育人过程设计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现全面融合。线上帮助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目标。课前和课后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和复习资源,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展问题讨论、头脑风暴、协作探究和知识拓展。线下培养重点完成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分享、讨论与协作等高阶性能力建构。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在线学习数据,制定培养策略和评价方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和学生问题进行班级授课,通过教师精讲、师生互动、情境创设、小组协作、作品展示等活动,协助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解决人才培养的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最后达到知识习得、技能建构、价值观和素质培养的目标。

3.5 人才培养评价改革:从总结性评价到基于数据的个性化评价

实施人才培养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培养过程和激励学生。“唯考试、唯分数”是当前人才培养评价的共性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基于互联网思维,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评价至少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进行基于学习数据的形成性评价,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感知和记录学生学习数据,对培养中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从而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断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二是基于学习数据进行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各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采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学生的课程问答、问题讨论、作业探究、作品设计、社会调查、学习感悟和测验考试等进行个性化评价。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入,可以有效克服评价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学生提供客观精准的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同时促进评价改革与发展的科学性。

结语

我国“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在于解决传统人才培养中过于形式化和模式化的痛点,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协作、开放、融合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从而实现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推进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创设知识、能力、素养和品质全面发展的育人空间。

猜你喜欢
协作育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