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2023-01-23 23:49薛金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国家

□薛金华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0023)

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经历了从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落伍者、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巨大转变,经历了从被动现代化、主动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中开创、推进和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迄今为止,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第一次工业化——现代化的中心区域在西欧,以蒸汽化为主要标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第二次工业化——现代化的中心区域从西欧扩大到东欧和北美,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中国学习西方现代化阶段;第三次工业化——现代化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扩散到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中国开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阶段。

一、被动现代化:闭关锁国与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落伍

发生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分水岭,它不但深刻改变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而且也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的胜利”,“它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2]P140作为全球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开拓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业文明从属于工业文明,开启了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侵略、殖民和掠夺的历史。

封闭带来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挨打必然更加落后。在农耕文明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政治制度、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和引领效应,甚至对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典型的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谓是占尽世界先机。中国封建制度超稳定结构保障了封建社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制度的停滞性,窒息了制度的发展性。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急剧转换,在世界体系格局中日趋沉沦化和边缘化。当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和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轰轰烈烈开展时,同时代的中国却沉浸在泱泱大国的旧梦中故步自封,沉浸在闭关锁国的昏睡中自我满足,沉浸在农业经济的虚假繁荣中夜郎自大,拒绝同率先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发生联系,错过了工业化的历史机遇,错失了现代化的发展契机,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落伍。据统计,1800年前后,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时,中国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一较量,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一撞击,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一对垒,封建制度便败下阵来,农业经济和农业文明便不堪一击。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是严重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外因和内因。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门在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同时也被裹挟入由西方列强主导的以殖民化方式推动的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没落的一个转折点和时间节点,此后的中国可谓是每战必败,每败必赔,陷入了被动挨打的悲惨境地。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回溯1840年以来的整个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国人民最悲惨、最痛苦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最耻辱、最屈辱的历史时期。中国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华民族从古代辉煌跌入了近代没落的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者辩证统一。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政治前提,是国家自主性现代化建设的保障。帝国主义通过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残酷地压迫和奴役中国,在这种状态下,中国不可能实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的目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4]P261。政治独立是民族发展的前提。缺乏政治上的独立,便不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注定了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场社会革命为之奠基。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自主现代化的大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剥削、被掠夺、被奴役的命运,彻底摆脱了以依附方式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弊病,从根本上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为实现国家自主性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创造了社会条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的现代化转变,中国开始在真正意义上自主探索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主动现代化:自主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

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西方通过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先后错失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在工业化时代落伍并走向衰落,处于世界现代化浪潮的边缘。在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民族危难时诞生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出场,才从根本上中止中国在世界体系中急剧衰落的颓势,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了转向,目标是建立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独立自主与完整工业体系建立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性课题,但国家富强即现代化的课题成为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更为根本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擘画蓝图。毛泽东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P1437。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就致力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开始着手制定现代化的发展规划。

工业兴则国家兴,工业强则国家强。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是国家自主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上,中国曾同苏联有过分歧与争论,苏联曾要求中国不要搞完整的工业体系。毛泽东和党中央从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反对苏联对中国农业国的安排,保证了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只有经济上独立,国防上强大,已经取得的政治上的独立才能得到巩固。1953年,周恩来指出:“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能不能有依赖心理呢?比如由苏联搞重工业、国防工业,我们搞轻工业,这样行不行呢?我看不行。”[6]P151-152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政治上独立之后,经济上也实现了独立,实现了国家完全的独立。中国正是凭借着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拒绝继续援助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转危为安并保持战略主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毛泽东把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概括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7]P380

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崭新的局面。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目标是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落后的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由穷到富、由废到兴、由弱到强、由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思考与探索。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8]P461此后,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现代化内涵和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和完善。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9]P483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设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0]P479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两步走”设想中的第一步。“两步走”设想中的第二步,虽然目标设置的过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具有的开创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事实证明,正是以此为基础,随着对现代化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适时地对现代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调整与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现代化建设需要逐步前行,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设想和安排,一方面折射了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辛与不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积贫积弱面貌的迫切心情。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鉴于旧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及强大的外部压力,党和国家采取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采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由于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工业化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苏联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基本上是仿效苏联工业化的模式。学习苏联经验和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当时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必然的和必须的。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苏联模式”暴露其局限性,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戒,走自己的路”。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思考与探索。遗憾的是,国际国内情势急变使得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良好开端遭遇挫折。许多很好的思想没能很好地付诸实践,很多有益的实践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使中国现代化道路遭遇了一定的挫折。后来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使这条现代化之路遭到了重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探索呕心沥血,既富有成效也饱含教训。但是,毋庸置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通过“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通过50年代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60年代开启的“三线建设”,70年代初的“四三方案”,中国的工业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及“两弹一星”的国防体系,为国家走上自主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显然,只有当扫描到待充电设备的两端建立连接,发射端读取接收端反馈并写入当前待充电设备的型号、电量等信息后开始充电且充电判断完成,才为一次一对一的无线充电成功。

(二)自主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开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现代化的探索重新回到了既定的轨道。此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成为中国坚定不移的时代中心任务。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11]P162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而提出的,创造性地解决了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困境和所遇到的难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中国打开国门走出去,邓小平和党中央对现代化有了更加清晰而直观的认识。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具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审时度势调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突出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2]P496邓小平对中国落后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性与长期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1]P194。随着理论上的深邃思考,邓小平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1979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小康社会来表述和诠释中国的现代化,把达到小康水平作为20世纪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1]P237此后,“小康”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发展阶段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制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和规划、调整战略和规划、实施战略和规划,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直至成功,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作为大会的主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八大都对现代化发展进行了部署和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在分步骤分阶段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调整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并作出科学部署和系统谋划。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两步走”战略安排,我们党一以贯之地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蓝图。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我们国家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鉴与吸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重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辩证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和作用,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两种不同的体制选择与体制转换。改革开放前,为了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我们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初步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工业化步入正轨,经济基础和国防实力显著夯实,我们党审时度势,实现了从积累到消费,从生产到生活,从建设到民生的任务转变。相应的,也适时实行了经济体制的转换。不同时期破解不同的难题,不同的体制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而作出的策略选择。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两个历史时期过程接续、手段递进、本质相同、目标一致,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不能用一段历史否定另一段历史,不能用一种体制否定另一种体制,不能用一个奇迹否定另一个奇迹,更不能用一代人的奋斗否定另一代人的奋斗。”[1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接力跑。随着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的现代化战略也更加成熟。我们党坚持把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坚持把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贯通,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党擘画的现代化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三、推进和拓展现代化:守正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地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接续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创新性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不断进阶的现代化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创新的理论体系丰富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以其独特的实现方式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霸道逻辑,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对外血腥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西方国家的大国崛起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战争与掠夺、殖民与剥削而问鼎世界之巅的。以葡萄牙的崛起为开端,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先后崛起,其现代化的发展充斥着暴力与血腥、侵略与扩张。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陈旧信条,是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殖民与掠夺。西方国家的发达是建立在非西方国家的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对非西方世界的残暴侵略、野蛮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的崛起是踏着非西方世界人民的血和泪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如英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背后是海外殖民地人民的血泪史。美国的扩张史也是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辛酸史。二是大国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为争夺地区霸权和全球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殖民化利益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西方一些国家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给世界带来战争与动乱,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和突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开启了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之路,开创了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中华民族的治世箴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崇尚“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中国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发展,文明与友善,是古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最好诠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之害、饱经战火蹂躏之苦,更是深深懂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英国的海外殖民使得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成落日余晖。德国、日本法西斯穷兵黩武,发动的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最终自己也难逃惩罚。苏联的霸权扩张最终使其分崩离析。美国的一超独霸使其正在走向衰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侵略扩张必受惩罚。逆历史潮流而动者,终将被历史抛弃。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结论。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坦赞铁路”到“一带一路”,中国秉承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和平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立己达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目标追求,大力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率先垂范,推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互利共赢。

战争意味着毁灭,和平才有未来。和平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和永恒主题。这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基本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中国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超越了国强必霸、强权独霸的西方逻辑;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中国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破除了非赢即输、你赢我输的西方旧思维;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不是文明相处之道,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尊重不同国家人民自主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致力于探索一条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新路。这是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外向特征的高度概括。

(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开创了共同富裕的文明之路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实现资本增殖构成了西方现代化的主导逻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集中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就是资本主宰劳动的发展逻辑。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就是资本雇佣、剥削和压迫劳动的历史。马克思倾尽全力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剖析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强资本弱劳动,资本剥削劳动。作为人类制度现代化的第一个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是富有效率的制度设计,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进行了深刻辛辣的揭露和批判,占人口极少数的资本家剩余价值的满足是建立在绝大多数劳动者生命价值的牺牲基础之上的。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劳而不获。资本主义制度既创造财富,也导致贫穷;既创造辉煌,也制造罪恶;既解放人,也奴役人。资本主义制度形态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二律背反。资本主义社会应该被更高级更文明的社会形态所扬弃。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中心、社会撕裂、两极分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理想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根本价值立场,是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其本质特征,把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其奋斗目标,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劳动、资本和国家构成了现代化发展的三元结构。在资本、劳动和国家三元主体互动中,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将政府视为绝对的恶,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其结果是恶性竞争、两极分化、社会不公,以及难以避免的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将市场经济视为洪水猛兽,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而加以拒斥,其结果是经济体制僵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我们党立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资本、劳动和国家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可以克服资本对劳动的挤压,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真正实现财富的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用制度约束市场,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经济的弊端、弱项和短板,用规范驾驭资本,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从而有效发挥资本和市场的正面效应,克服其负面作用,限制其无序发展和贪婪本性对社会造成伤害,有效引导资本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先验逻辑,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现代化方向不可逆转,现代化道路可以选择。现代化肇始于西方,由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启动。迄今为止,人类工业革命的三次浪潮均发生在西方,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和引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英国,以蒸汽化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美国和德国,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美国,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西方国家借助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开始踏上现代化征程,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先行者。当然,历史对它们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完成了现代化的任务和使命,成为世界历史进程发展的支配和引领力量,左右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与国际秩序。西方的现代化经验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但据此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则不免武断,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唯一模式则有失偏颇。西方几百年的发展进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据统计,迄今为止,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亿人口,其中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30个左右,实现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总人口10亿左右。它们走的是一条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如果西方国家不能把内部矛盾转移出去,把外部财富转移进来,无论其价值、制度,还是其治理都是相当脆弱的。

西方国家因其先发优势,一直强势地垄断着现代化道路的话语霸权,把现代化和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进行捆绑。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一度成为强势话语。西方国家秉持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把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作为普遍模式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传经布道,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行道路设计和制度安排。环顾全球,放眼世界,罔顾本国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成功范例寥寥无几,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国家陷入了混乱与动荡,有的国家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人民苦不堪言,颠沛流离,不但没有步入现代化坦途,反而带来现实的灾难,与现代化可谓渐行渐远,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引以为戒。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制度模式和价值理念。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遵循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与胸怀天下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化探索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厚植人类文明、植根历史文化和立足现实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能回答中国自身问题,也能够回答人类共性问题,“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

实践是检验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当前西方现代化模式遭遇的发展困境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成就,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普世神话,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思维定势,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依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证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是正确的、科学的,证明“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是偏颇的、错误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
中国式民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中国式性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