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确历史观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2023-01-23 23:49□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软性虚无主义历史

□冯 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这不仅是对于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就和伟大变革的总结,也是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提出的理论指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中共党史的重要论述、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可以给我们开展历史研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2]近些年来,随着各类中外新兴史学研究理论与范式的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渐在表现形式上分型,一种是以公开的形式从根本上主张历史唯心主义,反对主流意识形态,彻底否定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史的硬性、显性历史虚无主义;另一种是以隐蔽的形式,将历史片面化、碎片化、戏谑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的软性、隐性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取得了显著成效,硬性、显性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严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经过这十年的努力,硬性、显性历史虚无主义已经不敢明目张胆了,软性、隐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介载体加以传播,逐渐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形式,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董学文于2018年在《揭一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一文中率先提出,并概括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议题设置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晦、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趋向“学术化”和“学理化”的四个特点。[3]

历史虚无主义的软性与硬性不是以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而是以其表现形式来区分的。两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特征是否认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制造“爆炸性历史真相”,迎合受众猎奇、叛逆、从众的心理、调侃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4]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独特性在其以细节代替整体、以支流判断主流,将历史肤浅化、碎片化、戏谑化,或者以科学研究“价值中立”为名“重写历史”“重评历史人物”。分析而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形式。

(一)质疑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否定英雄人物或英雄群体的事迹和历史贡献。例如,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本来是家喻户晓的,然而有人在报纸上发文说,他们五人只有三人是跳崖,有两人是顺着崖壁溜了下去的。[5]他们以细节考证为名,编造事实,抹黑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还有一些公众人物在网络平台发布错误言论,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形象进行歪曲,这些言论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

(二)以片面代替整体,以未经求证的个人回忆录、访谈录改写历史,以历史碎片得出荒谬历史结论。话题主要集中在新中国史中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上,以及改革开放史中的部分社会现象和腐败问题。[6]例如,有人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图书馆的蒋介石档案为根据,认为可以重写中国近代史中更为“真实”的蒋介石,实则日记中有许多本人刻意掩盖历史真相之描写。[7]个别艺术工作者与历史学爱好者把书写历史故事、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等同于专业历史研究和微观历史再现,从而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

(三)以支流代替主流,以次要原因代替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探究中华文明史中重要历史事件诱因问题上。例如,有些人认为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起义那天晚上大雨误期使得他们造反,大雨是推动历史转折的关键因素。而没有看到下雨只是陈胜吴广被迫起义的诱因,主要原因是“延期当斩”的秦朝苛法逼得他们不得不起义,如果没有这条苛法,下雨也不能成为加速陈胜起义的诱因,是“暴秦”的残酷政治制度导致百姓的反抗。[8]

(四)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忽略其历史负面危害,对于历史人物评价不够公允。例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刻意强调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而忽略其性格残忍、秦朝制度和法律严酷、“天下苦秦久矣”的历史事实。[9]本来是荆轲刺秦王,却变成了荆轲被秦始皇的“伟大”所折服,为成全秦始皇的“法治”而主动受死。[10]还有一些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节目,没有以人民作为历史的中心,过分地夸大封建帝王的作用,例如刻意强调商纣王、崇祯皇帝的历史贡献,而忽略他们残酷、昏庸的统治事实,传达错误的历史观。

(五)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以历史真相大揭秘为名,为反面人物翻案,刻意强调他们的贡献,忽略他们卖国求荣、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历史行为。例如,有人将慈禧和李鸿章描绘成忍辱负重的 “悲剧英雄”,强调“坏蛋也有温柔的一面”。[11]P3-5有人在评价汪精卫时,强调他早年作为兴中会成员刺杀载沣和袁世凯的革命行为,将其成立汪伪政府就任伪政权主席的行为形容为曲线救国,而忽略其任职期间大量残杀抗日爱国志士。又如评价国民党将领张灵甫时,将他拔高为抗日名将,夸大了他的历史贡献,而刻意忽略他在1946年两次涟水战役中,大量残害解放军战士的历史事实。

(六)以追求科学论证的合理性为名,认为科学是解释一切现象的唯一方法,用科学来解释历史现象是否合理,从而判断历史现象的真伪。例如,英国人李爱德和毛普安重走长征路后声称长征路线最多是5860公里。其错误在于他们用卫星定位系统测量的是直线路程,而非红军几度折返、山路弯路的真实路线,质疑红军长征的距离,颠覆中国革命史的历史事实,淡化红军将士的苦难历程和历史功绩。

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错误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刻意设置的话题大多为中华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领域的题材。就宣扬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人员构成而言,大多是“民间高手”和非历史专业研究人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特征是混淆历史的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偶然和必然,歪曲历史事实,纠缠历史细节,以偏概全,以野史代替正史,制造“小人物”和“大人物”之间的对立、道德评价和政治评价之间的分裂。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途径除报刊、课堂、沙龙等传统的传播途径外,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平台,其本质动机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否定唯物史观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12]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错误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学术研究”“重释历史”之名,在历史叙事中肆意虚构、否定、捏造、歪曲历史。[13]有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打着“独立研究”、比较研究、方法论转借和移植的旗号,宣扬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夸大党史、军史、国史上出现的曲折和失误。[14]例如,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宣扬“告别革命论”否定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进而否定中国革命的必要性。[15]一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共产党抗战问题上制造种种谬误,否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6]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政治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合法性,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根本否定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地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庸俗史学”或“伪史学”的叙述形式对历史进行戏说、胡说,以戏谑化的手段歪曲、修改或编造历史事实,利用文学手法提供和传播假历史知识,占领大众通俗史学市场。[17]P323抓住历史细节,刻意夸大普通人回忆录和访谈录的史学价值。[18]关注历史大事件中处于旁支地位的小人物立场,试图通过普通人的曲折磨难折射历史的阴暗面,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展开抽象的道德指责和批判。[19]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偏概全叙述历史,以其不正确的政治诉求肆意书写历史风貌,孤立地看待历史中的人物与事件,将其从历史背景中抽离出来。此举不仅亵渎了历史英雄人物为民族、社会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与个体牺牲,也会歪曲民众对历史本真的基础认知,瓦解民众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从而动摇民族精神文明的根本所在。

(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易于被大众接受、易于迅速传播的特点,输出错误观点误导大众。有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是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于不知不觉中争夺阵地,在涓滴渗透中危及安全,在不经意间扰乱人心。[20]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受众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犹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法精准地判断某些信息的来源及这种来源背后的动机”[21]。广大网民对接受信息有浅显化和形象化的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好奇心较重、历史观尚未形成,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者所利用。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领域以“挖阵地、毁人物”等手段,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去权威化与去中心化趋势。[22]甚至以“偶像明星”的套路包装历史,通过明星流量影响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得青年人们过度关注偶像明星人物,从而忽略历史事件与历史场景的真相。[23]

(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心理暗示等柔性渗透模式,借助从众心理和“共情效应”,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掀起网络舆情。[4]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利用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以所谓八卦轶闻歪曲历史真相。有的对党的决议中已经确定的历史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24]谈论历史借题发挥,让历史与现实勾连,其落脚点在于在现实政治中创造“爆点”,利用消费主义并结合网络民粹主义,[6]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掀起网络舆情,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

三、唯物史观是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是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最具效力的理论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中共党史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坚持用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看待历史,给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无论是硬性、显性历史虚无主义,还是软性、隐性历史虚无主义,它们都是坚持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其本质特征是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人类社会的进步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相互制衡,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和历史运动的规律性,正确把握人民、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走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认识过往、分析历史的根本方法。历史研究应该坚持以事实说话,分析和研究中国问题,同时还要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础。

(二)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日记、笔记、回忆录、个别细节、偶然事件来评价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评价有失公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25]。我们可以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称作“八不能”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和精彩运用。对于其他领袖人物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皆可以利用这“八不能”原则加以分析评价。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都体现了这“八不能”原则,可见“八不能”原则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26]

(三)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要对英雄保持敬仰与崇敬之心。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常常调侃、戏说、丑化、黑化英雄人物,颠覆崇高,数典忘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1]他还曾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27]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尊重和维护党史、军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写进党规之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立法形式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28]。从法律层面要求对诋毁英烈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办、判决,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英烈保护方面的职能作用,保护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29]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于在互联网上侮辱、诽谤或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行为,也应该进行严厉查处。

(四)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应该加强对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管理。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平台是滋生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重灾区,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加强意识形态的预警,各地宣传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网管运营职能机构在意识形态上的长期培训,尤其是加强党史学习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权威解读,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增强民众对错误意识形态的判断能力。

(五)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向社会大众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人民群众喜爱历史,渴望了解历史知识,通俗史学的市场应该由专业历史工作者去占领,要将向社会大众普及历史知识和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结合起来,要创作尊重历史常识和历史逻辑,站在全局和全面的角度把握历史真实的作品,而不应该让具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民间高手”和非历史专业工作者去占领文化市场,更不能因为某一种材料就改变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定论。要吸引科班出身的历史文化专业人士运用网络媒体新科技,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不能让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传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历史学专业人士既要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又要能够写出通俗易懂的历史普及读物,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知识的普及需要。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推广认证具有权威解读价值的常态化系统性的系列讲座课程,将中华精神文明史与“四史”教育结合起来。

(六)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要对领导干部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鉴别力和工作责任感。领导干部是学习历史、重视历史的重点人群,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提高治国理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30]P295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指出,要注意在学习历史和党史时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现在,一些错误倾向要引起警惕: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31]P24这些错误倾向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不仅在学习党史时要警惕,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时也应该警惕。另外也要加强领导干部对于怎样识别和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培训,从而影响全社会对历史的认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支持历史工作者开展研究,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增强历史自信才能把握历史主动

(一)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是要坚定历史自信。中国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无论是硬性、显性的历史虚无主义,还是软性、隐性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对于自己的历史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历史的基本认知和正确的理解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因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32]P545这是我们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指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的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思考党的成功秘诀与未来继续成功的道路,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历史研究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党史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只有对于中华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有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我们在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时才能有坚实的底气。

(二)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应当秉持历史主动精神。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试图通过否定我们民族、国家、党和军队的历史,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最终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大趋势,把握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党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今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三)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美贸易战、科技战这些是硬实力的斗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软实力的较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责任制,占领好互联网这个主战场和主阵地,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看作是一场敌我软实力的较量。我们既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又要善于斗争、以理服人。历史理论工作者要以学术讲政治,以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强大的理论支撑,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战场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

总而言之,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应该成为中国特色历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让历史学的研究不断结出硕果,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软性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国企治理结构的“软性”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