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及策略

2023-01-23 12:07蒲明玥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家庭儿童

蒲明玥

编者按:

大人记忆中的年,是万家灯火中的欢聚一堂,是走亲访友时的熙熙攘攘,是穿新衣、挂灯笼、贴福字、写对联、放鞭炮……在年味渐淡的当下,如何留住传统春节习俗的根,让孩子了解过年的意义?家庭和幼儿园如何创造环境,让孩子沉浸式体验传统中国年?本期,我们一起开启新年仪式感。

2014 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规划到2025 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并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国家政策文件精神体现出对幼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出“从娃娃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家庭是儿童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也承担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本文以家庭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探讨在幼儿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及策略,以期向家长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不等同于过去,而是与现实存在紧密关系且具有生命力的过去。纵观古今,灿烂的文明都极其注重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联结。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揭示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应由年轻一代来传承、发扬和创新。

国家层面:铸就力量之源

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个人之事,而是关乎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国之大事。在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积淀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促使中华儿女自然地形成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份文化自信也是铸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力量之源。

家庭层面:建设家庭文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生活性、随机性等特点,家教家风往往以家庭生活为载体,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生活方式的养成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家庭为阵地,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家庭文明及良好家风,有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氛围,促进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也有利于家族精神的世代传承。

个人层面:培养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了21 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终身学习五支柱),分别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其中“学会共处”强调了公民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能力,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儿童早期在正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前,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颗文化的种子方能逐渐内化为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转化为情感上对文化的认同。因此,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符合未来人才要求的核心素养。

实施策略

幼儿对世界有着独特的洞察、体验和学习方式,成人应从儿童视角出发,从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中选择适宜幼儿的内容,浸润式地融入幼儿生活中,增加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比如,过年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压岁钱不仅是一笔可由孩子支配的财富,更蕴含着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我们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更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同样以过年为例,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带领孩子进一步感悟与“年”相关的文化内涵,如过年大扫除不仅意味着辞旧迎新,也是培养孩子勤劳品质的契机,避免孩子成为家务劳动的旁观者;过年时给孩子讲讲“年”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中国人的民间智慧,而不是仅仅放鞭炮图个热闹;请孩子参与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在满满的仪式感中感受家人团圆的亲密和温暖,而不是停留于吃吃喝喝。

有些时候,我们不乏看到拘泥或复演传统仪式的现象,这时应反问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价值究竟是什么?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应聚焦于对儿童内在的精神培育。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核、审美取向等都值得儿童学习和领悟,诸如向美向善、敬畏自然、团结协作、互尊互爱、勇敢坚强、勤俭朴素、诚实守信等。因此,相较于肤浅、表面的形式教育,我们更应关注传统文化对儿童精神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内涵。选择适宜内容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艺术、风俗、礼仪、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伦理价值等,因此,成人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要具备“大文化观”视野,包羅万象的文化现象都可进入选择视线,如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传统发明、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不应局限于经典诵读和知识记背。其次,内容的选择需着重考虑幼儿的经验水平、兴趣需求,从幼儿日常生活出发,选择具有童趣性、生动性、审美性和可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传统文化以亲切、有吸引力、充满趣味的样貌出现在幼儿生活的可及范围内,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挥文化“启蒙”的作用。

采用多元方式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为主,在生活中应通过体验、参观、观察、感知、讨论、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幼儿的主体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让久远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幼儿在与传统文化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由“做”产生了潜移默化地习得和主动积极地亲近。幼儿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积累着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与自身意义进行联结,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和认同感。比如,孩子和父母在共读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自然地感受着语言的精妙与魅力。同时,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在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中国风的水墨画配图更将写意与趣味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趣的体验催生了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融入日常生活

传统文化中既有显性的教育资源,也有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我们应让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地融入幼儿生活,进而内化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具有烟火气息的餐桌凝聚着独特的东方意蕴,如筷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对待世界的态度。筷子圆头方尾昭示着做事圆滑但做人要有底线,使用筷子时合二为一寓意相辅相成的处世哲学,而运用筷子夹取食物的过程也彰显了“四两拨千斤”的智慧……筷子深藏着祖先的睿智,而今已与我们的一日三餐融为一体。因此,传统文化并非是离幼儿“十万八千里”的、“高大上”的“阳春白雪”,而是存在于幼儿的衣食住行和所见所闻中,以“大生活”为活教材更易使幼儿在践行中萌发对传统文化由内而外的认同感。

文化本身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时代革新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在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也应当本着发展、变化的眼光。我们需珍视儿童内在的生命力,将幼儿视为有能力的学习者,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宝库,引导幼儿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逐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近、认同与归属感。让我们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娃”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中华家庭儿童
家庭“煮”夫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