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自主性的实践初探

2023-01-24 09:16孙学强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自主性道德

■ 孙学强(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

所谓德育活动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德育活动主体对活动的管理、组织、设计、实施等方面的自主驾驭程度。能不能有效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是决定德育活动育人成效高低的重要因素。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开始进行了“互联网+”的办公模式,因此,对于,中学阶段的教育而言,德育教学工作者也应当意识到德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并通过与互联网相结合来对活动形式进行革新,满足当前阶段德育所提出的:需要与实践活动进行高效结合新要求的同时,也让互联网成为引导学生能够展开自主发展,并使德育融入学生内在,驱动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

一、德育活动自主性的时代背景

对于道德教育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教育的发展,是一种由人内在出发,并且可进行自主发展的人性需求,同时也是一种必要的生活需求。而目前社会所处的环境以及背后的文化环境,都处在一个需要转型的时期,也就是说,目前的道德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帮助学生进行德育,并且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主能力是德育教学的重心。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开展德育教学时,应当把握本时代的独有特征,将其进行总结可概括为:开放性以及个性化。而这也对学生的道德自主发展引导提出了程度更高的要求,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内在需求。但结合实际来看,目前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仍旧存在较多的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在于,在进行德育引导时,多数会采用较为硬性的教学方式,甚至以灌输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理念,而真正能够使学生树立道德观念的生活化内容,以及内生性引导过程被忽视,这样的情况不仅会使德育手段的应用出现偏差,还会使德育在实践过程中成为空中楼阁。

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因此,会出现一些发展过程中的盲区,具体体现为“老人摔倒后是否要进行搀扶”成为社会热点,一些原本扭曲的社会现象,成为可能会对学生心灵造成影响的原因,也使已经建立起的较为纯洁的道德信条,被逐渐吞噬并造成生存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此情景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道德能力的发展,并且加强学生对于道德的选择以及具体道德事项的判断,是促进培养学生独立性道德观念,并且逐渐养成主体性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选择能力的主要方式。

二、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现状

通过对学校实地调查,我们对学校德育活动自主性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学校在德育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实施等方面主要还是受制于外在的力量,其自主程度不高。从德育活动的不同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在德育活动设计与安排上缺乏自主性,二是学生自主组织与实施的德育活动太少。

(一)德育活动谁说了算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德育活动自主性不够的最主要表现是,德育活动大多按照上级单位的行政要求开展,在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方面比较被动,缺乏活动设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某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这样说:目前,多数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过程中,关于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过程的构建,都仅仅以上级文件的精神为围绕中心,却缺乏对于教师内心以及所处环境真实生活的思考,造成了德育活动的构建过程成为被动状态。

另一所学校分管德育的领导也认为:我们总是受制于人。很多活动都是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开展的。一个学期二十余周,光上级活动就十几个,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宣传、传染病防控、国学活动、卫生检查等,并且很多活动是没有计划的,我们只能利用空当开展一些学生自己喜欢的活动,例如年级之间的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

学校德育活动自主性不高的重要后果是,学校的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学校德育活动难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活动活动特色不突出,没有体现本校文化和学生的特点。

(二)学生只是德育活动的被动参与者

学校德育活动的自主性不高不仅表现为学校德育活动受制于行政要求而缺乏独立性,也表现为学生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被动参与。这种被动参与主要表现为学校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大多由学校有关部门统一布置安排,缺乏学生的想法参与。

从学校实际现状来看,一方面,学校所开展的绝大多数活动由学校德育处或校团委、少先队组织一手包办。这样的活动固然确保了组织的严密性,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引导的少,简单禁止的多。从学校有关学生违纪的处罚记录来看,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行组织活动而受到处分。虽然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可能存在着某些不恰当的地方,但是简单地采取处罚的方式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信服。

(三)德育活动以防范问题为主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对德育活动总体上持一种消极的防范态度。这种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原则上不主张开展太多的学生活动,特别是大型的校外活动。主要是因为安全考量和外出经费问题。

2.校内开展的活动,大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一般是教师设计好活动框架,而不是学生自主规划、自主评价。从领导集体到普通教师,观念没有得到完全转变,在深入挖掘学生创造性方面做得不够。

三、德育活动自主性的实施策略

德育活动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突出本校的特色。当前学校由于过多地受制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活动要求,在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得活动成为一种应付的差事。这必然会损害德育活动效果的取得。因此,让学校和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是学校德育活动走向自主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让学校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

让学校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的意思是,学校在德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应确立以学校为主的组织、管理体系,将外在的德育要求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活动框架体系之内。这就涉及学校德育活动的计划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对一学年甚至三学年的德育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定位和设想。

这一定位将是学校开展各个具体德育活动的线索和依据。也就是说,学校的德育活动要有一个整体的思想贯穿其中。这一思想的提炼要以本校的实际为主要依据,这样才能够较好地确保活动的目的性。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树立德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理念,不要认为开展德育活动仅仅是为了给外人盾、供检查用。

当前,部分学校开展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第二,学校的整体德育构想要通过具体的德育活动实践体现出来,各个德育活动要围绕特定主题形成系列。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经过一两次德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的。因此,学校德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连续性,要能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系列性的活动。这实际上要求学校德育活动的设计要小而实,不要对某次德育活动规定太多的教育目标。如针对学生的诚信问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观看相关影视材料等活动来不断强化。

第三,对于各种外在的德育活动要求,学校应该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去处理。

学校德育发挥自主性的最主要的策略就是把外在的德育要求吸收、消化在学校设计好的德育活动框架体系之中,以本校实际情况为主处理各种外在要求,把外在的德育活动要求与学校既有的活动相整合。

第四,学校应当发挥自身德育活动对于学生自主性氛围的支持作用。

道德与个人的情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个人的道德问题包含了大量情感性的内容,而道德行为的认知构建与特定的情感体验是相互结合的。因此,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发生,往往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导,而是受到环境的感染,因此,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自主性更多受到学校道德氛围的影响,对于道德品质和行为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校道德氛围,就是在学校环境内能够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隐性的,在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心理氛围,能够影响学生感知到的人际氛围,并在心理层面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学校不应当利用外部环境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强行给学生灌输所谓正确的道德理念,不但不会推动学生自主行为的产生,反而会抑制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动机。与之相反,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给予青少年学生正向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空间,通过有效的互动构成,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和愉悦感,引起他们自尊心和维护自我形象的动机构陷,对于提高德育活动自主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

德育活动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最根本的还是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

第一,学校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的设计当中,并在此过程中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校在进行德育活动的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依靠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广泛征询学生的意见,确保学生的意见能够在德育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体现出来。

第二,学校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自发的活动。

除了学校统一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外,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也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自发的活动禁止的做法,以一种更具有教育意义、更人性、更开放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第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不要让活动成为部分学生的福利。

如果学校仅仅基于安全、纪律等原因而剥夺一些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权利,将会异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方面,德育活动会演变成部分“好学生”的福利,这会败坏德育活动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声誉;另一方面,这也会削弱德育活动应有的、更加广泛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开展一项德育活动,特别是校外活动时,应考虑活动的公平性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权参与其中。

(三)学生德育活动自主开展的具体举措

1.拓宽德育活动的空间的时间,成立各种课外社团

总体而言,当前学生在学校中的课外生活还相对单调,学生缺乏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基于此,可以从帮助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入手,设计的方式是可以让学生以兴趣出发,个人进行社团的成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关注学业之外,拥有更多的空间,进行个人喜好的培养以及研究。

2.积极挖掘德育活动资源,增加行动性活动

当前学校所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主要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活动还相对缺乏。这固然有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与学校对校外德育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有较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活动资源,让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学校德育活动实践中,学校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自主成长。开展自主性德育活动,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有学校“自主德育”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学生均能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自主意识显著增强,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组织能力、人际交往、创新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发展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生动活泼的个性逐步形成。同时,教师的理念有效提升。实施自主德育,使教师的师德观、学生观、教育观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广大教师将学生的生命自觉作为核心追求,当然,实施自主德育,学校的发展也会硕果累累。

四、构建德育活动自主性的人际支持模式

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引导主体,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一特性在德育活动中也同样适用,青少年学生对教师的权威仍然具有较强的认同性,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师自主支持,对于德育活动自主性的构建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单一性的权威特征,在互动的过程中,给予道德行为良好的学生更多的肯定鼓励,通过正向的反馈,推动学生在道德行为上有着更好的表现,形成更加积极的表现意识,提高德育活动的自主性。而公平作为道德主题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在处理师生互动冲突时,应当着重体现处理过程的公平态度,如果学生对于教师的公平性认可度越高,就会更加认同教师的权威,也是主动遵守参与德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不同时期师生互动权威关系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选择相应的控制强度和表现类型,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推动道德自觉和自主的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作为推动学生自主性发展重要的人际因素,通过有效的自主知识,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德育活动自主性的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强迫学生更多的理解,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学生表达和自己选择的机会。教师通过良好的自主支持和人际互动,能够使学生对于德育活动产生更强烈的兴趣,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观点,通过有效的鼓励引导,才能从根本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行为和动机。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自主性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