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中的心育实践途径

2023-01-24 11:41杨秋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草船借箭心育心理

◎杨秋惠

基础学段语文教师不仅要承担小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还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要有效地将心育渗透至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在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上获得双重生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语言建构还是思维品质,亦或是审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与小学生的心育提升有着重要的关系。所谓心育,即指心理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综合性与实践性是语文的学科性质。[1]其中,人文性与实践性即是对心理教育的有效诠释。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其精神性成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链接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高学段学生,经过低中学段的学习,在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正逐步塑形,且处于小升初的关键期,通过加强心理教育,优化意志品质,能够有效应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精神栖息地。

一、心育情境创设,生成接受心理

情境创设是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心育实践的有效渠道。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迎合小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容易快速聚焦学生注意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兴趣调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更关系到心理教育的渗透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围绕教材内容,基于兴趣点激发创设具体的心理教育情境,激活学生的接受心理。

(一)对高学段学生的学情关注

高学段学生尽管正逐步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是直观形象的情境仍然是该学段学生的主要接受方式。在具体情境中,高学段学生更容易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强化情感体验,体会心育的重要性。因此心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感知,并在联系自身实际中体会心育的实践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来讲,以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成心理,显然是心育渗透过程中的必要策略。

(二)关于心育情境的创设

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编者编排了“古诗三首”,包括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古诗词饱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诗人独特的情思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古诗词的学习与揣摩,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心育渗透,提高心育水平。

在《示儿》一诗中,为使学生感受诗人对“王师北定”的殷切期待和盼望,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分角色饰演的方式体会诗人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当然,若要深刻理解诗人的这一执着情感,教师需提前为学生做好支架,并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掌握该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才能在课本剧表演中细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并饰演“诗人”角色,学生分别饰演“儿子”以及其他的家人或朋友。在对话内容上,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每人准备一句“台词”,如对父亲的安慰、鼓励等。教师也恰好在此过程中为“儿子”与“朋友”讲述自己对收复中原的心路历程,体现自己临终之前的愿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饰演诗人角色,深化情感体验,提高参与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个人的表演及时点评,并鼓励学生变换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在心理接受层面打通学生的学习期待。

(三)对综合心育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文本比较中强化知识技能与心理教育的双重提升。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方式非常有特点。在《示儿》一诗后,还编排了同一主题的《题临安邸》,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期盼,且两者都属于七言绝句,从内容到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分析的条件。

在心育情境创设中,教师可拓展“情境空间”,将两个诗文的内容共同呈现于一个情境剧中,并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示儿》情境的基础上,再将整个情境拓展至“屋外”,其他同学共同吟诵“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此让学生体会南宋统治者对收复失地的消极态度与恣意享乐之态,把心育渗透提升一个高度。

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心育情境,还要体现出情境创设的创新性与趣味性,达到兴趣激发与接受心理的共同生成效果。当然,关于《己亥杂诗》的情境创设,也可以从对比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以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从而落实单元的人文性主题。

二、心育素材挖掘,生成学习心理

统编版语文教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编者编排了诸多关于心育的元素。教师要切实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立足教材文本,挖掘其中的心育素材,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素材挖掘的过程,其实就是助力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的过程。通过分析自身的知识与心理,生成愿学、乐学、会学的学习心态,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构建自己的阅读思维,锻炼自己的健全人格。教师的“教”,要深入挖掘教材,并有效整合其中的心育素材;学生的“学”,要围绕心育素材对照自身不足,并有效联系实际情境,在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健全人格。在双重的有机结合和努力下,最终完成心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如何挖掘素材中的心育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目标,也是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我的概念还比较生涩,需要通过科学的引导和不断的浸润,潜移默化中完成自我的认定。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心育渗透的过程,要利用好身边的教材资源,比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编者依托“四大名著”,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一系列选文,内容通俗易懂,将原文的晦涩感祛除,贴合了高学段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中,《草船借箭》一文便是优秀的心育素材。作为《三国演义》的经典事件,“草船借箭”充分展现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既有气定神闲的从容气质,也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丰富智慧,同时以周瑜的自我剖析呈现了其心理变化过程,最终承认了诸葛亮比自己强。

另外,在《景阳冈》中也有心育的内容。“武松打虎”的故事人尽皆知,展现了武松的勇猛和刚毅,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优良品格之一。小学高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自我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竞争与“攀比”。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的竞争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如果不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刻意攀比,盲目跟风,则不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心理会逐渐扭曲。

教师要围绕《草船借箭》一文,挖掘其内蕴的心育素材,引导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竞争中不断认识自我,并承认他人的能力。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如音乐、美术、体育、演讲、表演等不同的智力优势。教师就要通过《草船借箭》中周瑜的“自我剖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相互借鉴与学习中共同进步。

(二)以素材实现自我的进步

小学生尽管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但是仍然存在“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情况。从心育培养的角度讲,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反而会产生扭曲的竞争意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基于此,心育渗透的效果,取决于学生能否进行正确的自我剖析,以及能否具备独立见解。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对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个人物具体感受,并抓住文中的对话、动作等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例如,通过分析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理解其“军令状”背后的自信心;通过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分析鲁肃对诸葛亮“自信心”的疑惑,以及“借箭”之后的心悦诚服;通过鲁肃与周瑜的对话,分析周瑜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诸葛亮的佩服。通过畅谈感受和分析人物,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从诸葛亮的角度讲,要根据自我认知,对自身能力充满自信;从鲁肃的角度讲,要对他人的能力保持尊重与观察并虚心学习;从周瑜的角度讲,通过比较与他人的差距,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在自我剖析中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竞争”现状,主动强化心育培养,并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认知自我,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提高自我。

三、心育方法甄选,生成健康心理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是其主要目标。在兴趣激发的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心育实践活动,并有效甄选心育方法,从而激活学生的正面进取心和思维品质。[2]学生对今后的阅读实践有重要铺垫作用;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改进,能够灵活调整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心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不仅要从教材中善于挖掘心育素材,还能够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调整心育方法。通过“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在具体方法方面,心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上文所述的情境表演,还包括情绪感染和分类指导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况,灵活采用不同的心育方法,确保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性。

(一)文本分析

在选择心育方法时,教师要根据所挖掘的心育素材,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透彻。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一文,女主人公桑娜选择将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中。但是,这一过程中却是“惊心动魄”,在其内心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在自己拥有三个孩子的情况下,再增添两口人,无疑加重了本来就拮据的家庭状况。正如文章一开始对丈夫西蒙的各种猜测。桑娜的猜测贯穿全文,并在西蒙最后的“肯定性”意见下才得以舒缓。其中,对丈夫安危的猜测,是出于对爱人的关心;对丈夫能否同意自己“留下”两个孩子的猜测,则是出于对爱人是否具有同情心和善心的“担心”。纵观全文,作者以主人公桑娜的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男主人公西蒙的“问和答”为辅,刻画了两个善良的崇高人物形象。

在心育活动中,本文是开展心育的良好素材。但是,在方法选择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叙述特点,选择合适的心育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爱心,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情境表演与情绪感染的结合

在《穷人》一文中,为切实感受主人公内心的善良与爱心,教师可通过两种心育方法的结合,既能够理解文本主旨,也能够在联系中实际促进精神性成长。例如,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并突出桑娜的心理独白以及文中的对话。学生要将这种独白和心理变化讲出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和表情,从而增加人物的立体性和复杂性。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根据前期的文本分析,切实体会桑娜紧张、忐忑、纠结的复杂情绪,以及西蒙憨厚中体现的崇高品质。对于情绪感染法,可引导学生有效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拾荒者”“残疾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思考自己该不该伸出援手,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从而强化心育的实践性。从这个角度讲,心育实践的过程也是德育提升的过程。只有选择好心育方法,才能实现心育的落地性。

(三)借助多媒体赋能语文课堂心育渗透

互联网的普及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更多资源,也带来更多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心育教育渗透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和切入点。

在小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中有《草船借箭》一文,该文节选自《三国演义》。该名著已经被改编成很多影视剧内容,教师可以从影视剧中截取“草船借箭”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课堂进行放映,放映结束以后,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心育内容。相对于单纯的文字的讲解,应用影视剧内容让课堂氛围更加活泼生动。小学阶段学生对图频化的内容更加亲近,因此使用影视剧片段,学生更容易接受剧中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心育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有效地完成了心育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

毋庸置疑,心育是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高学段学生,通过不断的心育实践,能够增强对自我的全面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意识,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因子,并灵活调整心育方法,确保心育渗透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草船借箭心育心理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理小测试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心理感受
缩写《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