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资料,提升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效益

2023-01-24 11:41孙晋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纳米技术说明文科普

◎孙晋侠

科普类说明文,是中高年级的重要文体。相对于其他的文体而言,通常认为科普类说明文旨在通过多元的说明方法、精准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事实上,一般情况下科普类说明文并不专门是面向学生的,而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当科普类的说明文受体是社会大众的时候,写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大众传递科学知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教学的视野之下看科普类说明文,尤其是看课本上的说明文,那就必须认识到其具有双重身份,即除了上面提到的面向大众的科学知识传递载体,除此之外,其另一个身份就是面向学生的课文。因此,科普类说明文虽然和“科”有关系,但它毕竟姓“语”,所以必须要上成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1]由于科普类说明文,常常涉及到一些科学类的专有名词,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原始经验也相对欠缺,常常借助于资料的收集,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而更好地洞察作者的写作方法。不少教师由于理念和认知上的缺失,常常认为资料的收集,仅仅是为了增加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这样严重窄化了资料收集的教学效能。现以统编版四下《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借助资料收集,了解专有名词

科学源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精准化、本质化的提炼和升华。因此,科普类说明文,常常会出现一些科学性词语,也就不足为奇。但问题在于,这些高度提炼和概括化的科学性词语,给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学生仅仅凭借现有的能力或者联系上下文语境,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否则,学生始终带着困惑和不解,对后续的深入理解必将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课文中的专有性词语,专门进行资料的收集,以突破文本解读过程当中的障碍,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有经验的教师实际上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当中,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工具性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工具性问题不只是识字问题,还有理解这些字词的科学含义问题。坦率的讲,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科学专有名词的理解问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时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向学生传递自己有个正确的科学解释。这种望文生义的错误,作为语文教师而言绝对不能犯。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课文中涉及到的科学专有名词众多:

光学显微镜 纳米涂层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天梯

纳米吸波材料 探测雷达波 纳米缓解技术纳米机器人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所设置的“学会提问”这一语文要素,紧扣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资料收集,从而消除课文理解上的障碍。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理解内容只是首要性、基础性环节,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借助文本的载体,历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是核心。

因此,无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内容的理解,亦或者是后期的分享交流,教师不能将教学的关键点落在理解上,更要关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力的生长。比如资料收集完,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要在阅读资料后,与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整合,真正消除自身理解上的困惑;再比如资料收集的方式,并不局限于网络搜索和下载,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请教他人、利用生活经验,多渠道、立体化的收集资料。因此,在组织学生阅读分享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资料收集的方式和路径,以扩展资料收集的路径。

当然在强调资料收集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资料在这里所起的,只是教学辅助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方面借助于资料建构起对这些科学专有名词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是在利用资料的过程当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这一教学的努力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那就是当学生借助于资料来理解这些科学专有名词的时候,其实是三者之间进行着互动,这三者分别是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资料上的相关介绍,以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生运用资料之前,不妨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这些专有名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当中既有正确的部分,又有不足的部分。那么学生的判断正确与否就可以借助于资料以及课文本身来进行。

通过对课堂观察发现,当学生借助于资料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兴奋;而如果发现自己的判断不准确,他们又会深入到资料当中,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前者可以让学生形成学习成就感,后者则可以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运用资料的同时,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但是这样的认识去看这一案例中的教学,还可以发现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下,对资料收集的认知,资料不仅是文本资源的辅助和延伸,更成为了学生历练语文能力的载体,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二、延展资料收集,理解纳米技术

既然是科普类说明文,其核心就是要将看似高端的科学技术,进行直观化、形象化地说明,以达成普及的目的。这就意味着科普类说明文,所介绍的对象,虽然离生活并不遥远,但其背后所蕴藏的科学知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因此,作者常常运用最形象、最贴切的语言,伴随着适切、匹配的说明方法,使得学生也能凭借薄弱的原始经验,理解高新科学技术。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借助文本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借助资料收集,对其展开更加多维而深入的理解。

相对于上一点的阐述而言,这一点强调延展资料收集来帮助学生理解纳米技术,实际上体现着教学中循序渐进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对于教师而言,要做的努力就是上面提到的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学生能够听得懂的生活语言。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转化过程,但是实际上在操作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不少的挑战的。在这里教师要研究两个要点:一是科学的专有名词以及专有说法的准确含义是什么,二是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够听得懂哪些生活语言。只有知道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寻找到有效的转化途径。

比如这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从认知规律来看,必须要先介绍什么是“纳米技术”?如果生硬解释,或者机械灌输,依照学生现有的能力与经验,必定会产生云里雾里的错觉。作者为了凸显纳米的细小,采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形成了表达的“组合拳”,将人们看不清、猜不透的高端技术,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在感受纳米“多么小”的基础上,洞察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从教学设计的思路来看,如此组织学生去感受,就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纳米本身是描写尺度的概念,纳米技术所强调的就是在很小的尺度上进行的技术运行。作为小学生,虽然不懂什么是纳米和纳米技术,但是他们在生活当中已经有了大和小的概念,因此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小”,再在所引用的资料的帮助之下,让学生对纳米以及纳米技术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在阅读、品味和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点拨:列数字: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以直观、准确、具体的数字,先从数据感官上,展现纳米的之小,帮助读者建立起原始的认知概念;作类比:将1纳米放在乒乓球上,好像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运用这种说明方法,主要在于学生对1纳米缺乏基本的感性认知,但生活中,学生对乒乓球与地球之间巨大的提体积落差,早就已经建立起来,如此类比,可以借助原本就很小的乒乓球,来感受1纳米的微小程度。

这一环节的分享,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其一,从内容维度。借助资料中的信息,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纳米技术”,对丰富的资料,夯实、巩固,甚至是升华学生对“纳米技术”的更新;其二,从表达维度。学生收集的资料,对于“纳米技术”的解释和介绍,方法和策略应该是完全不同的。相同的方法,可以作为课文写法的印证,以不断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感知;如果方法不同,则可以作为对比和拓展的资源。

从这一板块的教学就不难看出,由此收集而来的资料,就不再是简单而唯一的内容载体,不仅仅起到了补充信息的效能,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拓展和强化说明方法的重要补充,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妙用。

三、补充资料收集,深化文本解读

科普类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内容相对复杂,绝不是三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作者也绝不会从单一的某个维度展开,而是设置相应的层次和结构,以不同的顺序和逻辑,展开描述。因此,学生对于科普类说明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就需要顺应作者的整体构思。而资料的收集,则需要在课文原本的基础上进行,但收集哪些资料,才能与课文的内容形成一脉相承的整体性特征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资料对于学生而言,就如同蹒跚学步的幼儿所需要的外力的帮助一样。当学生拥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料时,他们在理解这些科普类说明文的专业概念时就会更加顺利。然而学生所占有的资料越丰富,那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会越深入。随着学习的深度越来越大,学生在理解此类科普说明文的时候,也就不会再局限于某一概念的理解,而是要建立起对整个文本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资料的作用又会凸显出来,于是资料的收集与文本的解读之间就形成了一对螺旋递进的关系。认识到这些关系的存在,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就会更加重视资料的作用。

为了凸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一中心点,作者分列了两个说明要点:1.纳米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2.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是对生活最鲜明、最直接地体现,过多科学化地介绍,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作者在不同的说明要点下,列举了相关的案例。这既是作者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同时也是自身言语表达的独特智慧。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所罗列的案例展开梳理,并洞察其对于凸显两个说明要点之间的作用。

比如为了说明“纳米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作者所罗列的例子有: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碳纳米管更加结实,可以去天空旅行;纳米吸波材料可以让战斗机隐形……为了说明“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作者所罗列的例子有:纳米技术可以及早发现癌细胞;纳米机器人可以直接杀死癌细胞;纳米缓释技术可以更长久地维持药效……

为了更加直观且全面地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收集的资料”,绝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地胡乱收集,不仅要对应分列的两个说明要点,同时也要与作者“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进行融通。从语文教学形式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与纳米技术相关的资料,来获得新的知识,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不简单,其涉及到学生对资料的挑选,也就是当若干个与纳米技术相关的资料放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会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文本的原有理解,去挑选出自己感兴趣、读得懂的资料,然后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超越原有水平的理解。所以上面说收集资料的时候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胡乱收集,实际上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收集资料的心理过程,要知道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有哪些思维活动,这是补充收集资料的要诀。

鉴于此,教师需要从整体角度,审视作者所举的例子,并着力引导学生探寻其内在的规律:首先,能够对应分列的说明要点,凸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其次,彼此之间不重合,能从更广泛的范畴,全方位地论证意欲表达的中心;再次,每个例子,都依照从浅入深的顺序排列方式呈现。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递进关系,而区别则意味着在每一个环节当中,学生的思维投入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心理加工过程也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尽可能地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然后用形象思维去支撑起抽象思维的发生。事实证明,只有依循着上述“举例子”的逻辑思维,对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收集、阅读与整理,才能与文本原有的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对课文形成有效的补充,并形成表达合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科普类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2]统编版科普类说明文的阅读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中的课文上,同时教师需要借助多维化的资源,充分认识到资源的拓展和收集,决不能简化为资料的拓展,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挂钩,为推动学生语文整体性素养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纳米技术说明文科普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懂纳米技术的变色龙
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工程中的体系构建
纳米技术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