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流量化”实现路径研究

2023-01-24 17:21苏鑫龙董正宇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流量育人

苏鑫龙, 董正宇

(1.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一、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流量化”实践理路

传统意义上的“流量”是信息技术中的一个专业名词,指网站的访问量,包括网站的独立用户数量、总用户数量(含重复访问者)、网页浏览数量、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粉丝的注意力,流量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本质上就是某个网络IP 因受到网民持续关注或注意,在访问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的累计量[1]。本文讲述的“流量化”是指网络IP 的流量,即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作品如网文、短视频、新闻、艺术作品等的关注和转发量。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政作品的关注度,丰富了宣传手段,简化了信息获取难度,从而使高校网络思政作品在传播中形成“流量化”传播。“流量”的多寡既能证明其传播的广度深度又能够形成话题共振频率,“流量化”所特有的感染力、号召力、持久力转化为思政育人的震撼力使命感召力成为思政育人重要矩阵。其所带来的价值观构建性引领效应,成为大学生的另一位人生“导师”。高校网络思政作品的“流量化”实现了“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2]的育人使命。

(一)高校网络思政的“流量化”进路

高校网络思政作品的“流量化”是受众传播的延展,随着网络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增加,逐渐成为思政育人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清华大学党课学习小组将思政理论作品载入了“红色网站”,迎来高校网络思政作品育人的开端;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以网络教育工作为方向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并响应国家号召“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3]各高校推出了形式较为丰富的高校网络思政作品,如网文、博文、平面设计、摄影作品等,放置于BBS、官方网站、官微、QQ 空间等进行网络思政宣导;2010年4G 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由“网络版”向“网络化”模式转变[4],作品传播形式由网页转入到手机APP,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中青校园、易班等。作品育人方式由“被动型”信息输出转为“主动型”接受思政教育的正向反馈。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得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以及网络来分享感受及观念,扩大了思政教育的传播受众群体提升接收反馈效率实现了作品的“流量化”传播模式。

随着国家新时期对高校网络思政作品育人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思政司于2018年6月颁布了《关于委托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的通知》,按照教育部要求和部署成立省级高校网络思政文化建设部门,统筹协调本省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具体工作并举办好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等在内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创作活动。各省高校积极响应创作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育人作品并且很多作品得到学生的喜爱,形成了“流量化”传播育人成效明显;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5]文件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展现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向“互联网+”模式纵深化发展,其最重要的进路即是“流量化”的数据生产。

(二)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传播成效是“流量化”

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6]在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的当下,网络是精神食粮获取的重要途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必须要抢占和守牢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阵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拟态环境中的跨时空延展,掌握好网络育人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7]。数字原生代的青年大学生追逐新潮流观念,可塑性比较强,极易受到不同文化思潮和极端思想的氛围影响。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其有效性和认同感受到很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6]“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8]利用好网络媒体技术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有着深远影响,思政教育网上网下联动立足网络技术、运用网络思维、增强网络感召力,成为大思政课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拓展教育的空间还是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朝着实效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其最终的效果是“流量化”的产生。

手机App、社交软件、流媒体平台等媒介传播工具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重要载体,是“流量化”的重要渠道。各类媒介的纵深融合使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移动化”的同时,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发现、分析、指导、解决思政作品与观者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媒介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根据学生浏览过的信息、发表的评论等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各类媒介信息传播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思政教育服务。由此,根据“流量化”的反馈既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又能激发学生获取思政教育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流量化”困境

网络为高校思政作品提供了良好传播渠道,“流量化”则加快了高校网络思政作品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但受互联网自身信息的真谬难辨;互联网传播话语“圈层化”阻碍;高校网络思政队伍的网络话语转化不够且创作主体较少等方面的因素,高校网络思政在育人层面具有诸多困境最明显的特征即是不能足够产生“流量化”。

首先,互联网自身信息真谬难辨影响育人成效。2021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教育工作性质特殊,教育领域体系庞大,教育安全与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网络阵地管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人身财产安全、学校依法治理等紧密联系、错综交织,要素多、链条长,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9]。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氛围的轻松和传播内容的开放,意识形态话语环境正由国家垄断信息向网络多元化信息转变,话语主体也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享”[10]。互联网平台信息虽然广泛,但真谬难辨其中不乏虚假宣传、反社会言论、不健康引导内容,对受众的思想辨识、观念建设、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价值观引领上网络多元文化的泛滥,大学生对自由、开放、民主等认知易单一、片面,特别是在政治言论、热点问题的交流中,偏激片面的观点导致思政传播过程出现“休眠效果”,并且大学生因西方“普世价值论”等腐朽观念而产生民族自卑感以及片面理解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及人权观点而产生不良的观念性问题。自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内容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同一性,在网络短平快的传播中这些片面、偏激的观念在大学生的能动性下变成“生产者”导致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互联网传播话语“圈层化”阻碍育人效果。所谓“圈层化”是指人们基于同质趣缘而黏合,出于异质兴趣而分众建构而成的一个个有层级的相互嵌套式的圈子[11]。网络既具有虚拟性又真实显现着大学生的哲思导向,其价值观的趋同性、审美趣味的同质性、网络文化的群体认同,逐渐形成网络空间聚集的网络文化“圈层”,成为大学生获取自身认同、行为准则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不断演进,去中心化网络模式成为网络传播的新模态,其已渐渐失去正统性,每个人皆可成为“文化中心”,这使得高校网络思政作品的育人受众面受到极大的挑战。并且网络技术会根据人们的喜爱偏好、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形成排他性的传播闭环即“信息茧房”,进而演变为一个个相互隔离且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圈层”,导致话语导向与受众不对接、话语表达不匹配、不对称,产生交互困境和排斥。

再次,高校网络思政队伍的网络话语转化不够且创作主体较少。网络传播全时性、全程性样态下,网络空前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情绪观、价值观。但在思政工作中仍是面对面的单一化育人模式,应用自媒体能力不足,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功效发挥作用欠佳;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有待提高,虽在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厅的政策下成立了专门网络名师工作室,但相对处于起步阶段运用网络媒体单一,工作室的教师大多是兼职,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较少。

最后,高校思政作品本身传播效果欠佳。从建设思政教育网站到打造校园BBS,从推动辅导员博客到设立官方微博、微信账号,高校网络思政作品传播载体一直在更新,但点击率普遍较低难以精准聚焦学生思想需求。很多高校依然延续灌输模式,将网络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线下辅助工具。4G、5G、WIFI 的普及让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呈现出高效化、公开化、交互化特征,在一个喜爱的话题即可上热搜一个事件即可让人受到启发和教育的时代,高校网络平台诸如校级、院及学工、团委公众号、微博等学生重要获取途径虽保持着较高的更新频率,但沟通交流有些欠缺,话语创新性不足,很难在网络作品的语境下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高校网络思政作品也是同样道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没有将单一的、抽象的传统话语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网络话语,其滞后于网络舆论场域新发展和时代新变革。

三、“流量化”统筹推进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运用“流量化”对高校网络思政作品育人成效进行衡量和评判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既能反映学生对作品所具有的育人功能的成效,又能给思政从业者教育内容及手段的有效性衡量,提升高校网络思政作品的“流量化”关乎思政育人成效。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逻辑理路分析以及其所呈现出的“流量化”困境分析,得出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首先,构建多方联动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形成积极向善的网络话语场域。习近平围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12]“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13]从思政传播平台入手,全力打造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相交互的自媒体矩阵,通过丰富育人平台提升思想政治作品效果,以及提供多样化育人作品增强话语亲和力和吸引力;其次落实好2015年《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要求,创作具有育人特色的文艺作品,用文艺作品增强育人功效。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以线下线上双向联动,课上课下做好衔接,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达到最佳育人成效。通过构筑多层次、多角度、多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传播场域,全方位实现思政育人作品的“流量化”传播,并通过“算法推荐”模式加持,高校网络思政作品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流量化”效果。

其次,夯实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增强服务者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强化队伍建设;要不断扩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设置专门的工作岗位编制,招聘政治素质良好、网络技术过硬的高素质教师;还要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考核评价体系,以便解决传播主体与大学生间不平等的传受关系以及传不开听不懂等问题。

最后,运用“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网上工作,不能见网不见人,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人的工作,把广大网民凝聚到党的周围”[8],以及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4]高校网络思政作品的良性互动,很大程度实现学生话语与官方意志的无缝交互。通过网络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育人作品,运用图文并茂、音乐、绘画、短视频等形式深入浅出宣导马克思主义、传达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爱国教育等育人理念,让学生发自真心姓马信马、爱党爱国构建好网络生态,真正成为具有主导性的网络意见领袖;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优秀学生的宣导作用,将思政育人与平辈辅导有机结合,通过培训成为主力军、生力军。将生活化、平辈化、年轻化、日常化的热搜、微博热点、社会新闻事件等创作成思政作品,不仅要“新”更要“心”,走好群众路线,走入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8]。在网络话语体系中与意见领袖形成同频共振,形成“传播-- 反馈-- 再传播-- 再反馈”的话语交互模式,从而达到“流量化”传播,达到真正进头脑的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话语流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寻找书业新流量
基于ZigBee 通信的流量研究与改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