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发展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

2023-01-25 02:55陈怡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农业

□陈怡媛

习近平提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百年历史,就是领导农村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的奋斗史。我们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1]。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用历史映照现实,我们才可以推陈出新,进一步打开“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开创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方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四个阶段入手,梳理出农村发展的百年历程,并总结提炼出其中的有益经验,对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发展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一开始的“推翻三座大山”,到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再到解放农村生产力,最后到现在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从饥寒交迫到步入小康、农业从生产落后到产业兴旺、农村从绝对贫困到美丽乡村,每一步都为中国农村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以“推翻三座大山”为核心,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社会根本条件(1921~1949)。建党之初,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局面,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系统总结了失败原因,并深刻认识到了农民的重要性,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应重视农民群体利益,以发动全国性的土地革命为基础,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提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扭转农村积贫积弱的局面。这一时期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农民改善生存条件。

1.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革命的顺利进行需要法律来保障,《井冈山土地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虽然该法具有一些缺陷但仍不可否认其重要历史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的第一次尝试。随后于1947年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和半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此法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解决了萦绕农民心间的大事,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

2.施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生活负担。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以及恢复农业生产,提出了减租减息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阶层地位出现了变化:贫农数量大减,中农数量增加,地主阶层被不断的削弱。减租减息政策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3.大力发展农民教育,肯定农民政治地位。在实地考察时,毛泽东意识到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农民教育。在开展农民教育时,他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党的政策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让农民群体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以“农业集体化”为道路,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共中央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了重中之重。并且由于长期的战争,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农业生产落后、农业生产劳动率低下。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改善农村贫困状况也要同时推进。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实施的措施如下。

1.彻底完成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党中央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中明确指出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随后,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展开了土地改革,保证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农村利益格局的重构,同时也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2.推行农业集体化道路,恢复农业发展。毛泽东谈到“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是既需要,又可能”[2],发展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是切合当前实际的,他还谈到,在土改完成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农村生产力仍然低下,毛泽东在分析了农村的局势后指出“搞合作社不仅是方向更是当前的任务”,推行农业集体化,消除了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人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贫困落后的局面。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靠天吃饭的观念已经在中国农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小农经济中以家为单位的固有观念也使得集体意识淡薄。毛泽东认为合作化道路能够最大程度集中生产力,但实施合作化的前提是先在农村地区形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观念,培养农民集体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于是通过劳模会、互助组代表会等各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以“解放生产力”为指导,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1978~2012)。1978年全国进入以“解放生产力”为指导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地区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的措施也在逐步展开。在土地分配制度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与生产力不符的人民公社制度,其次大力重视农村科技的发展,推动城乡企业建立。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1.废除人民公社,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施行了土地包产到户,当年的粮食产量是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一创举获得了巨大成功,到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克服了“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结合起来”[3],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生产分配方式,保证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这对中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销。为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入乡镇企业中。这一措施不仅为经济发展提速也为农民创收。同时于1985年提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里面提到对传统的农产品统派购销制度进行改革,将统派购销转化为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的“双轨制”,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

3.重视科技兴农,兴修农村基础设施。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强调了科技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农民群体科学素养的培养,开办了农民科学培训班,这一措施对下一阶段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奠基作用。此外,农村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以及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四)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2012年至今)。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首先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在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之后,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变化情况,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的20字方针对发展农村产业、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强化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进入新时代后领导农村发展的具体做法如下。

1.落实精准扶贫方略,消除绝对贫困。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谈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并且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4]。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务必要保证全国各地区都消除绝对贫困。在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提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措施,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终于在2021年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2.构建农村产业体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5]。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其措施包括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等,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目标。

3.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强化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而强化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这二者缺一不可。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求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提出了“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等关键词,其内涵强调的是农村经济、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统筹发展。乡村治理则是为美丽乡村的打造提供了秩序保障,只有在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下,乡村振兴未来发展的宽度和广度才能不断拓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一直将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三农”工作的重心也有所不同,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好的思路,并进一步拓宽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保障。百年以来,我国农村发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早在1921年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在面对压迫时,是中国共产党担起了领导农民进行反抗斗争的担子,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使得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地区不断加快发展生产力的步伐,解决了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且时刻心系农村文化、医疗、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6]。从1921年至今,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农村地区从极度贫困到农业现代化,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起到制定政策、规划方向的作用,更是领导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斗的精神支柱。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农村发展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农村发展百年历程中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党坚持一切工作都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立场和遵循一以贯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宗旨。

各个时期的中共领导人都提出了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关的重要论述。毛泽东的群众观贯穿在其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中,在《论持久战》《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多部著作中他都提到了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多次谈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党的领导干部更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7]。可见人民的利益和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是焦点问题,不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农村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农村百年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中,党都坚持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面对不断变化的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不同的政策方略去解决人民的基本诉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的经验。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始认识到我国农民群体的重要性,逐渐摆脱苏联模式,创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全党要坚持从中国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村经济日渐多元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更是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工作方法贯彻新农村发展整个阶段,不管是脱贫攻坚中的“六个精准”措施,还是乡村振兴中对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都是这一方法作为实践途径的体现。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