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民互市研究回顾与述评

2023-01-25 08:19于洁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互市边民边境地区

于洁茹

(兰州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甘肃 兰州 73003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边民互市作为两国边民进行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边境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受到多类学科的关注与重视。在历史学领域,诸多学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胡市、互市展开探究,如关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中国与朝鲜的贸易往来,清代鸭绿江、图们江互市研究现状等。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各学者根据我国陆地边民互市的发展概况提出不同发展建议,如有的学者认为边民互市是国家间正规贸易的补充贸易形式,也是对外贸易的新经济增长点,并逐渐成为我国及周边国家不可或缺的贸易形式等。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们则对边民互市中的边民交往交流、族群认同、边境稳定、边民互市传统等主题进行研究。由上述简要梳理情况来看,关于边民互市的研究无论是学科上还是视角上都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并已逐渐勾勒出关于边民互市从历史起源到经贸发展再到边民交往的大致研究框架。然而在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各学科对边民互市研究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边民互市研究至今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本文通过对既有边民互市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对当下边民互市研究概况进行反思与展望,以期为我国边民互市研究作阶段性总结。

一、边民互市研究成果回顾

互市也称为胡市、合市、关市等,在古代主要指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之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定交易场所,现指我国陆路边境二十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集市。纵观我国边民互市发展历程,在贸易方式上边民互市经历了由物物交换向商品交换的转变过程,免税额度也由过去的几百元调整为如今的8000元。在经济效益方面,边民互市则不断壮大贸易规模且日益成为边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边民互市是我国实现兴边富民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关于我国边民互市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区域经济、行政管理等学科,少部分为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且成果数量与边境互市的发展情况成正相关。从既有研究类型来看,除了年鉴[1]、口岸志[2]等史志类资料外,关于口岸边民互市的专题研究也愈加丰富。其中,沈道权率先对边民互市展开专题探究,并明确提出边民互市具有国际贸易与国内集市贸易双重特质,因此在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上必须因势利导方能推动边民互市发展。[3]此外,沈道权还特别指出必须扭转视边境作为国防前沿而不需要发展经济建设的旧思路,并且要深刻认识到边民互市对于中国对外开放、对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对于边境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不可或缺性。自沈道权之后,徐志尧[4]、杨振清[5]、张永明[6]、穆沙江·努热吉[7]等学者也依托口岸边境贸易研究对边境口岸互市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随着边民互市发展渐入佳境,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专注于边民互市研究。下面本文将按照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理区位分别进行论述。

(一)东北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

东北边境地区依次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国相接壤,其中中朝边境口岸15个,中俄边境口岸18个,中蒙口岸9个(另外5个分布在西北边境地区)。①中朝边境口岸分别为大台子口岸、丹东口岸、太平湾口岸、老虎哨口岸、集安口岸、青石口岸、临江口岸、长白口岸、古城里口岸、南坪口岸、三合口岸、开山屯口岸、图们口岸、沙坨子口岸、圈河口岸;中俄边境口岸分别为珲春口岸、东宁口岸、绥汾河口岸、密山口岸、虎林口岸、饶河口岸、抚远口岸、同江口岸、萝北口岸、嘉荫口岸、逊克口岸、孙吴口岸、黑河口岸、呼玛口岸、漠河口岸、室韦口岸、黑山头口岸、满洲里口岸;分布在内蒙古境内的中蒙边境口岸分别为阿日哈沙特口岸、额布都格口岸、阿尔山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满都拉口岸、甘其毛都口岸、乌力吉口岸、策克口岸。就目前已有互市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中朝边境边民互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上中朝之间的互市交往及贸易状况,部分成果则是对当下中朝边民互市发展现状、前景及影响进行探究。如何玲玲[8]、卢娇[9]、吴丽华[10]、费驰[11]等学者分别对明朝初期及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进行探究,清晰地呈现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经历了朝贡关系之下的边贸交往、宗藩特色显著的稳定边贸,以及逐渐转向政治因素淡化、通商更为自由化、交易更具规范化、管理更加专业化的近代国际贸易关系,边民互市成为中朝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乔晴雨[12]、佟波则、徐娇瑾[13]等学者则主要对清代中朝鸭绿江、图们江地区的互市发展进行分析,阐述了两江流域互市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金明玉、赵慧娥[14]、林今淑、李光哲[15]等学者则从中朝边贸视角出发,对影响边贸发展的热点因素、环境、重要性进行分析,认为边民互市贸易是加快图们江跨国自由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途径。胡乃榕则根据丹东市互贸区“政府主导、海关监管、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 提出促进互贸区创新发展的“六个产业链项目”, 以推进互市贸易全产业链建设。[16]

中俄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的研究大多关注于边民互市的发展轨迹及其现存问题。如成榕、徐志尧通过回顾黑河边民互市发展历程,针对黑河口岸发展现况提出具体未来规划;[17]丁荟语通过梳理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历史,认为边民互市源于两国边民自发的民间交往,这种交往长期、美好并同生活中的幸福感联系在一起[18];段育良则以密山边民互市作为调查对象,发现边境对俄贸易商品层次较低、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额受限、金融资源供需衔接不畅成为阻碍互市发展的主要原因。[19]

关于中蒙边境边民互市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主要与内蒙古境内其他边民互市一并被考察。如在张利俊看来,中蒙二连浩特口岸与中俄满洲里口岸的边民互市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对中俄、中蒙边境地区的交往合作、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效益,但就目前发展水平来看,仍需进一步促进边境互市发展,并在边民互贸区实施更为宽松的政策。[20]

(二)西北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

西北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基本以新疆境内的边民互市研究为主。新疆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共计5600余公里,分布着15个边境口岸。其中,中蒙边境口岸4个,中哈边境口岸7个,中吉边境口岸2个,中塔边境口岸1个,中巴边境口岸1个。②新疆境内的中蒙边境口岸分别为老爷庙口岸、乌拉斯台口岸、塔克什肯口岸、红山嘴口岸;中哈边境口岸分别为阿黑土别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巴克图口岸、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中吉边境口岸为吐尔尕特口岸、伊尔克什坦口岸;中塔边境口岸为卡拉苏口岸;中巴边境口岸为红其拉甫口岸。目前,关于西北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哈边民互市,少量研究则着眼于中蒙、中吉、中塔及中巴边民互市。

在中哈边民互市研究方面,随着边境贸易不断规范化,学者们主要围绕边民互市发展建设进行讨论。如高晓华经调查研究认为,伊宁边民互市存在交易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无应对同质化影响的对策以及缺乏沟通联动机制保障四个问题,继而提出关于伊宁市内边民互市贸易格局重构及实践路径的探讨。[21]徐叶适则从边民互市发展前景视角出发,认为边民互市虽然饱受边境小额贸易的冲击,但仍是最贴近两国边民、最具情感的贸易方式。[22]李峰则表示虽然近些年边民互市贸易额在口岸边贸交易额比重逐渐减少,但在未来的发展中边民互市仍有其存在的价值。[23]对此,李靖认为边民互市作为国家间正规贸易的补充贸易形式,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已逐渐成为我国及周边国家不可或缺的贸易形势,发展前景乐观。[24]除上述讨论外,热希提从边民互市实际作用视角出发,认为边民互市既能够带动边境产业发展、实现固边富民,还能有效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并起着加强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往来的纽带作用。[25]

在中蒙边境边民互市研究方面,学者主要从边民互市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研究展开讨论。如付宇朋、付胤儒等人指出红山嘴口岸边民互市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克服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探索红山嘴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转型出路。[26]而陈逸超则针对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进行探究,认为应从行政管理与具体措施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从而改善互市发展所处困境。[27]

在中吉、中塔、中巴边境边民互市研究方面,由于口岸互市发展规模受限,故而对此展开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少。其中,莫杰基于中巴边境红旗拉甫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历程,认为中巴边贸互市无法继续发展的原因有二,一是互市商人没有大宗货品订单,二是中巴边民互市政策不具唯一性,继而提出中巴边贸发展需要超越边民互市模式之外的发展空间。[28]

(三)西南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

西南边境地区是我国边民互市点较为集中的地区,涉及的国内边疆省区主要为西藏、云南和广西,涉及国家依次为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其中,中尼边境口岸6个,中印边境口岸1个,中缅边境口岸13个,中老边境口岸4个,中越边境口岸17个。①中尼边境口岸分别为普兰口岸、里孜口岸、吉隆口岸、樟木口岸、日屋口岸、陈塘口岸;中印边境口岸为乃堆拉口岸;中缅边境口岸分别为片马口岸、腾冲口岸、盈江口岸、章凤口岸、瑞丽口岸、畹町口岸、南伞口岸、清水河口岸、永和口岸、孟连口岸、打洛口岸、景洪口岸、关累口岸;中老边境口岸分别为勐满口岸、磨憨口岸、思茅口岸、勐康口岸;中越边境口岸分别为金水河口岸、河口口岸、都龙口岸、天保口岸、田蓬口岸、平孟口岸、龙邦口岸、岳圩口岸、硕龙口岸、科甲口岸、水口口岸、平而关口岸、凭祥口岸、友谊关口岸、爱店口岸、峒中口岸、东兴口岸。由于西南边境口岸涉及国家相对较多,因此笔者将按照我国边境口岸所在的边境省区依次回顾。

我国西藏地区对外通道共计312条, 其中常年性通道44条, 季节性通道268条, 具体又分为中尼边境184条、中印边境85条、中不边境18条、中锡边境8条、中缅边境5条与克什米尔地区边境12条。[29]每一条通道都是我国西藏边民与接壤国家或地区的边民进行边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生命线,也是西藏境内边境口岸及边民互市建设的重要依托。目前关于西藏境内边境边民互市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樟木口岸、普兰口岸、吉隆口岸和亚东口岸。如刘玉皑则认为樟木口岸是目前中国面向南亚次大陆最大的一类边境口岸,应以重建樟木口岸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樟木口岸边贸发展优势,从而带动西藏自治区边境经济发展,并促进中国与尼泊尔在内的南亚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30]赵国栋等在论述普兰口岸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时,简短提及普兰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特点,即发展规模小、速度慢,以朝圣者、边民携带小商品和土特产进行交换为主。[31]关于吉隆口岸的发展,徐君[32]和赵娟[33]均认为吉隆虽面临众多发展限制,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现代道路网络建设不断推进,吉隆正在成长为一个边境交通商贸重镇。张海云则基于对普兰边贸市场、仁青岗边贸市场、乃堆拉山口通道的调研发现乃堆拉通道纯为边民互市贸易,我方边民强烈的国家意识能够使之在进行互市贸易同时守护国家地理边疆。[34]

与西藏相比,云南境内的边民互市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研究主题也更具边境安全特色。如张雨龙以人类学视角对中老边民互市中的混沌表象与有序实质进行探讨,指出看似人群混乱的边民互市实际上有着内在秩序。[35]张燕青、冯馨瑶则根据云南昆明关区边民互市现存问题提出应合理配置海关管理资源、完善边民互市配套相关法律、协调各地区发展、重视舆情、推动与外国海关执法互助等相关建议。[36]李金发[37]、杨丽云[38]虽然研究视角有所区别,但都认为边民互市绝非简单的经济集市,更是具备政治、社会、文化等内涵,加强边民互市的建设和管理对促进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族群互动、增强国家认同、维护边疆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除了以上有关边民互市与边境安全的讨论,也有部分学者对边民互市发展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如黄永臻通过对金水河口岸边民互市调查发现,交通闭塞和民俗文化的失色、两地边境经济的落后、通关管理的滞后以及两地旅游业的空白是导致互市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39]车义元主要对云南边民互市改革展开探究[40]。

广西应是目前关于边境口岸边民互市研究相对比较多元的地区,不仅成果众多、视角多样,基于已开设的25个互市点所展开的族群研究也颇为丰富。在边民互市发展方面,胡美术认为互助组织能够有效组织和推动互市发展,并且对边境地区社会治理也有积极作用;[41]李隽波、赵约翰则以中国-东盟边民互市现存产业依赖政策、走私现象严重、与跨境电商结合不够紧密以及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42]李安祥主要针对边民互市中政策与执行间的偏差问题,希望通过完善政策执行效果来实现互市健康发展[43]。在边民互市自身特质方面,蒙秋月从“边疆中心”视角出发,对广西边民互市的自反性展开探讨[44]。在互市族群互动与国家认同方面,卢鹏、孙东波认为互市基础条件差、边民受教育程度低等现存问题会制约双边贸易发展,而积极发挥互市经济政治功能则在增加边民收入的同时能够强化边民国家认同;[45]高文、杨宗霖则认为彝族边民参与边民互市不仅促进跨国彝族内部的文化交流,也同样增强了彝族边民的国家归属意识[46]。韩娜则将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生活相衔接,在互市发展演变及生活脉络中探究边界意义与国家认同,兼顾宏观、微观视角。[47]

由上述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情况可知,西南边境地区的边民互市相关研究经历了由互市建设、经济发展等主题向边民互市中的族群认同、群体发展等议题过渡,而东北与西北边境地区关于边民互市的研究仍聚焦于边民互市建设及经济发展层面,缺乏对互市内部及功能的延展讨论。

二、边民互市研究主要特征

基于前文对边民互市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认为边民互市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主体研究方向鲜明,且伴有多学科研究视角

在边民互市不同发展阶段,边民互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研究始终是主要研究议题。边民互市作为我国边境贸易的重要形式,经济效益是其对边境地区社会最为显著的影响。因此,以经济管理类研究作为其研究主体方向,既是基于边民互市自身特质,也是基于互市经济发展需要。然而随着边民互市发展日益成熟,边民互市因其地处两国或多国交界处而愈发受到其他学科的关注。笔者在中国知网对关键词“边民互市”进行搜索,通过阅读、筛选后发现截至2020年12月,与“边民互市”内容相关文章共计72篇,88.89%为期刊论文,9.72%为硕士论文,1.39%为会议论文。从学科分布上来看,关于边民互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学科,其次是社会科学Ⅱ辑、社会科学Ⅰ辑以及哲学与人文科学。其中,2008年之前的边民互市研究视角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互市建设、市场管理、互市功能升级、互市发展现状、边贸展望等经济管理类视角,个别研究成果是对中国互市历史进行梳理与比较。2008年之后,以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为代表的人文社会学科逐渐开始参与到边民互市研究中,并将学科理论研究与边民互市相结合。如以边疆中心视角、边民互市传统的自反性等理论展开探究,同时也对边民互市空间内边民间的流动与秩序、互助互惠、社会变迁、族群互动与国家认同等现实问题展开分析。多学科视角的加入使边民互市研究视角逐渐多元,研究深度也与日俱增,并为边民互市的学术研究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

(二)研究成果区域性特征显著,而南北差异大

从上文关于我国各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成果回顾可知,无论北方边境地区还是西南边境地区,关于边民互市经济发展的研究一直是占主体。但从南北间既有研究成果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北方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以区域经济、贸易区发展、口岸建设等宏观视角为主,更加注重对互市空间建设、发展规划、经济效益等“物”的关注,以期通过对当下发展困境的探究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西南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研究则在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的同时,兼顾对边民互市空间内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等关于“人”的分析。如边民互市中族群之间通过商贸形成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不同国家边民之间的商品交换更加强化了彼此对各自国家的认同感等。通过对“人”的关注,进而指出边民互市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因其地理特殊性而在民族、文化、国防等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知,南、北方边民互市发展之间除了存在硬件上的差距外,研究视角上也因此有所不同。

(三)学术性研究成果有限,但认可度较高

我国边民互市研究主要以经济、管理类研究为主,直到2008年之后才逐渐有了学术类探究。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边民互市作为两国之间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点,不仅成为经济管理学研究对象,其边缘性与前沿性也使得边民互市逐渐得到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其中,民族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对边民互市的关注,既符合其对民族或群体展开叙事的研究习惯,也是对边民互市产生源起、初衷和存在意义的深入探究。虽然此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发表成果数量也仅占边民互市总体研究成果的30%,但此类研究成果大多发表于人文社会学科核心期刊,研究视角多元且引用率较高,正在慢慢成为拓展互市研究的新力量,并为边民互市的实际建设做出贡献。如关于边民互市中族群交流与国家认同方面的研究为众多边境地区在边民互市发展建设、边境安全舆情、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缓解了边境地区关于如何实现发展边境经济的同时有效维护边境稳定与安全的工作困惑,其意义不言而喻。

三、思考与展望

边民互市自其设立之初便是位于国家领土边缘、政治权力末梢的外交性产物,同时也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作用于一体的物理空间。由于边民互市经济成交数额小且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一种补充形式,因此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对国家经济建设没有较大作用、对国防建设可能造成压力的边境装置。近年来,随着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边境地区的通商孔道逐渐开始发挥其对外联结、对内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两国边民相互交往的边民互市也开始得到国家及边境省区的重点关注。然而从既有研究情况来看,边民互市的边缘性特征依然十分显著,以至于无论是经济管理类研究还是人文社科类研究,边民互市及其所含群体都没有得到较为充分的学术发掘,甚至在个别口岸中出现了边民互市及其群体尚未被研究就已经消失的情况。基于上述现状,笔者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应加强纵向史学梳理与横向文化分析在边民互市研究中的综合应用。边民互市与古代互市在历史发展上具有一定连续性,能够有效反映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之间及现代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与外交实况,并在调节古代边地民族关系、促进现代国家外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从既有边民互市研究成果来看,以史学视角对边民互市进行探究的论述仅集中于个别边民互市,如东北边境地区关于中朝边民互市的研究大多以古代互市研究为主。此外,我国边民互市分布于不同地域,鲜明的环境差异与迥异的民族风俗使我国边民互市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如北方边民互市以货物往来居多,南方边民互市以人群往来为主。但以文化视角对南、北方边民互市进行分析的研究却屈指可数,至于将南北互市文化进行对比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对边民互市群体予以关注,拓宽边民互市研究思路与视角。从史料可知,边民互市的设立与政治外交有着直接关系,但从其设立的根本基点来看是出于边民之间的交换需求。如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的茶马互市,就是通过以茶换马或以马换茶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从而实现边境各民族间的和谐共生。因此,我们说“人”是边民互市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物流的迅猛发展,边民间的慢交易受到冲击,作为产品交换主体和受益者的“人”的能动作用也逐渐被巨大经济效益所掩盖,学者们更是纷纷开始将笔墨挥洒于经济效益方面的探讨。这一点可从现有边民互市研究成果主题分类比重上得到印证。至于互市空间内的群体研究,主要随着近几年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的不断关注才开始涌现。如高文对边民互市中同源跨国民族——彝族内部间族群互动及国家认同的研究等。这种从“人”到“互市”再到“人”的研究路径,实际上也反映以“人”为本的互市研究,可能是突破现有边民互市研究范式的有效途径。

第三,充分利用多元研究视角,推动边民互市研究的跨学科合作。当前边民互市研究视角除了区域经济、口岸管理等视角外,还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加入逐渐出现了族群互动、国家认同、空间秩序、语言应用等多元视角。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关于边民互市的研究依然呈现出离散且难以整合的特点。如关于边民互市发展建设类相关论文,往往忽视了互市文化所蕴含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加之边民互市自身边缘性特征,人文社会学科对边民互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及专注于边民互市研究的学者不仅学科背景多样且分布零散,跨学科的互市研究梯队总是难以形成,学科间的合作仍有待发展。

在“国家中心”视角下,边民互市位于国家领土边缘、作为边境贸易补充形式而呈现出鲜明的边缘性特征;然而在“边疆中心”视角中,边民互市又是国家主权前沿地带、两国边民交往交流的核心区域,对边疆巩固与边疆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边民互市以其双向性特征逐渐成为当下我国不断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边民间的友好往来也日益成为互市兴盛发展的动力因素。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两国边民已结成难以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跨境共生亦成为边境地区边民互市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关于边民互市发展的探索不应仅局限于经济、管理等传统领域,边民以及相关群体研究也应当成为边民互市研究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应继续发挥人文社会学科在边民互市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加强对边民互市历史文化、族群互动的深入探索,从而通过跨学科合作从而为边民互市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互市边民边境地区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严阵以待
明朝与兀良哈部互市关系考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坚持与明朝贸易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