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技艺破局发展的路径

2023-01-27 07:37王一玫李振华
百花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王一玫 李振华

摘 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些传统技艺也得到了传承与延续,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发展仍处在困局当中。相较于我国其他类型的艺术品及工艺品有着较为完善的发展运营模式,以金属錾雕铜车马为代表的非遗工艺品却面临销路难寻、定价困难的现状。文章以西藏“藏毯”、广东醒狮文化、甘肃省博物馆国宝“铜奔马”为例,探讨可供金属錾雕铜车马借鉴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非遗技艺;金属錾雕;发展模式;运营创新

目前,针对金属錾雕铜车马,我国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对传统錾刻技术进行研究,起初多为探究不同群体对“錾刻”的不同定义,试图对这一概念进行统一。近年来,专家学者试图探讨在当代文化发展背景下,錾刻技术是否有可能衍生出新的产品,进而迸发出新的活力。在金属錾雕技艺以往的发展历史中,这一技艺多为艺术品制作所用,作品观赏性较高而实用性较低。面对目前金属錾雕工艺发展的困境,有部分学者提出,可以借助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结合科技手段,将传统錾刻工艺用于制作颇具现代化特色、可供人们日常佩戴的流行饰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探讨,则集中于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研究在當今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广泛的大环境之下,能否利用新媒体为我国传统文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探讨非遗金属錾雕铜车马借助其他模式和文化传播渠道,破除当前的发展困局,将这一非遗技艺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一、金属錾雕铜车马技艺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流传着许多古代技艺。这些技艺经历了千百年风霜洗礼后,在当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迸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艺——錾雕技艺,其发源可追溯到我国隋唐时期[1],当代金属錾雕铜车马作品均为我国古代车马按比例临摹还原复制品,从夏商周至元明清的车马均有与之相对应的还原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标志。在国家大力保护与支持之下,金属錾雕于2018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如今,金属手工錾雕制作技艺已传承至第三代。传承人将錾雕技艺用于制作还原铜车马,延续了手工錾雕的发展脉络,逐步提升了金属錾雕技艺的影响力,扩大了这一非遗文化的影响范围。金属錾雕铜车马先后在陕西省政协纪念杨虎城将军百年诞辰、黄帝陵祭祖等活动中展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2015年,金属錾雕铜车马获得西北五省非遗比武一等奖,2019年获得中华非遗文化传薪奖全国第三名。这一技艺的传承与完善被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靳之林赞为“前所未有的创举”。

二、金属錾雕铜车马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这无疑使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延续。目前,金属錾雕铜车马非遗技艺传承人有机会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各项赛事活动,使金属錾雕铜车马被更多专家及民众所了解。然而在这一技艺延续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受限于表现形式

首先,以金属錾雕铜车马为代表的非遗技艺并不具备互动性,非遗工艺品本身只能作为展览品供人观赏。相较于可以进行展览和已经被逐步转换为光影科技展的名家画作,如印象派画家作品展览、凡·高的星空展,非遗工艺品更接近生活场景,大众普遍认为其更为接地气,因此适合其展出的展览场合较少。其次,仅仅是展出铜车马让观众参观,难以满足观众的视听体验。相较于其他民俗文化非遗技艺,如油纸伞、花馍等更具生活化和实用性的作品,金属錾雕铜车马这类非遗工艺品所具有的实用性也较弱,无法给大众提供直接的生活使用场景。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金属錾雕铜车马受限于其自身的表现形式,较难在艺术性与实用性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二)年轻群体关注较少

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文化。有专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非遗传承发展空前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从事非遗。

然而,相较于网络热门游戏、元宇宙等新型概念,愿意关注非遗的年轻人仍是少数。就金属錾雕技艺而言,有学者指出,传统錾刻工艺作品存在材料单一、形态结构设计单一、民族色彩偏重的问题,其样式、用途都已无法获得现代都市人群的审美认同。此外,现代錾刻工艺也面临机械设备、模具制作技术的冲击,传承与发展岌岌可危。对此,有学者建议将金属錾雕这一非遗技艺进行现代化发展和演绎,制作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既符合当代人群的审美,又满足使用者的自我创造表现需求。[2]这不失为一种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的途径,可以使人们在佩戴錾刻饰品时,对金属錾雕技艺产生兴趣,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三)市场价值难以判定

相较于艺术作品和具有实用性的日用品,金属錾雕铜车马的市场价值难以明确做出判定。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通过纯手工錾雕制作一件铜车马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精力。从作品的设计如何完整还原复刻古代车马,到进一步选材打磨,每一步都需要非遗传承人进行长时间的构思和设计,其对作品所付出的心血远超于一般工艺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非遗传承人自然希望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而目前我国这一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仅靠非遗传承人自行对作品进行定价出售。相较于实用性强的小工艺品,金属錾雕铜车马这一类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较高的工艺品没有完整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流程,因此金属錾雕铜车马的市场价值难以判定,非遗传承人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三、可供金属錾雕铜车马借鉴的发展模式

面对金属錾雕铜车马销路难寻、定价困难的困境,现推出可供其参考借鉴的发展模式。

(一)借鉴西藏“藏毯”的发展模式,注重打造金属錾雕铜车马品牌

以我国各地民俗工艺品发展为例,论及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藏毯无疑是西藏的代表。

现如今,西藏当地开创了不少独立艺术品牌,有品牌选择将藏毯打造成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纪念产品,同时推出更具有实用性、和藏毯同材质制作而成的杯垫。大多数产品均与当地扶贫助农政策相结合,由西藏当地贫困妇女纯手工织造,艺术品牌进行统一回收。在西藏当地的商店内,顾客选择购买一件手工艺品时,都能得到背后故事的讲解,每个打包的手工艺品还会附上颇具藏文化特色的卡片,感谢顾客对当地文化产业的支持。同时,品牌不局限于当地现有的文化艺术资源,还推出了国际化的艺术联名系列,打造了“莫奈”风格的西藏艺术品,一经推出,引起一众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想要将金属錾雕铜车马更好发展,可选择将其与陕西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金属錾雕铜车马最早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秦始皇陵中的车马,随后还原复刻了多个朝代具有不同特色的車马造型。在此背景之下,将金属錾雕铜车马与陕文化、秦始皇陵、兵马俑相结合,能给大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我们也可以选择将非遗文化与当地文化中心资源相结合,为传统非遗文化选择合适地点,开设传承人工作室、不定时进行作品展出,也可将当地錾雕艺人聚集起来,共同举办錾雕工艺品展览。通过吸引大众主动了解的方式,帮助非遗文化手工艺品收获大众的普遍认可。

(二)借鉴广东醒狮文化通过电影提高文化传播效果的发展模式,扩大金属錾雕铜车马传播范围

广东醒狮文化本身有着和金属錾雕相同的发展困境。一是面临经济效益较差、传承人难寻的困境。因为传承醒狮文化的经济收益不足以满足青年人的生活需求,不少广东青年人宁愿选择外出务工,也不愿留在家乡发展醒狮文化。二是面临群众基础断层的困境。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音乐会、电影、舞台剧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可选项,醒狮表演为观众带来的舞台冲击不再如往常般强烈。其自身文化传播渠道又较为单一,因此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醒狮》《雄狮少年》等电影的上映,使更多民众了解了这一非遗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醒狮文化重建了自身的群众基础,收获了更多民众关注的目光。我们可以借鉴广东醒狮文化,利用电影传播的模式,拍摄有关金属錾雕铜车马的纪录片、电影等,扩大传播面,提高其在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

(三)借鉴甘肃省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推出文物同款玩偶的发展模式,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金属錾雕铜车马表现形式

2022年,甘肃省博物馆走进互联网,获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其馆内展出的国宝“铜奔马”早已在我国家喻户晓,塑造者定格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瞬间。该文物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足以显示该文物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然而,这件早有名气的国宝一开始也只是作为教科书插图而存在,直到今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了与其同款的玩偶,瞬间走红网络。在铜奔马玩偶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颜色也是高饱和度的绿色,巧妙地将文物的精髓演绎了出来。它在互联网上被大家称为“魔性小绿马”,部分民众甚至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实地参观原型文物,一睹其风采。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想要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也要注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将手工艺品带到民众身边,不能局限于展览和艺术馆之中。人民群众认可这种手工艺品的展现形式,愿意了解更多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历史文化,金属錾雕铜车马也就在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之间取得了平衡。

四、结 语

在非遗金属錾雕铜车马多年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始终是发展的主线脉络,而如何使非遗手工艺品被更多民众所喜爱和接受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现如今,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民众对非遗也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了解意愿,我们更应在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中坚守初心。非遗传承人不应局限于现有环境,要大胆破局,多做尝试,方能走出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香港浸会大学珠海校区、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罗振春.传统金属錾刻工艺含义的衍变[J].艺术科技,2018(4):19-21.

[2] 熊辉.乡村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以皖西大别山区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2(3):72-76.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如何借鉴南方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探析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
对江西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