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23-01-27 02:34余鑫茂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余鑫茂

摘要:基于创新投入-产出的视角,以我国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深圳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样本城市2018年的有关数据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城市创新能力方面仍与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样本城市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目前,已有研究对我国的一线城市研究较多,但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进行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基于因子分析法,主要对成都和重庆城市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提升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创新能力,对于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学者们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角度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较为丰富。

一是评价指标的研究。城市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术、信息、制度以及服务等,比如,Florida则从创造性劳动力、高科技、创新、多样化等角度提出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查奇芬和王晞敏构建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指标体系; 刘贵文和张怿蓝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包括文化方面、教育方面、科技方面、基础设施方面、综合经济方面的指标。也有学者主要关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环境等,如,张洁音等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考虑,将指标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和创新支撑民生发展三个方面;秦广虎从城市创新支撑、投入、产出和反馈能力4个维度构建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李兵等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创新环境、创新产出。

二是评价方法的研究。Kallio等结合因子分析法对法国巴黎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Luis等结合DEA与模糊数学方法研究西班牙南部城市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的关系;Carayannis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提出了一种国家和地区创新效率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23个欧洲国家的185个地区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解旭霞和刘明广以珠三角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刘树林和庞东鑫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我国国内典型的18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李斌等采用熵值法、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6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第一,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研究角度,第一类就是从创新能力内涵出发,按照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指标,第二类研究思路是从投入-产出的过程角度出发。本研究采用第二类研究思路,从创新的过程出发,并结合笔者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解,新增一些相关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学者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等客观评价方法为主,少量采用主观评价方法。这些客观评价方法能够降维处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数据指标,厘清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本研究拟选择因子分析法为研究方法。

三、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一)选取的评价指标

根据已有研究,学界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尚未形成共识。基于此,在张洁音,刘永久,隋艳颖,李燕萍等研究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包含16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选取的评价方法

已有的研究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等,该类方法基于指标间的差异或者相关关系来确定权重;本研究选取因子分析法,方法起源于20世纪初,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使得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城市和指标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的样本城市主要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及深圳,通过查阅2018年10个样本城市的《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政府网站等相关资料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

(二)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收集的原始数据存在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通过统计软件SPSS26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1.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通过统计软件SPSS26提取因子个数时,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5个主要因子,如表2所示,这5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779%。由此可知,前5个主因子具有代表性。

2.对因子指标进行归类

如表3所示,第一因子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费用内部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解释,将其命名为创新研发活動指标。第二因子由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教育经费支出解释,将其命名为创新产出与环境条件指标。第三因子由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R&D的费用占GDP的比重来解释,命名为创新财力投入指标。第四因子由R&D人员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解释,将该因子命名为创新人才条件指标。第五因子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解释,即创新支撑条件指标。

3.计算因子得分

根据表4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计算五个主成分因子得分,如下:

F1=-0.148X1-0.090X2+…+0.188X16(1)

F2=0.072X1+0.072X2+…-0.174X16(2)

F3=0.040X1+0.203X2+…+0.084X16(3)

F4=0.566X1+0.250X2+…+0.040X16(4)

F5=0.033X1+0.136X2+…-0.123X16(5)

4.计算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

对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以五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公式为:

F=0.31/0.91F1+0.23/0.91F2+0.15/0.91F3+0.11/0.91F4+0.11/0.91F5(6)

通过计算,最终得到10个样本城市2018年城市创新能力的得分和排名。如表5所示。

5.评价与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因子为创新研发活动指标,上海得分为最高分,其次是深圳的得分,重庆和天津在该指标上得分为正数,其余的城市得分为负数。这说明,成都在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方面还存在很多大的不足,上海、深圳、重庆和天津四个城市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费用支出、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水平均高于成都。第一个因子重庆得分较高,一方面,反映出重庆在创新研发活动方面能力较强,如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费用内部支出,重庆为280亿元,成都仅为214.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重庆为5322.7亿元,成都为2570.35亿元;另一方面,二者应当相互借鉴,协同发展。如2018年,成都和重庆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2405个和1264个,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5314.43元和17898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1.85%和64.08%,这些指标上,成都高于重庆。

第二个因子为创新产出与环境条件指标,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的得分也为正数,其余的城市均为负数。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6.6%、68.97%、70.94%、58.62%,而成都和重庆该比重分别为53.21%、52.33%,我国一线城市均高于成都和重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人均超过5万元,远远高于成都和重庆,成都和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918元和24153元,这说明,成都和重庆与我国一线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当结合两地的资源优势,促进城市经济协同发展;在教育经费支出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为964.62亿元、874.1亿元、404.33亿元、509.1亿元,重庆为626.3亿元,仅低于北京和上海,而成都仅为250.58亿元,这表明成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第三个因子为创新财力投入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以R&D费用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北京得分最高,其次是深圳,广州、郑州和西安得分为正数,其余的样本城市的得分为负数,反映出其余的样本城市的城市科研经费没有随GDP同比例增长。2018年,R&D的费用占GDP的比重,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为5.64%、3.93%、1.59%、4.34%,成都和重庆分别为2.87%和1.79%,这表明该指标成都和重庆仅高于广州,成都和重庆对创新的科研经费投入均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第四个因子为创新人才条件指标,这个因子主要是由R&D人员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解释,成都得分最高,其次是北京、深圳和武汉。2018年,成都的R&D人员数量为506756人,高于我国的一线城市,而重庆该指标为131977人,这说明成都具有创新所需的人才优势,但也应当思考创新人才投入和创新财力投入是否匹配,政府应当做好协调和支持工作,充分发挥出创新人才的创新潜力。重庆的人才投入不足,一方面,要了解城市居民參与创新活动的意愿,制订出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另一方面,重庆可以和成都分工协作,可以相互利用创新活动所需的资源,发挥出成都和重庆最大的合力;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成都该指标人数最高,有489126人,其次人数较多的为深圳,该指标为414923人,重庆有85390人,这表明成都在创新主体条件方面,参与科研活动的人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第五个因子是创新支撑条件指标,主要是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解释。重庆得分最高,北京、上海、天津得分为正数,其余的样本城市得分均为负数。2018年,关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上海最高为3.90%,成都和重庆均为3.40%;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额,重庆为17440.57亿元,成都为9404.2亿元,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为8948.10 亿元、7246.6亿元、5919.83亿元和5147.32亿元,重庆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创新支撑条件最好,重庆和成都均高于我国一线城市,成都和重庆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创新支撑条件。

综合因子,上海在第一个因子和第二个因子上得分最高,说明上海具有创新研发活动指标、创新产出与环境条件指标的优势。北京在第一个因子上的得分为负数,其余四个因子得分均为正数,北京在综合得分上排名第二,北京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有26所211大学,科教实力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具有城市创新活动提供人才优势。深圳综合排名第三,根据实证部分的结果分析可知,深圳在第二因子和第五因子上得分为负数,其余三个因子得分为正数,表明深圳具有创新投入所需的财力和人才优势,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高新技术企业林立,行业龙头众多,形成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广州的创新综合能力排名第四,广州具备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如,制定实施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等。重庆城市创新综合能力排名第五,第一个因子和第五个因子得分为正数,其余三个因子为负数。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结点上,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而产业是城市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重庆积极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具有产业基础优势;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智博会等各类平台,为新技术运用、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广创造了条件,具备城市创新能力的平台优势。但重庆城市创新能力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城市创新资源总体还比较缺乏,科技创新人才投入规模整体偏小,2018年,R&D人员数量仅为131977人,创新人才条件薄弱,目前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仅有10个,重点大学数量也很少。成都创新能力在综合排名上位于第七位,成都5个因子上的得分,仅第4个因子得分为正数,这说明成都在创新能力方面与样本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成都创新人才投入最多,2018年R&D人员数量为506756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为489126人,高于其他样本城市,但成都城市创新还面临着基础研究薄弱、高端人才紧缺、创新财力投入不足、创新支撑条件薄弱等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2018年10个样本城市的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

本研究中的5个因子分别为创新研发活动因子、创新产出与环境条件因子、创新财力投入指标因子、创新人才因子、创新支撑能力指标。重庆城市创新综合能力排名第五,第一个因子和第五个因子得分为正数,其余三个因子为负数。重庆具备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创新平台优势等,但还存在创新资源缺乏,创新人才投入不足等问题。成都5个因子上的得分,有4个因子得分为负数,其城市综合能力排名位于第六,这说明成都在创新能力方面与我国一线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成都具备创新所需的人才优势,但是还面临着基础研究薄弱、高端人才紧缺、创新财力投入不足、创新支撑条件薄弱等问题。

综上,通过分析和总结成都和重庆与我国一线城市在城市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后文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建议

1.加大对创新的人财投入,为创新研发活动提供保障

目前,成都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一些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四川的重点高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有丰厚的教育资源,而重庆重点院校较少,在城市创新人才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重庆可以和成都相互协作,利用成都具备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争创一流大学,大力引进优秀大学资源,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顶尖创新人才。因此,成都应当加大对创新的财政投入,同时,鼓励企业主体和民间资本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重庆应当重视创新活动所需的人才,积极制定配套措施,为创新研发活动提供重要的保障。

2.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建立创新研发机构

深圳在进行创新活动方面,深圳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体,如华为、中兴、腾讯等世界级的顶尖科技创新企业。成都、重庆与北京和上海相比而言,缺乏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的人才优势。因此,成都和重庆应当为企业营造一个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在政策方面给予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一些补贴和支持,如税收方面给予创新企业优惠政策;优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创新主体积极开展研发活动。

3.重视政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

创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是为创新活动提供人才,主要是进行创新的科研活动,而产业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平台。重庆具备创新的产业基础条件,而成都具备创新所需的人才条件。因此,成都和重庆应当加大深度合作,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需要思考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展,遴选和培育一批重要企业和重大项目,在国家层面去争取重大项目和投入;完善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动“卡脖子”技术国产化替代,提高城市科技创新产出的市场转化率。

4.营造包容性的文化环境,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营造创新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利用重庆良好的区位条件,支持大型企业建立海外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开展创新合作。因此,成都和重庆也应当为创新主体营造包容性的文化氛围,鼓励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在产业转化的引导和科技成果的奖励等方面多加思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5.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城市自身的竞争力

城市创新包含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等内容。一个城市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保持成都、重庆现有优势条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强成都和重庆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EB/OL].[2020-10-16].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6/content_5551828. htm.

[2]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 i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3]查奇芬,王晞敏.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3):86-88.

[4]刘贵文,张怿蓝.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115-117+123.

[5]张洁音,黄友,张乐萍,等.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基于58个市(县)的创新能力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0):13-18.

[6]秦广虎.级数突变理论评价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6):83-86+93.

[7]李兵,曹方,马燕玲.基于灰色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03):121-124.

[8]Kallio A,Harmaakorpi V,Pihkala T.Absorptive Capacity and Social Capital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Case of the Lahti Region in Finland[J].Urban Studies,2010,47(02):303-319.

[9]Luis D B,Margarita M,Jacinto G P.An Analysi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Using DEA:An Application to Spain’s Wood-based Industry[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8(07):762-773.

[10]Carayannis E G, Grigoroudis E, Goletsis Y.A multi-level and multi-stage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A multi-objective DEA approach[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6,62(11):63-80.

[11]解旭霞,劉明广.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珠三角城市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16(08):93-97+123.

[12]刘树林,庞东鑫.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87-88.

[13]李斌,田秀林,张所地,等.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化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0,39(01):139-153.

[14]刘永久,王忠辉,吴风庆.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证分析——以山东省十七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09): 30-35.

[15]隋艳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一线城市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01): 69-79.

[16]李燕萍,毛雁滨,史瑶.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3-108.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因子分析对乡村旅游者乡愁感知的研究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