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主义视野下的山水田园诗

2023-01-30 03:25景建军
百花 2022年11期
关键词:倾向古代诗歌

景建军

摘 要: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最主要的表现内容之一,由此也衍生出了众多的诗歌流派和诗歌大家,影响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来看,其中明确蕴含着原始主义的倾向,而把握原始主义倾向是我们全面认识古代山水田园诗思想意义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古代诗歌;山水田园诗;原始主义;倾向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标志性文体,这其中,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不但涌现出了像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一批成就卓然的大家,其也成为古代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后世文人的审美情趣、生活道路和文化人格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成为古代文人挥之不去的精神情结。诗人笔下的山林草木、白云溪涧、农夫渔父等典型诗歌意象,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能量,其中之一便是强烈的原始主义倾向。

一、文学创作层面上的原始主义内涵

所谓“原始”并非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原始主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特指某种有着原始倾向的创作态度与艺术风格。从广义上看,原始主义是一种尚古崇朴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从狭义上看,它是一种以用原始来批判现代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文学创作中的原始主义倾向是人们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两端,即源头和现状进行反省与选择的一种文化心态。它可以指人们追怀往古、返璞归真的天性,也可以指怀疑文明、回归自然的文化思潮,还可以指用原始来对比和批判现实的文学创作倾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及社会的认知和驾驭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人们创造出了日益繁荣和理性的“第二自然”(相对于第一自然——本真自然的人工自然)。虽然这是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力量的体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人类对它日益加重的依赖又使它逐步成为统治和束缚人的客观力量,反过来又禁锢和支配着人的精神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处于动荡或转折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对传统秩序和价值观的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动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理性化秩序反倒使人们在精神上感到失落、迷茫甚至是窒息。这一切又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于“第一自然”的向往和对精神领域的关注。这就“从根本上孕育了返回原始的情绪意向”。[1]自然与社会的分离、对立以及文明向原始的寻找和返归也就成为原始主义创作的基本母题。

二、原始主义倾向在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

发展与演进

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重要体现的文学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以后,“自然”也就随之被纳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并进而成为诗歌创作中最早也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经·君子于役》中对于“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的描述,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慨叹……从这些中国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山水田园诗的萌芽和因子。当然,它们更多是以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这样一种辅助的面目出现,还远远没有成为诗人观照的独立客体和审美对象,而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田园诗则是随着魏晋以来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从陶渊明到王维,历经300余年,山水田园诗才作为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巨大影响的诗派崛起于文坛,并从此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无数文人学士的思想情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繁盛大都出现在社会动荡和转折的特殊历史时期,这绝不是偶然的。固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找到其发生和繁盛的理由,例如对传统文人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鼻祖孔子就曾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样的话。[2]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对“自然”的极力推崇以及后来将儒家的“名教”与老庄的“自然”结合起来的玄学及玄言诗的兴起,也造就了具有独特文化风采的“名士风范”,并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争相效仿的精神生活模式。这些无疑都对山水田园诗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传统文人士大夫人生价值的失落以及对现实的困惑、怀疑和否定才是山水田园诗兴起和繁荣的真正原因,而促使其出现的社会前提恰恰是时代的动荡和转折。从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上看,山水田园诗大致历经了以六朝、唐代和元代为代表的三个较为典型的发展阶段。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有所不同,其中所蕴含的原始主义倾向自然也呈现出了些许差异。

(一)山水田园诗的滥觞——对自然的观照

六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也是山水田园诗的创立时代,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所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是一个征伐连年不休、朝代更迭频繁的大动荡时代,也是一个信仰危机、传统价值观迷失的时代。汉代以来确立起来的一整套完备的专制思想在相当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轰然倒塌了,传统的理性化的精神束缚也已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力量,这就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契机。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真正开创者。陶渊明的一生中常常交织着出与处的矛盾。一方面,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打上了深刻的印記。济世弘道的理想、贞刚弘毅的人格成为他人生思想的底色,这也使得他创作出了一些诸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怒目金刚般的作品。另一方面,世道的昏暗、玄学的勃兴、家学的陶冶,尤其是其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渐近自然”思想的影响,又培育了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思想的矛盾冲突处,正是艺术精神的发生处”[3],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反映了他所经历的这种人生矛盾。“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陶渊明笔下躬耕田园的生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田父”生活,也不仅仅是在追求“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天伦之乐,而是在淡远平和的风貌下,将生活境界升华为生命境界,用具象的、感性的诗歌语言表达着人生哲学的命题。这些恬静、质朴、和谐的诗歌意象当然就不仅仅是对田园的直观描摹,更是对无情现实的观照和否定。

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改前代诗歌重在咏物言志,将自然景物作为比兴和象征烘托的做法,而是寓兴寄于自然,其笔下的青松、芳菊、归鸟、孤云,无一不带有人格的魅力,从而创立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田园模式,为后代的田园诗开拓了极高的精神境界。

同时代的开山水诗之先河的谢灵运也是如此。虽然他的山水诗没能摆脱玄言诗的消极影响,也没能跳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但其细腻工丽的自然描绘,也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钟情、欣赏与思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在对自然的观照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态度,从这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原始主义情结。他与陶渊明共同拉开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辉煌序幕。

(二)山水田园诗的合流——对人生的观照

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所开创的宏图伟业将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向了极致。国力强盛、兼容并蓄的盛世气象铸就了唐代士人积极、乐观、包容、自信的精神面貌。同时,佛、道思想地位的提升,终南捷径和隐逸之风的盛行,客观上也成就了山水田园诗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山水诗与田园诗逐步合流,这不仅是两类题材的兼容并包,更是精神层面的合流,即人生观、艺术观的高度融合。

作为这个时代代表诗人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其所处时代与人生际遇与六朝文人大不相同。恢宏的盛唐气象标志着封建社会已迈上了发展的顶峰。从表面上看,六朝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孕育环境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但二者的精神实质可谓异代而神通。以王维为例,前代陶渊明对其人生思想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秋风日萧索,五柳高且疏。望此去人世,渡水向吾庐。岁晏同携手,只应君与予。”(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王维《送六舅归陆浑》)诗中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事实上,王维所处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开明政治落下帷幕的当口,大约以张九龄黯然罢相、李林甫专权为界,面临着重重危机的李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面对朝堂之上的险恶环境,历经安史之乱的人生风波,惊魂未定的王维开始对政治仕途感到失望和厌倦,在他的眼中,曾经是公正清明、充满希望的政治生活已不再有什么真诚、自由、善良和平静可言。于是,他开始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寄于艺术的山水田园,以现实的自然万物为材料和形式,讴歌他所追求的理想“乐土”,追寻那已经消逝的质朴、自由和恬静的原始情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所钟情的终南山水田园已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单纯描绘再现,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理想世界的展示。正如西方哲人所说的那样:“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由对象而认识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不仅对于精神上的对象是这样,而且,即使对于感性的对象,情形也是如此。即使是离人最远的对象,只要确是人的对象,就也因此而成了人的本质之显示。”[4]

王维的《田家》一诗就很有代表性: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夕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这首诗的起首两句已经很清楚地点明了这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农家,但接下来对农村景物和劳动场景的描写却情调冲和,甚至还使用了像“红榴”“绿芋”这样一些色彩鲜明的字眼,丝毫不见对劳顿愁苦的嗟怨。倒是结尾两句道出了该诗的主旨:这里的人们如此淳朴自得,自然也就没有纷繁的世俗之争了。显然,作者笔下的田园风貌并非是现实的真实再现,而只是他精神寄托的家园,是充满功利、欺诈和冲突的现实世界的对立面。“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渭川田家》),所有这些都是诗人所理解和渴望的万物众生应当具有的和谐的理想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王孟诗派包括李白、杜甫这些诗坛巨匠的山水田园诗,总体上都呈现出清明朗逸的艺术风貌,其间绝少有悲苦哀怨的色调,这也是盛唐气象在艺术创作中的折射。虽然由盛而衰的社会变化和个人坎坷的人生际遇会使其中偶尔混杂着些许伤感苦闷的情调,但这些从根本上都源自建功济世理想的失落和对世事无常的慨叹。自信、宁静、激昂和洒脱依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主旋律,这颇有些“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味道了。唐代的诗人们已经将观照的视角从自然转移到了人生,这也正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有别于前代创作的重要特征。

(三)山水田园诗的演进——对社会的观照

宋元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已尽显疲态。伴随着这种社会的变化,山水田园诗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其中尤以元代最具代表性。

在元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对宋、金诗风的反思和批判,经历了南北复古诗风的汇合,“宗唐得古”的诗风由兴起到旺盛,成为一代诗坛的潮流,因此才有了瞿佑在《鼓吹续音·自题诗》中的“举世宗唐”之说。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也是这样,只不过元代的山水田园诗较之唐代,已有“别样意味”了。

弗莱在《作为原型的象征》一文中曾说:“诗只能从别的诗中产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也说:“唐人诗虽各出机杼,实宪章八代。如李陵《錄别》开《阳关三叠》之先声;王粲《七哀》为《垂老别》《无家别》之祖武;子昂原本阮公;左司嗣音夫彭泽。揆厥由来,精神符合。读唐诗而不更求其所从出,犹登山不造五岳,观水不穷昆仑也。”表面上看,他是在观流溯源,是说后作在领受前代作品的泽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又指出了诗歌在情趣和题材方面相互沿袭的事实。对于元代山水田园诗而言,情况也是如此。

元代表现山水林泉、高人隐士的作品之所以蔚然成风,当然也同时代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模山范水、神仙道化、归隐避世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与其社会动荡、民族歧视、士人卑微、文化交融的大格局、大背景息息相关。

以身为仕宦、颇有政绩的吴师道的《野中暮归有怀》为例:野田萧瑟草虫吟,墟落人稀惨欲阴。白水西风群雁急,青林暮雨一灯深。年丰稍变饥人色,秋老谁怜倦客心?酒禁未开诗侣散,菊花时节自登临。

该诗起首二联借“野田”“人稀”“西风”“暮雨”的意象极言秋之萧瑟,“一灯深”又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与无助。结尾二联虽言丰年,但毫无欣喜之意,饥色依旧。作者自比倦客,正值登高赏饮时节,却诗侣星散,黯然神伤。全诗色调惨淡,情感愁伤,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生的忧虑,也发出了倦于仕途、前程无望的悲叹。诗歌褪去了前代山水田园诗澄净明丽的理想色彩和气度,这在矛盾尖锐、士人沦落的元代,其社会批判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

元代传统文人备受压抑和苛虐,其人生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样,山水田园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绝佳的避风港,成为他们洁身自好、医治创伤的所在。在山水林泉的陶冶中,追怀昔日的梦想,找寻着失落的理想与无情现实之间的平衡支点。同时,山川林泉、自然风物也成了昏暗社会、混乱现实的参照和对立面,寄托着诗人强烈的现实感受。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诗歌史上绵延千载的山水田园并不单纯是诗人描绘的客体,人们之所以如缕不绝地吟咏着山水田园,既是人们审美意识觉醒的体现,也同人们崇古慕俗、返璞归真的原始情结有关。尤其是在崇尚“以一总多、言外之韵”的中国古典诗学里,其意义功能绝不仅限于直接的字面含义,它已经成为一个蕴含丰富的文化实体,而原始主义倾向正是其中重要內涵之一。正如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所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社会处于动荡和转折的历史时期,人们往往难以回避现实与内心理想的冲突,于是,诗人们不得不在创作题材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尽可能地避开喧嚣的官场和纷繁的世俗,向山水田园转移并进而讴歌“原始”的质朴与和谐,以艺术的手法构建桃花源式的乌托邦理想。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始终是现实的潜在对立面,从中表现出了明确的尚古价值取向。这也正应验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那句名言:“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于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会以双倍的力量眷恋着自然的。”从本质上讲,原始主义是对人类历史及文化发展的一种深刻反省,它力图证明人类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在失去着什么。把握了这一点,也许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解读和认识山水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354.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24.

[3]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39.

[4]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猜你喜欢
倾向古代诗歌
“以人为本”的舞蹈教学应防止“四种倾向”
现当代诗歌的非诗化倾向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几点思考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不堪幽梦太匆匆:古代诗歌中的梦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