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梦地貌”为特征的历史环境保护策略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2023-01-31 02:3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李金蔓徐新云吕文杰杨垠莹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云梦龙湾考古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 李金蔓 徐新云 吕文杰 杨垠莹

1 项目背景

龙湾遗址是东周时期楚国离宫章华宫建筑群遗址。2000年龙湾遗址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项目。龙湾遗址所在地区是在楚国名为“云梦”狩猎区的范围之内,具有岗地、台地、丘陵与平原、泽地共生的“云梦地貌”特征,呈现与西北地区土遗址截然不同的遗址风貌。紧扣历史环境特征,营造适宜的历史环境氛围,是《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修编的挑战之一。

2 项目概况

2.1 龙湾遗址

龙湾遗址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中西部,在潜江市城区西南约30km处,分布区域跨龙湾、张金两镇。龙湾遗址包括放鹰台遗址群与黄罗岗遗址两部分。其中东区以龙湾镇放鹰台宫殿建筑基址群为主体,属于楚文化大型考古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较为完整的东周时代楚宫殿基址群。主要遗存包括22处夯土基址、1条古河道、2处东周墓葬群、2处堆积区以及出土的10000余件文物(见图1)。

1放鹰台遗址群遗存分布

2.2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修编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是关于龙湾遗址保护利用的专项规划。龙湾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遗址展示利用工作,但现有展示利用工作尚存不足,无法满足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需求。规划修编以积极申报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建设以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兼具休闲观光功能的考古遗址展示区,使龙湾遗址成为潜江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

规划范围包含遗址分布范围及其历史环境范围,核心展示区以放鹰台遗址群为中心,面积约586.45hm2。规划从时间、空间、类型、技术4个基本维度提炼出遗址展示的价值主题,包括盛楚文化背景、云梦地貌特征、离宫别苑功能、高台建筑技术。整体空间布局按照阐释主题和展示地点的对应关系,分为遗址博物馆展示区、遗址本体展示区、考古工作预留区、云梦泽历史环境体验区、楚文化展示体验服务区、楚国农业生态展示区、虾稻田园生态农业发展区七大功能片区(见图2)。

2龙湾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分区

3 云梦地貌综述

云梦的最早记载见于《国语》和《左传》。“云”或“梦”是“云梦”的简称,云梦不同于江河或单一的湖泊,而是以水为主要特征,具有“岗地、台地、丘陵与平原、泽地共生”的复杂地理景观。龙湾遗址所处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先秦时期,由于汉江夹带泥砂的填充,原始地貌开始改观,云梦泽开始演变为“平原—湖沼”形态的地貌景观。秦汉时期,由于长江泥砂长期在云梦泽地区堆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州三角洲不断扩张。魏晋时期,荆州三角洲北侧的云梦地区演变成赤湖、离湖等。但随着历史发展,大面积水体分割,云梦泽逐渐消失。地貌变化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和生存繁衍,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遗址区内表现得尤为明显。云梦地貌的研究对于探讨先秦时期楚国历史地理与环境等诸多问题,如城邑分布、水体分布与变迁、植被与动物群的变迁等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见图3)。

3历史环境分析

结合遗存现场的分布情况来看,放鹰台宫殿基址周边尚残存古河道、湖泊等遗迹。《国语·吴语》中提到:“昔楚灵王......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由此可知,放鹰台三面为人工开凿的河道环抱,临水成景,水源引自汉水,同时也提供水运交通之便,是首例记载于史书的在园林内开凿大型水体的工程,该时期园林内已有为游赏目的而营造的水体。当年的放鹰台宫殿建筑群层台累榭,山环水绕,一幅人间仙境般的自然画卷。

4 项目挑战

截至2015年,龙湾遗址已经实施的保护展示工程主要集中于“两馆一区”,即龙湾遗址博物馆、章华台基址展示馆和放鹰台遗址展示区。现有工作尤其在历史环境展示方面尚存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展示对象不全面 展示范围仅局限于场馆建设和遗址本体展示,缺乏对宫殿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展示,难以让参观者感知到楚国宫殿建筑群宏大的规模、气势以及环绕在周边的“岗地与湖泽共生”的“云梦地貌”历史环境特征。

2)景观氛围有偏差 遗址公园核心区域内的现代村庄、水利沟渠呈现现代化景观风貌,植被品种配置、服务设施选择呈几何化、城市化的园林倾向,未充分体现楚文化的历史环境特征。

3)活动策划尚不足 遗址公园现有的活动类型较为单一,参观者除了遗址游览,并无其他活动选择,缺乏彰显历史环境特征的活动策划。

5 技术路线

规划基于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的遗产构成和价值主题,通过历史文献研究、考古资料研究等,从景观风貌控制、绿化配置设计、公众活动组织三方面提出以“云梦地貌”为特征的历史环境保护策略,探寻景观设计的历史文脉(见图4)。重点营造岗地与湖泽共生、森林与湖泊相伴的自然环境形态;重点展现三面环水的高台夯土建筑群的整体格局,由“可渔、可耕、可牧”的历史活动衍生策划相关主题的公众活动,引导人们思索感悟历史文化并营造古今对话共鸣的特定场所(见图5)。

6 以“云梦地貌”为特征的历史环境保护策略

6.1 策略1:去几何化及城市化的景观风貌控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其景观风貌必须以历史环境特征为依据,保障其地形地貌、空间景观不受大规模人工建设干扰。规划拟定去几何化及城市化的景观风貌控制总体要求,并对场地的环境基底关系进行重新梳理(见图6)。

古河道环抱内是遗址密集分布区,对4片建筑基址群采用覆土覆绿标识展示的方式,使得夯土基址边界清晰,展现宫殿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充分揭示“台”的含义。

规划提出按照历史水域整合遗址周边的分散水域,恢复古河道的范围以及水上交通功能,并将其作为遗址公园的特色交通组织方式。强调古河道恢复自然形态驳岸,整体呈现湿地岛屿的自然形态,并结合地形起伏设置少量密林,营造穿行林下静谧的空间氛围,为参观者提供体验古人游猎、泛舟的历史情境。

在古河道外围保留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作为基底,引入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营造区域性的历史景观氛围。

6.2 策略2:基于历史植被研究的绿化配置

绿化配置除了遵循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植被品种的原则,还应从历史文献和考古研究中获取大量历史植被信息,为绿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与龙湾遗址同时期的重要浪漫主义诗歌《楚辞》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我国台湾林业试验研究所森林生物系系主任潘富俊对《楚辞》记载的植物进行了系统梳理,是目前较为科学、全面的楚地植物学研究成果,提出《楚辞》中记载香草、香木共34种。同时,由荆州大遗址考古研究发现当时墓葬用材和墓内随葬的植物茎实,可知该地区树木种类多样,竹、桑资源尤其丰富。该地区还发现有菱角、荸荠、莲藕、生姜等水生植物茎实,再次印证了其历史上曾呈现河、湖、沼泽等湿地地貌景观类型。基于上述历史信息,规划对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个功能分区的植被品种和植物配置提出要求,强调尽可能选用《楚辞》记载的植被品种,并按照云梦地貌特征,处理植被群落的层次关系。如对台基的植被标识,规划选用常绿攀缘藤本植物薜荔。明确其在潜江地区适宜种植,同时兼顾夯土台基表面固土的功能特性。《楚辞》内关于薜荔的诗词不少于7篇,有“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薜荔饰而陆离荐兮,鱼鳞衣而白鲵裳”等。未来,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植被说明牌除包括名称、树龄等基本信息外,还附有相关的诗歌或考古印证材料,这将有助于遗址文化内涵的宣传和推广(见图7)。

6.3 策略3:由历史活动衍生的公众活动组织

规划除了保护遗址本体外,遗址的历史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关联性也属于保护的内容。2011年《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提出在保护物质环境的过程中,提倡共同维护人与环境的关联性及其有形与无形的品质。因此规划除了展示历史环境的有形特征外,更应传达给参观者与之相匹配的历史活动的无形信息。“云梦地貌”为地貌综合体,是一种“可渔、可耕、可牧”的地貌。规划由此出发,策划考古遗址公园的各类公众活动,“可渔”即指水上活动;“可耕”即指田间活动;“可牧”即指林间活动。同时对应各个阐释主题,将各项活动组织于不同的展示地点,给参观者提供远离现代城市影响,回望历史、亲近自然的特殊体验(见图8)。

8公众活动策划

7 结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建设除关注遗址本体外,相关的历史环境也是重要的保护利用对象。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遗址具有不同的历史环境风貌,只有准确把握历史环境特征,通过相关的规划策略,从整体层面的景观风貌控制到微观层面的绿化配置设计,从有形的历史环境特征到无形的历史活动,全方面呈现历史环境特征,才能切实且有效地保护遗址及其历史环境,实现真实、完整地保存并延续遗址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的规划目标。

猜你喜欢
云梦龙湾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诗情画意龙湾美
三星堆考古解谜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
登白云阁
“考古”测一测
云梦古镇
幸福老袁家
吉林省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药)用真菌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