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对疼痛评分及肩关节功能的改善

2023-02-01 07:00信鑫鑫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1期
关键词:髓内肱骨活动度

信鑫鑫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骨外科,山东 济南,250000)

肱骨骨折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由直接、间接暴力创伤所致,重物撞击、摔倒时肘部着地等均为其常见骨折原因,此类骨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考虑与该群体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后导致骨脆性增加这一病理性因素相关[1]。根据损伤部位不同,临床主要将肱骨骨折患者分为近端、中段及髁上骨折三种类型,目前绝大多数症状较轻者经手法复位、外固定等保守疗法治疗后多可获得良好预后,而对于骨折类型较为复杂、骨折情况较为严重者临床则更多建议实施手术治疗。髓内钉固定及钢板固定为目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常见术式,但单独应用内固定术可能导致其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考虑与术中对肩肘软组织进行大范围剥离相关[2-3]。微创经皮内固定(MIPO)为一种治疗肱骨骨折的新型技术,在X 线影响可通过间接复位对骨折病灶进行内固定,可显著减少对患者软组织造成的损伤[4]。本研究主要探讨MIPO 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对疼痛评分及肩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8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经核实,入组患者均已知悉此次研究目的及内容,均已签署相关同意书;本研究已被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n(%)]

性别组别例数骨折AO 分型男女年龄(岁)受伤时间(d)A(A1~A3)B(B1~B3)C(C1~C3)观察组4428(63.64)16(36.36)58.42±0.373.47±0.3215(34.09)20(45.45)9(20.45)对照组4430(68.18)14(31.82)58.52±0.463.51±0.1817(38.64)19(43.18)8(18.18)t/χ20.4591.1240.7230.4470.1040.165 P 0.4980.2640.4720.5040.7470.684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交通事故、摔倒、坠落、扭伤等明确外伤史;②经X 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认存在肱骨近端骨折病灶,均有不同程度肩关节活动受限表现;③受伤时间均在7 d 以内;符合内固定术治疗指征。

排除标准:①开放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②肱骨存在陈旧性损伤或先天结构异常者;③其他病理性骨折;④伴认知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及依从性差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1.3.1 术前处理

术前需实施X 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情况,确定骨折分型,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生化指标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具备手术条件,嘱其术前8 h 禁食、术前2 h 禁水,入室后予以健康宣教,告知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1.3.2 对照组

予以常规髓内钉固定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嘱患者取仰卧位,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辅助全麻后,将患者头端抬高与躯体保持60°夹角,并将患侧肩部移动至台沿使颈椎充分接触手术台形成支撑;②于肩峰中点处前将皮肤垂直切开至2~3 cm,充分暴露三角肌及肩袖组织,应用骨锥刺入肱骨大结节内侧与头面关节之间;③刺入导针后在C 形臂引导下进行闭合复位,在骨折复位状态下扩张髓腔并垂直置入较髓腔内径小1 mm 的髓内钉,髓内钉需插入至尺骨鹰嘴以上2 cm左右,此时尾端需至少刺入5 mm;④于椭圆形孔最远处锁定锁钉并进行加压固定,后锁定近端锁钉,锁定锁钉时需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锁定位置为近端外侧象限,螺钉自后外侧方向至前内侧方向拧入。

1.3.3 观察组

予以MIPO 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嘱患者取仰卧位,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辅助全麻后保持前臂旋后充分外展,于X 线透视手术床上实施手法复位,可借助斯氏针辅助,复位满意后在肱二头肌、三角肌之间作直径3 cm 左右近端切口,将二头肌向内牵拉、三角肌向外牵拉,充分暴露肱骨近端面;②按肱骨解剖形状将10-12 孔锁定加压钢板弯曲至适应程度;③于肱骨干周围肌肉至骨折处采用骨剥作肌下隧道并在肘横纹近端5 cm、肱二头肌、肱肌间隙处至肱骨前外侧作一直径3 cm 的远端切口,切开皮肤时注意避免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损伤,远端切口需切开至肱骨骨面;④应用骨剥于远端切口处作肌下隧道并连接近端肌下隧道,将备好的锁定加压钢板置入肱骨前侧并在X 线下确认钢板位置,待复位、固定满意后拧入螺钉,拧入深度以肩关节可活动为宜。

1.3.4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需采用颈腕吊带固定患肢,术后48 h 内需进行抗菌治疗,观察术后引流情况,待引流量低于50 mL/d 时即可拔掉引流装置,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活动训练,经X线复查骨折恢复情况,频率为1 次/月,术后均实施为期1年随访。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VAS)[5]等多项,经X 线检查观察骨折断端完全愈合、且未见关节功能障碍时记录为骨折愈合时间,VAS 分值1~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②术后1 个月嘱患者回院复诊,经X 线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肩关节背伸、前屈、内收、外展、上举等活动度,背伸活动度参考值40°,前屈活动度范围70°~90°,内收活动度参考范围20°~40°,外展活动度参考范围80°~90°,上举活动度参考值180°。③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比较术后3、6、12 个月的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6]、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UCLA)[7],Constant-Murley评分包括疼痛(满分15 分)、ADL(最高20 分)、关节活动度ROM(最高40 分)及肌力MMT(最高25 分),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肩关节功能越高;UCLA 评分总分35 分,分值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④比较两组随访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转子骨移位、肱骨内翻、桡神经麻痹、骨折愈合不良等四种。总发生率=(骨移位+肱骨内翻+桡神经麻痹+骨折愈合不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2.0 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例数手术耗时(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d)VAS 评分(分)观察组44102.33±10.4590.45±2.236.55±0.3210.35±1.163.61±0.25对照组44102.12±10.3690.11±2.168.14±0.4612.44±1.374.82±0.33 t 0.0950.71018.8227.72319.387 P 0.9250.480<0.001<0.001<0.001?

2.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1 个月的肩关节背伸、前屈、内收、外展、上举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s,°)

表3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s,°)

组别例数背伸前屈内收外展上举观察组4435.62±0.1375.11±1.3324.12±0.4683.45±1.41152.31±10.44对照组4432.39±0.4272.16±1.4522.28±0.3580.65±1.32145.36±10.11 t 48.7329.94521.1169.6163.172 P<0.001<0.001<0.001<0.0010.002?

2.3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3、6、12 个月的Constant-Murley、UCL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s,分)

表4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s,分)

Constant-MurleyUCLA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观察组4465.44±1.1373.12±1.4782.36±2.1720.26±1.1323.35±1.3626.44±1.47对照组4462.17±1.4668.72±1.3575.44±2.2517.44±1.3220.11±1.4623.39±1.82 t 11.74914.62414.68410.76510.7718.648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组别例数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1年随访期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09%(4/44)低于对照组20.45%(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当肱骨骨折发生后医生一般会通过快速评估患者骨折严重程度,并在予以相应止血、体征监测等基础治疗后结合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骨折程度较轻者多会经局部或臂丛神经麻醉后实施牵引、复位及外固定等保守治疗,而对于骨折程度较重者临床则会在全面评估患者手术条件后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方案[8]。切开复位内固定为肱骨骨折患者的传统术式,也是诊断患者骨折类型并明确其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该术式对患者骨组织的剥离范围较大,不利于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9]。髓内钉、钢板等内固定术的应用及发展为优化肱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有研究指出[10],应用髓内钉固定会增加患者术后肩关节并发症发生风险,与该技术相比,锁定加压钢板对改善患者预后或更具临床优势。但近年来,MIPO 技术凭借术中创伤小、术后风险低等优势逐渐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11]。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不同手术方案中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采用的髓内钉固定及观察组采用的MIPO 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的手术操作均较为便捷,安全性较高。但相比之下,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该组患者术中具体操作方法相关,对患者实施髓内钉固定时,可能导致其肩袖损伤,在进行髓内钉交锁固定时也可能由于操作失误而损伤其肘部血管及神经[12]。MIPO 为一种生物学固定技术,基于肱骨的解剖结构特点为患者建立肌下隧道并置入符合肱骨形态结构的锁定加压钢板可有效避免对周围软组织或神经造成损伤,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也有积极意义[13]。故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1 个月的肩关节背伸、前屈、内收、外展、上举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前有研究指出[14],肱骨分为近端、中段、远端三个部分,其内部血供约有36%都是来自于近端组织,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做好神经及血管保护十分重要。在MIPO 技术下,医生为患者建立肌下隧道时均处于肱二头肌、三角肌间隙处,间隙处均避开了重要血管神经,在此处放置锁定加压钢板可极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的神经血管损伤,可有效促进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15]。故研究中观察组术后3、6、12 个月的Constant-Murley、UCL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该组术后1年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PO 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对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有重要意义。杨万贵等[16]指出,MIPO 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该研究结果显示,经MIPO 技术辅助钢板固定治疗后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与本研究数据变化趋势一致,同时该研究结果还指出,此手术方案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改善肩关节功能均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MIPO 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促进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恢复,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髓内肱骨活动度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