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微创新:助力学生道德成长的有效路径①

2023-02-01 02:17◎禹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品德劳动德育

◎禹 飚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但现实中,德育评价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点与痛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传统功利化、分数化、奖惩化的德育评价方式,偏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轨道,德育评价沦为“写报告”“做问卷”“填表格”和“收材料”的表面文章。其二,“双减”之后,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德育工作的场景不断拓宽,如何厘清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激活德育主体、优化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成为新的重要课题。其三,有效的德育评价要求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道德主体来开展,[2]德育评价不是为了给出一个考试分数或者品德发展等级,不能千篇一律,用统一、量化、具化的方式实施,这就需要每所学校给出自己的“答案”。

为此,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德育评价”,基于评价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效果五个维度开展指向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德育评价的“微创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微观念”:评价目标自然落地

在学校德育中,设定德育目标至关重要。过高的德育目标难以落地,无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结果只会停留的“口头上”和“笔头上”;过低的德育目标导致学生太容易达到或者普遍拥有,成就感不足,无法对道德行为作出有效的指引。

为此,学校基于 “幸福教育”学校文化理念,提出“亲近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幸福一点点”的德育“微观念”。“亲近一点点”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每天都更亲近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指知识学习、行为习惯、自我意识,每天都更成长一点点;“幸福一点点”指生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信念,每天都更幸福一点点。

学校将这种德育“微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家长,让他们明白,德育不是空喊口号,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与自身相关、与习惯相关、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自觉追求。

二、“微行为”:评价内容真实可测

“微行为”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细微行为,这些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评价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学生的“微行为”,可以从侧面去了解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此,学校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德育评价指标,通过观察学生在爱国情操、集体意识、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社会服务、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微行为”,据此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

首先,通过“微行为”评价,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能并不能体现真实的品德水平,而通过观察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可以更加准确具体地了解他们的品德发展状况。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食堂用餐时的“微行为”,了解他们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有良好的公共场所礼仪、是否爱惜粮食等。

其次,通过“微行为”评价,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学生在处理生活中的小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自己的真实品德。“微行为”评价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他们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当发现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缺乏礼貌或者不懂得尊重他人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提醒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最后,通过“微行为”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任。我们要求教师在观察学生的“微行为”时,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每天的点滴进步,通过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行为”评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品德状况,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

三、“微团队”:评价主体深度激活

为了全面关注并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学校建立了全员导师制,每一位导师与10位左右的同学组成一个“微团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充分激活起每一位团队成员的主体参与意识。

导师制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建立“微团队”,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指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价值观,发展道德判断力,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学校通过搭建智慧校园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汇总学生的日常“微行为”。导师打开系统后,可以查看“微团队”中相关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将德育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了解他们学习中的需求和困惑,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每一个“微团队”的导师可以对本小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建立德育档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德育水平和发展趋势,找出短板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行为;同时,导师也充分尊重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发挥长处,培养自信和自尊心。导师还可以将相关档案发给家长,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由此,通过导师制实现了评价主体的深度激活。

四、“微活动”:评价途径有趣多样

“微活动”是一种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微活动”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表现,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德育状况。

例如,学校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构建了“一核多维”的劳动教育模式。“一核”指围绕农耕体验活动为核心,以校内外两大基地创建为抓手,开展一系列农耕种植活动。“多维”则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校制定了劳动评价体系,课前通过调查问卷提前了解学生的劳动知识情况,在劳动课中因材施教;课中老师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学期末,综合学生劳动表现,颁发“劳动之星”奖状。

城市中年轻一代的学生,家境优渥,不善劳作,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增强劳动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学校还定期开展家长沙龙和家长读书会,通过系列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共享各自的教育资源和经验,包括德育方面的书籍、文章、视频、音频等资料,以及他们在育儿方面的实践经验。这有助于拓宽家长们的教育视野,提高他们的德育水平。家长们在交流中共同探讨德育方法,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这有助于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并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价。

五、“微成效”:评价指向共同发展

学校实施“微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各个教育主体获得成长型思维,让学生在获得成长的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得到共同的成长,让彼此助力成长成为一种教育的自觉。“亲近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幸福一点点”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核心理念,其背后的逻辑是让学生获得及养成一种积少成多、不断进步的成长型思维。而这种成长型思维是从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开始的,因为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切入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播种一种思维,形成一种习惯,正是通过这种微评价,学生关注于自己每一点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健全,而教师和家长观察学生的视角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学生的进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当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被看到、被肯定、被激励,他的情感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他会感受到被尊重,他也会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来自教师和家长的鼓励成了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力量,从此道德成长真正成为一种自觉,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也得以优化。

猜你喜欢
品德劳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