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背景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的实证分析

2023-02-06 07:03叶玉钢林华祥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指标体系维度

叶玉钢林华祥

(1.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四川 宜宾 643000;2.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3.德昌风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 凉山 615500)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绝对贫困现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得以整体消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二三产业,农村发展水平也明显低于城市,农村就成为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地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至今仍有50979万人居住在农村,占总人数的36.11%,农村居民在我国人口比重中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因此,农村全面脱贫摘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全国实现整体脱贫;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下限。

尽管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但脱贫攻坚胜利以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是否有了质的提升,近年来农村建设和发展是否满足了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问题亟待通过论证调查和科学评价给予回应。本研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时代背景,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出一套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为实证分析单位,以期为评价全面小康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测度工具。

1 国内外生活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在其所著写的《丰裕的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一词,其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活质量研究组在1993年提出的生活质量概念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活状况的体验。随着“生活质量”一词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仅局限于概念的理论阐述,开始通过实证研究来构建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测定、评价以及比较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并以此来探究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美国管理学家梅多斯等学者共同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中较早提出了生活质量模型[1];而后学者们提出了如外部环境条件等有关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对社会福利的评价、情绪状态等主观指标也逐渐加入到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了更多的看法,提出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物质、社会、健康和安全等维度,公共设施的建立、居住地点的差异以及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等指标纳入到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当中去。于是关于“生活质量”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生活质量”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我国学者所熟知,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国民对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开不断激增,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和关注,由此“生活质量”的学术研究迅速展开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近年来,受国家战略驱动和学科自主发展的影响,学界对于我国农村生活质量的研究数量和水平不断攀升。彭念一等较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4个国家的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我国的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2]。柯主认为,农民集中居住的生活质量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需要从就业与经济、社区建设、文化生活和社交等多个因素去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其得出居民在社区的适应程度,政府的行政服务水平以及生活的便利程度3个因子的影响最大[3]。周国华等在湖南农村展开实地调查,使用客观指标构建了农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经济收入与支出、居住条件与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和组织管理6个方面[4]。贺晓敏从客观的角度构建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其中既有农民的自身素质条件,也有农民经济条件、居住的基础条件、社会保障情况、教育政策情况和基层干部情况[5]。杨怡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囊括了客观和主观的评价指标[1]。

总体来说,随着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不断扩散,人的“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已然成为了全球学界和实务领域的关注焦点。在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转型研究和国际减贫研究的推动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方兴未艾。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重视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但更多的研究是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的主观满意度评价以及专家学者的主观评测,基于数据分析客观测评相对薄弱;在研究内容上,越来越重视研究的本土化,提出了更多符合我国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化了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还相对较少,质量不高。基于此,本研究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框架,运用主成分分析技术,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方法相结合,初步构建出全面小康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论证全面小康建成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下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测度工具。

2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2.1.1 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原则

全面性是指在确定评价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时,要根据不同的维度全面考虑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各个因素。为了最大程度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在进行初步构建时应当尽最大可能选择多的评价指标,防止遗漏能够反映被评价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指标。然而评价指标数量过多往往会造成指标雷同、指标重叠,导致指标之间区分度太小,从而降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因此,指标体系构建要坚持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2.1.2 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生活质量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客观的生活条件,也包括主观的生活感受,更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避免用过去时代的指标测量当前人民生活的新情况,考察所选指标是否符合当前的时空环境这是指标选取合理性的体现。同时,在构建指标时,要特别注意对主观感受等定性指标进行操作化的可能,如果选取的指标无法进行定量化和测量,那么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显然缺乏可操作性,其实践价值将大打折扣。

2.1.3 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即指标体系构建所使用的方法科学、程序严谨,尽可能排除人为主观因素对指标体系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干扰,这样才能更加真实、科学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性质。系统性是指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维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缺一不可;同时各个子系统内部指标之间相互联系,各子系统与其上级指标、维度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2.2 设计思路

党的十九大在全面总结经验、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5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这些部署,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举措,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6],也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指导。因此,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全面小康时期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能体现出指标体系的时代性、前瞻性与及合理性。

基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内涵,结合“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内容,在全面性和代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指导下,本研究在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更加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全面小康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该县下辖18个乡镇,人口约为40余万人,由汉、彝、藏、回等20多个民族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8余万人,占该县人口总数约45%,且全县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2方面:2021年末—2022年初通过聚类抽样的方法,从18个乡镇中抽取6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选取10位村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截面数据,总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7份,有效问卷161份,无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91%;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以及M县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数据,且均为2020年度数据。

本研究对于具体指标的甄选以及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和确定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降维的方法将多个单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主成分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能够被这些主成分所反映,且所含信息互不重合[7]。在具体操作上,本研究通过SPSS 22.0数据分析软件在数据标准化基础上,对数据样本的各个维度的初始评价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则可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初始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优化过程:对不同维度的a个原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得不同维度的总方差解释表,以85%为界限,分析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影响最小的b个主成分。根据不同维度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分析不同评价指标中对这b个主成分贡献大小,依次剔除与b个主成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指标,达到对指标筛选优化的目的[8]。在指标权重确定上,计算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综合得分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权重的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2.4 指标甄选和优化过程

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构建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初始指标体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5个维度;经济维度下设收入与储蓄水平、消费水平等2个一级指标;政治维度下设民主参与、综合治理2个一级指标;文化维度下设思想道德、教育科学2个一级指标;社会维度下设医卫生与健康、就业、交通与通信、住房、社会保障5个一级指标;生态文明下设资源节约、资源占有、环境污染、环境治理4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共选取了44个二级指标。

在确定评价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时,要根据不同的维度全面考虑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各个因素,因此在进行初步构建时通常选取较多的指标,防止遗漏某些关键性指标。但指标过多不仅会增加分析和评价的工作量,而且许多指标之间往往会相互重叠,造成被评价对象难以被客观地反映。同时,一些指标难以得到量化,可操作性方面亦存在问题,指标过多还会提高数据获取的难度,影响指标体系的实效性。因此,指标体系初步建成后,须对冗余指标、重叠指标、无效指标等进行甄选,尽量实现用最少的指标完成最为有效的评价。

本研究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了甄选和优化,因篇幅所囿,此处仅以经济维度的主成分分析为例。

初始指标体系的经济维度之下设计了5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和评价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KMO检验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相对大小,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主成分分析;反之,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作主成分分析[9]。基于本文的指标设计和应用数据,如表1所示,该维度KMO检验的结果值为0.704,超过0.5,且显著性值低于0.05,满足主成分分析的要求,指数选择是可取的。而后对这一维度下的指标进行总方差计算,通过SPSS 22.0得到该维度评价指标的总方差解释表和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表3。

表1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表2 经济维度的总方差解释表

在对经济维度的指标进行筛选时,本文仅提取符合标准的前几个主成分。由表2可以看出,前4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为94.056%。说明前4个成分基本能够反映经济维度数据的整体情况。可以用这4个成分替代原来的5个成分。根据指标优化的步骤,剔除对经济维度贡献度最小的指标。经济维度下的各个指标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表3 经济维度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表3可知,在第1个主成分中,农村居民人均水电费变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88。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水电费变量与主成分间的相关性最强,对其影响最大。因此,应选择剔除农村居民人均水电费指标。

其它4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步骤与上述经济维度的分析相同。在将每个维度相关性大的指标删去后,对每个维度的指标进行优化,原有的44个指标,变为32个指标。剔除的指标:农村居民人均水电费指标、村文化服务中心覆盖情况、农村居民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满意程度、农村居民对文化娱乐活动的满意情况、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农村居民拥有家用汽车情况、拥有2处以上住宅户所所占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救济费、农村居民对政府自然灾害损失救济满意度、环境保护条约条例颁布实施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情况共12个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水平贡献度较小的指标,最终确定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2.5 权重计算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往往也决定着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过程中为了避免主观赋值导致的权重结果主观性太大,本研究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仍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这一客观赋权的方法,计算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综合得分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权重的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1)

确定综合得分系数:

(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即权重归一化):

(3)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以及式(1)~(3)算出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然后将计算后的指标权重分别汇总如表4所示。

表4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汇总表

3 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3.1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分级标准

为了明确某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水平层次,便于发现实际得分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本研究在参考国家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文件所涉及的愿景及目标值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有了分级标准,不仅能够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也能看到自身建设发展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表5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水平等级划分标准表

3.2 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得分

本研究在完成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计算之后,仍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得分的计算。根据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共提取到12个主成分,并得到12个主成分的权重系数;采用最大方差法来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得到12个主成分的得分值;采用百分制的计分方式,根据加权评分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出指标体系主成分指标综合得分之和即为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最终得分结果。其计算公式如式(4)所示:

(4)

式中,S为综合得分,为第k个主成分评价指标的得分值。

上文已分别求得M县主成分指标的权重系数及得分值,根据公式(4)计算出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为74.62分,水平等级为中等。该评分说明基于5个维度的评价的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同时,该县在科教文化、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得分较低,表明影响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住房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将本研究的评价结果同官方的统计资料对比来看,研究结论能够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反映了本研究所设计的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效度,研究结论比较可靠。

表6 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分统计表

4 结语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农村的建设发展已经步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发展。通过以往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当前阶段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然已经不能适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加贴合当前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就成为新阶段农村建设发展研究的重点问题和热点前沿。本研究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理论维度,以主成分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验证了川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较全面小康建成以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由于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样本数量有限、研究地域较为狭窄、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分析技术掌握不够娴熟等问题,导致研究结论的精确性还需进一步提升,并且最终的指标体系尚未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具体的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以上不足也为未来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努力方向。但总的来看,本研究为全面小康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测度工具,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指标体系维度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