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应急救援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6 03:45罗淑芳
旅游纵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救援应急主体

罗 艳 余 勇 罗淑芳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被赋予“让人们幸福”的重要历史使命[1],但是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旅游行为的广泛性特征,容易使旅游主体在异地流动的过程中遭遇和触发旅游安全事件[2-5]。旅游安全作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6],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对游客的出游意愿产生较大影响[7]。

旅游应急救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欧洲,随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到我国,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所提供的紧急救护和援助[8-9]。因此,为保障旅游相关人员安全、维护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科学合理地开展旅游应急救援十分必要[3,8]。为全面了解旅游应急救援研究现状,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法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对有关旅游应急救援研究文献统计和整理,归纳分析当前旅游应急救援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能够深入挖掘引文空间,并提供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分析功能,通过绘制研究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图谱,使文献内容可视化,直观展示某个知识领域研究在某段时期内的知识关联、作者、机构及其合作情况[10]。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原始数据来源,分别检索 “旅游应急救援”“旅游紧急救援”“旅游救援”“旅游应急”和“旅游紧急”等5个主题,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9月21日。为确保数据在图谱表达中的准确性,剔除会议报道、政策解读、成果介绍等与研究不相关的条目,最终获得有效数据128篇,最早的文献是王晓华、郑红霞等发表在《旅游科学》的《浅谈旅游紧急救援服务》。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旅游应急救援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1世纪初才开始有相关研究,直到进入旅游业发展高峰期,《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后[11],旅游应急救援研究热度才逐渐上升。

图1 相关研究发文量

二、文献总体情况

(一)作者和机构分析

从图2可知,近年来,从事旅游应急救援研究的学者相对较为分散,发文数量达到两篇及以上的学者共14位,发表期刊文章共29篇,仅占发文总量的22.66%;发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学者仅有4位,依次为郑向敏、谢朝武、翟向坤和邹永广,其中郑向敏发文量最多,为8篇,占发文总量的6.25%。其他三位学者发文各5篇,分别占发文总量的3.91%。从研究学者共现度来看,共有221个节点, 186条节点间连线,0.007 7的网络密度,表明学者间有合作但并不紧密。

图2 相关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从研究机构来看,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依次为华侨大学(15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6篇)、浙江旅游职业学院(4篇),武汉大学、云南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三亚学院和四川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都是两篇,其余机构均1篇。其中,发文量靠前的4位学者中,来自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的有3位,分别是郑向敏、谢朝武、邹永广[12-13],翟向坤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14]。由此可见,对旅游应急救援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于高等学校,尤以华侨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为集中。

(二)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结合表1、图3可以看出,有两个关键词频次大于10,分别旅游安全和应急管理,其中心性分别为0.46和0.21;有7个关键词频次大于5,分别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旅游业、旅游、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和应急预案 ,这些词中心性均大于或等于0.1;有13个频次小于5的词,其中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有构建、安全管理、旅游者、应对策略、旅游救援、旅游管理、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另外中国、应急机制、旅游景区、管理等关键词的中心性均小于0.1。分析可知,这些词都是研究我国旅游应急救援的基础关键词,总体具有宏观性。

图3 旅游应急救援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表1 旅游应急救援研究关键词及其中心性

三、旅游应急救援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128篇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当前我国旅游应急救援主要研究内容分为3个范畴:旅游安全事件研究、国内旅游应急救援系统研究和出境旅游应急救援管理研究。

(一)旅游安全事故研究

1.旅游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旅游是一项受天气、地震等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者、旅游管理(景区开发)等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活动,任何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引发旅游安全问题[2-4]。张西林通过建立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对旅游安全事故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旅游事故三要素:不安全的旅游环境、不安全的旅游行为、不安全的环境和行为在同一时空交叉相遇[15]。陈恒兴探析体育旅游救援体系时发现组织者缺乏规范管理、参与者缺乏安全意识和特殊通信设备以及救援不及时是体育运动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的共同点[16],章坤等认为涉水旅游安全事故的主要成因为游览环境因素和游客自身因素[17]。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主要采用横向思维对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进行分析,而旅游安全事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成因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采用纵向动态的视角审视旅游事故成因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趋势[18]。

2.旅游安全事故表现形态和特征

旅游安全事故表现形态多样,涉及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主要形态有犯罪、疾病、交通事故、火灾、自然灾害等[9,19-20]。国内旅游安全事件总体具有客观存在性、紧迫性及影响重大性的特征[8],在发生时间上呈整体波动性和分布集中性的特征,在事发区域上呈分散与缩减特征[21]。

(二)国内旅游应急救援系统研究

1.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应急主体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旅游应急救援主体研究。何月美等根据合作网络特征,将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主体划分为核心主体和边缘主体[22]。张捷雷根据功能不同,将旅游应急救援主体划分为核心主体、责任主体、行动主体、辅助主体[23]。张进福根据重要程度,将旅游应急救援主体划分为核心机构、旅游救援机构、直接外围机构和间接外围机构[8]。

旅游业作为一个多风险来源的行业,旅游应急救援也需要多部门联动,既需要来自气象、地震、安全和外交等多部门的风险信息预报,又需要通信、交通、医疗、公安消防等部门的专业技术支持,还需要保险行业的业务覆盖和银行部门的救援资金支持[24]。旅游应急救援主体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可用图4表示,越靠近中心点,表示地位越重要。

图4 旅游应急救援主体的核心性

2.旅游应急救援系统结构

根据性质的不同,谢朝武认为完善的旅游救援体系应包括公共救援、公益救援和商业救援等3种结构性分类:公共旅游救援是以政府为发起主体,并面向任何公众旅游者所提供的救援服务;公益救援是以民间公益机构为发起主体,并面向任何公众旅游者所提供的救援服务;商业救援则是以商业旅游救援机构为发起主体,主要面向本机构会员所提供的救援服务[24]。根据救援力量的不同,旅游救援体系分为国家旅游安全救援和社会救援[23,25]。

3.旅游应急救援系统构建

学者在对旅游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上往往根据旅游安全事件类型和旅游目的地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应急救援系统研究,如岑乔等针对山地旅游的特征将应急救援体系分为信息管理、安全预警、应急救援3部分[4]。而最具普适性的是从纵向动态角度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以风险信息、救援技术、背景区域和机构等要素为支撑的旅游应急救援系统3阶段:事前预防与监测、事中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评估[14,18,26]。

事前预防与监测阶段主要是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实现从源头上对旅游突发事件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建立包含旅游生态、旅游空间、旅游设施及游客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等旅游预警指标体系[27]。其次,以ArcIMS、NET应用服务器作为基础应用平台,结合手机定位、北斗技术、4S技术与TIS集成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具备专家知识库和集成关系模型库的预警系统,实现及时救援,减少事故损失[28-30]。

事中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主要是实施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能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降低旅游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黎枫等应用粗糙理论,建立信息处理决策表,对条件属性约简,找出信息间潜在关联,快速确定响应级别,缩短决策实践时间[31]。赵东平应用3S技术完善了旅游应急救援管理救护系统的功能[32]。施蓓琦等通过分析影响旅游医疗救援路径选择的因素,建立了旅游救援定位线路TR-LRP模型,利用多目标规划法确定旅游医疗救援点的定位配给,运用GIS网络分析求解路径,满足了旅游医疗救援过程中对路径决策的安全性、时效性及快速性等的要求[33]。

诸多学者认为旅游地形象重建是旅游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工作重点[34]。一方面,要尽快重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及时主动公开应急处置信息,以便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同时加强目的地安全管理,吸引游客返回该目的地旅游[35]。另一方面,要分析回顾旅游应急救援全过程,查找不足与失误之处,改进应急救援措施[14,26]。

(三)出境旅游应急救援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的持续推进,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出境旅游的规模,然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加之旅游应急救援受不同国家体制和法制制度不同、跨国救援距离远、救援物资和人员进入难度大等条件的限制,加大了我国出境旅游的安全风险[36-38]。学者认为构建出境旅游应急救援体系,既要完善我国出境旅游救援的技术、资源、队伍、平台建设和国内相关立法,积极参与世界旅游组织相关公约的起草,推动有关国际旅游保护的法律制度和国际规制接轨,又要建立与旅游目的地国家应急救援的合作机制[39-40]。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旅游应急救援可根据旅游安全事件前后分为预防与监测阶段、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恢复与评估阶段(见图5)。

图5 我国旅游应急救援系统结构图

四、结论和启示

国内旅游旅游应急救援研究中,旅游应急救援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文献的数量渐渐增多,主要集中于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的主体、框架的完善上。旅游应急救援主体研究基本成型,可概括为以公安消防、交通为代表的行政主体和以旅游企业、社会救援机构为代表的社会主体。同时,学者也紧随科技步伐,引入如北斗技术、4S和TIS集成等先进技术[28-30],持续完善旅游应急救援体系框架。

但是由于我国旅游应急救援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还不够全面。旅游应急救援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41];在研究角度方面,多以宏观为主,鲜有旅游应急救援本质的研究[18,42]。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对我国典型旅游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实证研究,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同时,要深入挖掘大数据在旅游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的支撑作用。此外,还应探索充分发挥社会救援机构在旅游应急救援中的优势[25]。

猜你喜欢
救援应急主体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紧急救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3D打印大救援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救援行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