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田埂上的女博士”刘凤沂:以一腔赤诚坚守“三农”服务第一线

2023-02-07 00:31俞佳铖
伴侣 2023年1期
关键词:女儿农民

俞佳铖

卷起裤脚走在田间地头、帮着老农叫卖香瓜、拿起手机给农民答疑解惑……很难想象,这居然是一名女博士的日常。

54岁的刘凤沂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0余年,抱着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以一腔赤诚坚守在“三农”服务第一线,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她也是广东省惠州市首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获得者,被老百姓誉为“行走在田埂上的女博士”。

刘凤沂向农户宣传种植知识

刘凤沂的老家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年少时常跟父母去田里,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她早早地意识到,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不要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然而,刘凤沂与农业有解不开的缘。高考时,她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主攻农作物病虫防治。

毕业后,她分到黑龙江的农垦科学院,“搞农业研究,我觉得也挺好,当时就安定下来了。”紧接着,工作、结婚、生女儿,一切顺风顺水。

然而,女儿两三岁时,她的家庭和工作出现变故,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打击和压力,刘凤沂重拾荒废了12年的学业,毅然报考了博士。辞职求学,刘凤沂本想把女儿带在身边,但想到自己面临的学习压力不小,再三权衡后,只好把女儿托付给父母,独自去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农药学博士学位。

4年求学生涯,巨大的学习压力没把刘凤沂压垮,夜深人静时对女儿的思念,却让她的情绪时常崩溃。

一沓沓厚厚的电话卡,成了刘凤沂倾诉思念的唯一方式,她从女儿奶声奶气的声音里,感受到孩子在慢慢长大,并期待着学成归来,好好弥补孩子。

2008年,刘凤沂毕业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广东省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就这样,她带着12岁的女儿来到惠州,租了一间房子,开启了全新生活。然而,让刘凤沂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缺席,还是对女儿有一定的影响。

“一别4年,孩子再回到我身边,刚好处于青春叛逆期,我们难免会有些摩擦。”刘凤沂很无奈,也很伤心。

尽管如此,刘凤沂也从不让生活中的情绪影响工作。虽然是市政府引进的农业博士,但她从不以高学历自居,而是放下身段到农村菜地、稻田、果园做病虫调查、了解生产实际,遇到问题虚心向同事、基层农技人员甚至老乡求教,回到办公室再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梳理、分析问题。

对于刘凤沂来说,来到南方后,最难的是适应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她很怀念家乡的味道。带着这个执念,刘凤沂尝试在南方种植老家的甜糯玉米、水萝卜、蒜苗和油豆角等农作物,可因为南北差异太大,都没能存活下来。

第一次下鄉,刘凤沂看到种在路边的香蕉,诧异地说:“香蕉竟然长在树上?”“博士的香蕉长在地下?”同事的一句玩笑话,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学历不代表能力,如果不能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再高的学历也没用。

此后,刘凤沂白天在田里奋战,晚上在办公室加班,她决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摸透当地的农业情况。不到两年时间,通过频繁下乡、不断学习,她很快就掌握了南方各种农作物病虫发生与治理、肥水管理、栽培技术,成了行家里手。

刘凤沂工作忙碌,女儿难免跟着她一起吃苦,很多时候,她不得不把女儿带到办公室与自己一起加班。血浓于水,通过日复一日的相处,母女俩的感情越来越好,女儿开始理解母亲的工作,通常是自己写作业、自己玩,累了就在沙发上睡着了。

那些年,除了照顾女儿,刘凤沂的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如何让北方蔬菜适应南方气候和土壤特性,是实现北菜南种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凤沂和她和团队经过反复试种改良,推动了10余个北方菜品种在南方种植推广。

她终于实现了“北菜南种”的梦想,樱桃小萝卜、东北大葱、旱黄瓜、油豆角等北方蔬菜长势喜人。

渐渐地,大家发现了刘凤沂“北菜南种”的优势:既丰富了惠州当地市场蔬菜品种,更好地满足了市民需求,也提升了菜场的市场竞争力。

惠州市添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志桥,每当看到自家种植场那片长势喜人的东北大葱、旱黄瓜、油豆角等北方蔬菜,就特别有成就感。他经营着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的一个蔬菜种植场,前些年刘凤沂来菜场指导虫害防治时,就一直鼓励他种植北方蔬菜,并提供了大量技术指导,几年下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自从踏上这个工作岗位,刘凤沂常常穿一身运动装,穿梭在庄稼地里,和农民打成一片。2017年5月,近一个半月的持续强降雨,导致“晓庆草莓合作社”的香瓜绝大部分失收,亏损近30万元。刘凤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周末主动约晓庆到集市卖瓜。其他摊位的老板羡慕地说:“晓庆,只有你卖的是博士瓜。”

一传十、十传百,大伙儿纷纷跑来,一则买瓜,二则看博士卖瓜。一天忙下来,一车香瓜卖得精光,虽然累得双腿发软,但看到瓜农脸上的笑容,刘凤沂觉得一切都值了。

2017年,惠城区马安镇部分晚稻出现稻株矮缩、不抽穗等情况,农民们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产量缩水。刘凤沂确定这是“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此后,每到水稻育秧期间,她就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稻农施“送嫁肥”(秧苗移栽前5天左右喷施的肥料)、洒“送嫁药”(水稻移栽前在秧苗期使用的最后一次农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终于在惠州得到有效遏制。

本文主人公刘凤沂

很多人说,别人工作拼的是技术,刘凤沂拼的是命!的确,近些年里,她做了五六次大大小小的手术,2008年,刘凤沂出差时突然感到肚子疼,为了不耽误工作,她硬是撑着坚持到回来。一进医院就被推进了手术室,医生说,晚来一步,胃就穿孔了。

女儿了解母亲,知道她的脾氣,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硬撑,旁人怎么劝说都没用。2012年开始,刘凤沂的腿脚隐隐作痛,但她没当回事,直到2021年2月,实在疼得厉害,她不得不做了关节手术。腿脚刚利索点,2022年初,刘凤沂又做了甲状腺手术。

对刘凤沂而言,工作的事、农民的事都是头等大事,她唯独不把自己当回事!有一回,刘凤沂急着下乡,从办公室出来后,在楼梯上一脚踩空,扭伤了脚,当即脚便肿了起来,一个多星期才消肿。还有一次,她去玉米地,刚下过雨的田埂又湿又滑,她不小心摔进了水沟。虽然浑身伤痛,但她用真心换来农户的真情,更换来了遍地稻花香,内心无比满足。

来到惠州多年,虽然刘凤沂还听不懂客家话,但这并不妨碍她和农户打成一片。下乡时,她会根据农户的需求,随时随地在稻田、菜地、果园“坐诊开方”,夏天讲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冬天讲黄曲条跳甲和小菜蛾的防治,还常常应农民要求讲如何对付番薯象鼻虫等各种害虫……地头讲课、现场开药方,既实用又有效。

刘凤沂称惠州市茂农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畅新是“新型职业农民”,他经常向刘凤沂请教病虫害知识,因此学到了很多绿色防控知识,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如今,王畅新所在的合作社已带动100多户农户种植甜玉米、水稻、蔬菜等,他还被评为“惠城区十大农业状元”。

“刘博士,这玉米已经开始灌浆了,可是最近叶子上长了好些黄点,是不是锈病?要怎么处理?”2021年12月19日上午,惠城区汝湖镇仍北村的一片玉米地里,王畅新指着玉米叶子向刘凤沂询问。

“锈病主要因为干旱或气温过高引起的,严重的话会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刘凤沂仔细观察后说,“这片地里锈病目前没有扩展,而且玉米进入灌浆期,很快就要上市了,建议不要用药。”

每次现场答疑解惑之后,大家都像粉丝一样围着刘凤沂,请她“开方子”、加她的微信。

刘凤沂的微信里绝大部分是农民朋友,她索性在微信圈里开起了“微信课堂”,时常在朋友圈发布农事管理、病虫害预报等短视频,及时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生产。很多农民朋友白天忙于劳作,刘凤沂就晚上去村里,和他们围坐一起像唠家常一样,把稻、菜、薯、果常发生的病虫害、安全用药、肥水管理等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

有时候,遇到一下子答不上来的难题,刘凤沂就会告诉农户:“我先回去查查资料,弄清楚了再给你回复。”

14年来,刘凤沂用双脚丈量惠州广袤大地,在农技推广岗位上勤勤恳恳、开拓创新,每年指导全市300多万亩水稻、蔬菜、果树等生产,解决生产疑难杂症上千种,发布的病虫情报准确率在95%以上,指导病虫害防治面积2500万亩次,挽回损失1233万公斤,义务技术培训百余场, 受益农民达百万。她主持的科研项目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推广类)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而今,刘凤沂已是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虽然是博士,但学无止境,她觉得每一块农田都是课堂,每一位老农都是前辈,她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于她心中深厚的“三农”情结,她常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常怀敬畏、感恩之心,倾注全部智慧和才干为民造福。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把所有的知识加倍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猜你喜欢
女儿农民
女儿情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大三的女儿
农民丰收歌
海的女儿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守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灿烂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